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借鉴_城市化水平论文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借鉴_城市化水平论文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23(2002)05-0073-05

所谓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中的途径和模式,包括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机制、城乡关系和城市发展方针政策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步伐也日益加快。应该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其水平而言,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的估计,1999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75.9%,发展中国家仅为39%。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可谓“后来居上”。因此,研究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这种后来居上现象的内在机理,及其与发达国家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而探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中的某些经验及教训,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认识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1800年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差异不大,分别为7.3%和4.3%。在此以后,由于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二者之间的差距加大。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加快,但由于总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1.起步时间晚,水平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经济未得到充分发展。至于城市,主要是依殖民者的需要,在交通干线和沿海、沿江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的内陆地区经济落后,城市稀少,因此,城市化整体水平低下。一直到19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6.2%,比世界同期城市人口比重低12.2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同期城市人口比重低35.6个百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并逐步加快。但是,由于它们的总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经济水平又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2.发展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其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很不平衡的。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三大发展中地区看,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列依次是拉美、非洲和亚洲,而且拉美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领先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内部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还表现在亚非拉各大洲的内部,尤其是亚洲和非洲更为突出。

3.发展速度快,未来潜力大

20世纪5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50~60年代,城市化速度达到空前的水平。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总人口数大,现已占世界城市人口的68%。随着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城市化速度的减缓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有80.2%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进程将逐步趋于一致,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将逐步缩小。

4.大城市人口增长快,城市首位度高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4%。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两座城市的总人口达到800万以上,到1970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城市增加到11座,其中就有5座属于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多个最大城市中,发达国家仅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

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相联系,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就是城市首位度高。所谓“城市首位度”,也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5.城市化超越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出现了“过度城市化”。

所谓“过度城市化”,又称之为“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般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而到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却超出工业化水平,并且差距越来越大。然而,在当前发展中国家中出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即在它们还没有进入最初的工业化阶段时,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工业化水平,而在它们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后,更发展成一种过度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特征在拉美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后来居上”现象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的“后来居上”现象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明显的“后来居上”的现象。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英国的城市化从20%提高到40%,用了120年,而美国只用了40年,日本则仅用了30年;再从全世界的情况看,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率由7.3%提高到26.1%,即增加18.8个百分点,整整用了100年时间,而欠发达地区由6.5%提高到25.82%,即增加19.32个百分点只用了70年。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的扩大和深入发展、集约经营和扩大规模的生产、管理的改善等等因素促使工业的加速发展,以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必然带来的第三产业以超过工业发展速度的速度增长。当然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后来居上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客观上存在着被称为“搭车效应”或“后发优势”的机制,即后来者学习继承和引进先进国家、地区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从而缩短了自己的摸索过程,节约了探索成本。由于大量先例的存在,后发国家可以在未工业化和城市化时大致预见和体会出城市化后的各种状态,可以从开始就避免或重复早发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后来居上”现象的独特表现形式

发展中国家在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后来居上”现象,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即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就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大规模的城市化是在二战以后,是在政治上获得独立、民族经济亟待发展、人口高速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基本城市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起步的,因此,城市化的动力有别于起步于产业革命时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首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动力之一虽然也是工业化,但与工业化并不同步。二次大战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这无疑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那种以工业化为城市化先导的“西方模式”不同。其原因是政治上获了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并未得到真正“自由地”发展;长期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对外依赖严重等现象并未迅速消除;加上资金、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不少国家并未达到预想的战略目标。工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城市自身劳动力的增长和乡村涌入的劳动力的双重就业需求,导致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并不都是以农业生产率提高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粮食问题得到完全解决和农业从业人数绝对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的。发达国家在农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出现一定的剩余,这些农业剩余为农村人口的外流提供了物质保证。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急于实现工业化,忽视农业、挤压农业,把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工业中去,致使农业衰败、乡村凋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大批劳动力仍被束缚在耕地上。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的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外推力并不是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劳动力剩余,而是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耕地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一些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等因素所造成的。

在城市工业发展并不需要来自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的外推力也并非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大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其动力便是巨大的城乡差别所造成的“势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非是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也不完全是由于乡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剩余了他们,而是为了追求较好的生存条件和享受城市文明。当然,城市化的动力具有阶段性规律。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动力将逐步发生变化。

此外,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虽然到后来有政府引导,但私人经济的阻力依然很大。与此不同,后进国家城市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政府的介入。政府的宏观调节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制度对城市化影响巨大。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其英文表达是"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对后来者的诅咒”。其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而模仿有制度模仿和技术模仿两种形式,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落后国家用技术模仿取代制度模仿,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后发劣势”的存在。首先,起点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后期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处于与先期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地位。先期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起动之前,大多经历了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获取了大量的钱财,为进一步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时,资金和人才的短缺是其建设的最大障碍。这种起点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后期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面临与先期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客观外在境遇,永远地丧失了先期国家所享有的机遇。

其次,当后发国家开始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时,面对的是早发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和技术经济文化优势所构建的势力格局,这种格局对发达地区是有利的。后发地区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就必须参与国际大分工。而在已经形成的国际大分工中,后城市化国家改变自己的产业分工地位的努力会受到国际政治方面的压力,同时改变的成本会很大。在这里,马太效应和所谓的齿轮效应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据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在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其有利条件,对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和支配地位,拉大了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差距。

第三,就发展过程而言,后发的劣势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面临内外的巨大压力。有严重的人口压力(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期,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远没有超过1.0%);工业发展受到资源的苛刻限制;工业的发展严格受制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政治行政方式在信息社会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冲击很大,在条件不成熟时可能在内外的压力下作出顺乎舆论而不合国情的决策。

第四,这种“后发劣势”可能会导致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比较注重城市发展中量的扩张,不注重城市发展中质的提升;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脱离了国家的经济基础所能承受的程度等倾向(前面已做了一定分析),也相应带来了很多问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上。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启示和借鉴

城市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并解决世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住房、交通、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城市,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这将是新世纪全世纪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话题。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1.务必注意前车之鉴,尽可能避免“后发劣势”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后确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从总体上说,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考虑,是个很重要的经验总结。这是在总结了西方早、中期发展教训的基础上,也是在总结了发展中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但要真正使三者统一起来,还要做许多探索性的工作。

当前我国在追求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后城市化国家的“路径”限制,尽可能避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后发劣势”。

此外,根据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要实现正确合理的城市化,还必须努力遵循诸如以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相结合及大中小城市搭配合理协调发展、政府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等原则。

2.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合,夯实城市化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之所以不合理,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多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没有多少提高、没有产生大量剩余农产品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这样使农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在幅度下降,农业得不到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结果使城市人口急剧上升,粮食和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从而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必须稳定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经济、技术、人才投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出水平,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乡镇工业的布局过于分散,这不仅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也使得乡村工业化对城市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未能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导致农业、农村衰败和农民破产以及“农村病”的教训,我们应利用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促进乡镇工业布局的空间集聚,使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

3.努力探索多元城镇化道路和推进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越多越好。城市过少、过大、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城市病”;城市过多、过小、过于分散,就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必须正确布局,集中与分散必须恰当结合,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搭配适当。

进一步说,我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大,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都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多元城镇化道路选择中必然要走的三条道路,事实也说明任何一条道路都不可偏废。中国未来20年将是劳动力供给最充裕时期,应该是增长速度较高,发展成本较低的时期,选择三条路共同发展,就是为分担不同的风险,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是人口的城市化,而是地名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了两倍,城市人口却只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而且主要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需要分类指导,当前,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具体地说,就是采取多元化、非均衡、逐级递推、综合发展的战略。所谓多元化就是指目标模式的多样化;非均衡指各期主攻方向不一,各有侧重;逐级递推指实现战略的阶段性;综合发展则是就效益而言,近期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期以社会效益为主;远期以生态效益为主。

4.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和城市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过的过度城市化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与城市的发展相伴随而来的就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真正的城市化的日益脱节,这种城市化有人称其为“虚假城市化”。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并未出现这种虚假城市化,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因新设立市、镇的迅速增加所造成的。目前,县改市、乡改镇仍方兴未艾,2001年,我国镇的数量已首次超过乡的数量,有些新设市、镇的质量不高;同时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呈摊大饼式的发展,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我国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重视加强城市规划、城市经营和城市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大力发展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以及商业饮食、社会保险、法律诉讼、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避免出现另一种形式的虚假城市化。同时,在城市的景观和城市生态方面,要十分强调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注意生态环境的平衡,要讲究城市景观;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注意美观、和谐的特色,要讲究民族特性、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收稿日期]2002-06-18

标签:;  ;  ;  ;  ;  ;  ;  ;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及其借鉴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