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经验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启示论文,方式论文,经验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0)04-0015-04
一、引言
目前,我国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内商品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过剩,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比较粗放,与流通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最早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既包括流通产业增长方式,又包括流通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状况、从业者素质、产业发展效益和环保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二、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发展现代流通,对于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做法,对推动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纵观美、日等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程,其成功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科技进步是流通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流通业中的作用,积极研究开发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发达国家的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流通的效率和竞争力。
美国流通产业信息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许多信息技术率先在美国开发并得到普及。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企业为了能在流通领域取得更多的效益,陆续采取措施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及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食品杂货业发起与实施的“高效消费者反应”(ECR)战略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流通业结合的成功案例。随后,这种策略被逐渐推广至欧洲和日本等地,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美国流通业广泛采用电子数据交易(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商务(E-commerce)、信息管理系统(MIS)、快速反应(QR)及有效客户反应(ECR)、企业资源计划(ERP)、地理信息系统(GIS)、仓库管理系统(GPS)、运输管理系统(TMS)和无线射频技术(FRID)等多种信息技术。
日本流通业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处于初创期,其应用主要局限于数据处理方面。到70年代,日本流通业的信息化进入成长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由以前单纯的数据处理发展到不同部门、业务系统的构建,包括商品管理、营业管理、库存管理、订发货系统等,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之间开始了EOS系统的应用。到80年代,流通业的信息化进程有了更大的飞跃式发展,销售点终端系统(POS)、信用卡系统、增值网络系统(VAN)等都开始广泛应用。90年代日本流通业信息网络化及其应用进一步扩大,许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实现信息化,共同订发货,共同开展物流,共同进行信息处理,在中小零售企业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目前,日本流通业普遍应用条码技术、EDI技术、FRID技术、POS技术、VAN系统、EOS系统、ECR系统、QR系统、自动连续补货系统(CRP)等现代化信息技术。[1]
2.调整与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美国政府在制订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时,充分考虑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市场及其竞争,才能真正显示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只有通过市场价格差异所引起的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鼓励,才能使社会经济资源按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及时有效地流动;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个适合于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环境,政府只有在市场力量被证明是无能为力的时候才采取行动。[2]宽松的经济环境直接催生了美国第三方物流,并逐步形成了综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专业运输与仓储服务商和区域性配送服务商等分工合作的产业形态,大大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日本流通业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其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国际化发展和流通革命等三个阶段。特别是1962年,大型超市的出现避开了多层次的批发过程开始直接从厂家进货,对流通渠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日本流通产业和流通结构发生了质变。[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零售组织结构从众多小规模分散性结构向大中小比例适当、大规模集中性的结构转变,批发环节逐渐短缩,物流组织社会化、流通业态多样化和流通渠道扁平化等特征逐步显现,流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商业业态的结构看,在综合超市、百货店一类的综合型零售业增长趋缓的同时,便利店、专业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建材超市、家居用品中心等)、超级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3.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不断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连锁经营是国外零售业第三次重大变革的主要标志,在推动零售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连锁经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流通业和服务业中最大、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已经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逐步扩展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占整个零售业销售额的40%,位列世界前20名的零售企业全部是连锁企业。沃尔玛的连锁店铺超过4800家,世界最大的便利店7-11在全球拥有直营和特许连锁店21000多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管理及第三方物流,对运输、仓储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产业自身必须变革,才能应对挑战。美国权威物流学者鲍尔索克斯教授对物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作了如下总结:20世纪50年代以前,强调运输效率;50年代,强调物流成本、客户服务;60年代,强调综合外包;70年代,强调运作整合、质量;80年代,强调财务表现和运作优化;90年代,强调客户关系和企业延伸;21世纪,强调供应链整合管理。[4]在物流配送方面,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第三方物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和发展对物流资源合理配置、物流成本下降、物流效率提高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形式和手段,具有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对流通领域有着直接的影响,它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也改变了竞争主体的角色与作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进展较为成熟,仅就网上购物人数占网民人数的比重而言,2002年37个国家的网络购物者在网络使用者中所占的比例均为15%,其中,美国最高(32%)。目前,美国拥有的电子商务总量占全球的80%以上,在技术、人才及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由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发达国家流通企业中的普遍采用,从而消除了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大大降低了商品库存率,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
4.注重流通企业经营创新与流通体制创新。差异化经营、应用高科技、互联网经营和跨国经营等是美国流通企业经营创新的主要内容。美国零售经营创新和差异化的七个主要发展方向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居住社区;不同消费人群;不同时间节奏的人群;不同的零售服务组合;多流通渠道组合。[5]美国流通企业制定顾客服务创新战略,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消费者的真实与潜在需求,努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沃尔玛积极实施信息管理创新战略,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系统和私人卫星系统,为其高效的物流管理提供保障。
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起飞阶段,而传统的流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流通体系过于封闭以及流通渠道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能适应经济高速成长的要求,再加上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难以解决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流通领域的第一次“流通革命”。日本流通产业通过消费革命,解决了内需主导型经济与国内产业的联动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通过减少对市场的控制和约束,市场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批发零售业到物流业的整个流通领域,均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上进行了第二次“流通革命”,从而促使折扣店、百元店等各种零售业态的兴起与发展。批发零售部门和物流部门的经营革新,流通渠道主导权转移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解决了流通领域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传统商业与现代流通业的关系问题,促进了流通现代化,建成了高度发达的流通产业。
5.适时制定与调整流通产业发展政策。纵观国外流通业发展历史,发达国家在传统流通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尽管两种模式下的流通业发展政策导向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政府绝不是无所作为的。相反,两国政府都在各个方面极力引导以实现其目标并最终殊途同归,将流通业引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美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但它的转型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这种推动大多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美国流通产业政策的核心及基本目标是在市场上维持公正,促进竞争,确保机会均等,为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自由竞争的环境和条件。鉴于中小流通企业对社会就业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比如,政府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局,向小企业提供奖金、技术、管理援助;在营业、贷款、补贴、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等。
日本流通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其转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在流通领域,日本产业政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关系问题;二是不断改造传统流通产业,淘汰落后,促进流通现代化。早在1968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引导流通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流通产业结构政策、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流通产业区域分布政策、流通产业技术政策、流通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流通产业信息化政策、流通产业合理竞争政策等。
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率或过度竞争,确保规模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率,日本政府还制定了流通产业规制政策,对企业进入的数量、质量、期限以及经营范围进行规制。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确保中小商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日本1973年制定了《大店法》,对大店的布局、数量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得大量的零售小店能继续生存和发展。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直接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措施。
6.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强流通业专业人才培养。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在流通人才大量需求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流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目前,流通人才的培育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是正规大学开设有关流通专业和课程进行人才培养。在美国,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其中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二是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三是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的各种资格认证培训或专题培训活动。如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若干职位。所有未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在职培训或进修,只有经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工作。日本也非常重视在职培训,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在职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培养,为期6个月,目标是综合性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另一种是短期培训,3至5天,主要是专门课题培训。[6]此外,许多大型企业对本企业员工开设各种培训课程或对外开设公开课程,一些连锁企业如麦当劳甚至办有自己的大学,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1.提高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我国流通业信息化水平虽然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在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很难满足我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由于现代流通企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多店铺经营,面对情况迥异的各个市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及时捕捉当地消费需求,不断调整商品结构和经营策略,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要确保物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都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流通信息化,一要大力优化各种信息网络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使其成为商贸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建立各种电子商务中介网络平台,吸引广大中小工商企业上网开展广告宣传、咨询服务,并逐步向网上交易、结算服务等深层次业务拓展。鼓励大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建立网站,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使网络营销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加大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普及应用,通过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订货、电子结算和票证自动处理系统,改革企业业务流程、决策、管理和运作模式,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三要加快制订流通信息技术的规范和标准,推广信息系统在流通企业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连接,实现电子商务系统(EC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信息交换,提供增值服务,真正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2.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创新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我国流通业经过60年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起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业所有制新格局。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应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包括: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的法规,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加速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以促进知识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3.大力培养和引进流通人才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流通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流通业经营管理队伍。现代流通人才是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流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流通人才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现代流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一大瓶颈。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提高流通人才引进的有效性。要通过制定吸引现代流通人才的有关政策,建立畅通的人才流进渠道,促成国内外各层次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现代流通规则、精通现代流通管理和掌握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量流入,以提高现代流通人才的总体比例。另一方面,要加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流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多方面资源,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现代流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一是加强对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设现代流通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是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上各种教育培训力量,针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各种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各种层次急需的现代流通人才。三是鼓励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岗位培训,共同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流通专业人才。
4.推进流通方式现代化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政府要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本运营、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和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带动连锁经营发展。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重复建设,大力推进物流配送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及网络系统,探索传统产业、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营造有利于流通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标签:信息化规划论文; 物流产业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物流信息化论文; 物流人才论文; 政府信息化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