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质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直是百姓关注的重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政府为保障工程质量而采取的重要监管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监督管理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强化策略
引言: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部分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成为百姓、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从一个侧面,暴露我们的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因此,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市场方面
(1)投标无序竞争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点:一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设项目少,投标的企业多,引起无序竞争。二是招标单位提高投标条件,招标单位以保证质量为条件,随意抬高项目投标对企业资质的要求。三是企业资质类别繁多,施工企业资质序列分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级,总承包单位中标后,需组织专业承包、劳务招标,各单位竞价激烈。
(2)转包、挂靠问题。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总包单位从自身利益考虑,将部分工程压低价格后,分包给其它单位施工,收取差价和管理费。二是建设单位先将工程发包总承包单位,然后将其中部分工程转包给自己熟悉的企业施工。三是建设单位将工程发包给资质符合要求总包单位,然后将工程转手到其他单位。
(3)工程款拖欠问题。一是部分项目盲目上马,建设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垫付部分工程款。二是施工企业管理不善,总包单位为承揽到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后续管理不到位,导致拖欠分包、劳务单位工程款。
1.2施工现场方面
(1)施工企业素质不高。一是施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技术人员管理经验不足。二是施工人员年龄老化严重,年轻人员占比较低。三是业务培训、人员继续教育不足。四是现场人员流动性大,很多企业中标后临时组织人员施工。
(2)监理企业监管不到位。一方面监理单位管理方式单一,主要负责施工阶段的旁站监理。另一方面监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知识更新不及时,专业不配套。
(3)主体责任未真正落实。《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实施多年。要求建筑工程开工建设前,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应当签署授权书,明确本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质量终身负责。现场检查发现,部分工程项目负责人未真正履行职责。
1.3监督管理方面
(1)监督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大量监督人员专业单一,法律法规知识缺乏,综合管理能力不足,急需加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及管理能力培训。
(2)监督管理手段落后。监督人员开展日常监督工作,大量采用眼看、手摸,辅助简单测量、回弹设备,现场很难发现结构内部深层次问题,影响实体质量监督工作。
(3)监督人员配置数量不足。按照规定每位监督人员监督房屋建筑工程面积不超五万平米,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实际监督面积几十万平米,远远超出规定。从目前看,专业监督人员不足的局面很年改变。
(4)监督机构体制不顺。监督机构不是行政机关,是受政府部门委托,授权开展执法。目前,国务院开展机构改革,地方部门整合资源,监督机构的行政监督执法职能将转移机关科室,只负责技术服务与指导工作,开展监督工作将更加尴尬,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2.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的举措
2.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
(1)建设稳定高效的施工企业。企业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一方面建设一支稳定的队伍,严格定岗、定编,确保单位经费来源,降低工程管理成本,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形成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高效队伍。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施工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准入制度,工人上岗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定期开展对专业分包、劳务队伍的考核管理,形成工作机制。
(2)提升监理企业服务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建立高素质监理队伍,积极拓宽渠道,吸引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才充实监理队伍,提升监理队伍水平。二是完善监理工作方式,联合第三方检测,组织开展平行检验,突出监理的权威性、公正性。三是抓好全过程监理服务。从项目规划、设计入手,先期介入,主动提供服务,做好全寿命周期监管。
2.2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1)理顺监督工作机制。2018年国务院推进机构改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职责进一步调整,行政处罚工作由专门执法机构执行,实施查处分离,突出监督部门技术优势,重点抓好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工作。
(2)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定岗、定编,人员竞聘上岗,让优秀高素质人才留在队伍。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三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现场监督人员上意外伤害险等,解决后顾之忧。
2.3制度上创新举措
(1)推进建筑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库,将企业审批、增项、年检等信息,人员考核、培训、信誉监管等内容录入数据库,实现企业、人员信息实时可查询。二是建立项目信息库,将项目审批、日常监管、竣工备案等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方便企业信息查询、项目日常监管需要,真正实现国家要求的“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目标。
(2)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每年政府拿出一定资金,公开招标选取检测机构,采取抽查方式,开展第三方工程质量检测。
(3)开展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工作。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实施联合验收,压缩项目审批、验收环节时间,简化工作流程,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
(4)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围绕“质量行为标准化”、“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两方面工作,落实五项制度“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岗位责任制度”、“实施样板示范制度”、“促进质量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以及“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从而对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5)树立工程全寿命周期监督理念。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改变传统观念,实施超前服务。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入手,积极参与前期工作,抓好施工全过程监管,突出事中、事后监管。力争实现项目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监管。
2.4管理上创新举措
(1)推进BIM技术集成应用。按照住建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BIM工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进一步推进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可视化、动态化监管。
(2)开展“两随机,一公开”监督执法。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在开展监督执法时,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3)整合资源形成部门联动。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调整部门职责,整合各类监督执法机构,建立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综合执法联动监督局面。
(4)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力度。通过建立现场人脸识别、指纹考勤等方式,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理项目部等人员考核,实行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督促各方主体人员履职尽责,落实主体责任。
(5)开展推优评先活动。制定政府投资项目评优管理办法,从招投标开始,实施优质优价,引导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开展人员业务培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从而推动工程质量提升。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将面临很大机遇和挑战,每位监督人员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监督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
3.《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论文作者:郁有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人员论文; 工程论文; 一是论文; 工作论文; 单位论文; 项目论文; 企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