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大众语篇,新闻具有传递特定价值观的潜质,能够塑造人们对于“我是谁”的看法,其对社会身份建构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视。本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新浪微博关于女大学生的报道,举例说明新闻语篇如何构建女大学生身份,进而探讨隐含在大众语篇背后的社会因素,增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判性解读的能力。
关键词:新闻语篇;女大学生;身份建构;批评话语分析
1.引言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语言与身份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可以用来投射社会身份的载体。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来看,社会建构理论家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陈建平,王加林,2014)。语言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动态形式,它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话语,作为语言的具体应用形式之一,自然也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Burr,2003)。而新闻报道就是话语的载体,它不但能塑造社会公众的身份、思想和感情,而且是左右公众行为的有效工具。批评话语分析注重语篇与社会结构间存在的互相作用的关系,通过对公众语篇的批评分析,可以提高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更好地应付当今语言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分析媒体等机构话语如何潜移默化地控制人的思想(谷小娟,2007;单胜江,2011)。
2.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新浪微博是中国新浪公司推出的微博网站,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是中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笔者在新浪微博上检索“女大学生”,搜寻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媒体发布的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结果发现共有近200条关于女大学生的新闻,其中70%都是负面新闻,包括性侵、失联、坠楼、裸贷、被骗、被杀害等等。鉴于裸贷新闻引发了极大关注,因此笔者将选取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2.1 词汇选择与语体色彩
新闻语篇实际上是通过词汇选取来创设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词汇选择对新闻语篇的分析意义非常重大。笔者浏览了关于裸贷的新闻,发现在谈到“女大学生”时,新闻报道大都用了堕落、不雅、低俗、不堪入目、伤风败俗等词语,语篇中表露出对整个女大学生群体的不认可和歧视。从词汇分类来分,语体一般情况下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大类,而语体色彩则是指词义中所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通常,新闻语篇属于书面语体,报道分析应尽量保持客观冷静,避免掺杂过多的情感偏向。分析有关裸贷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新闻语篇都带着娱乐性和戏谑的口气,将部分聊天记录与女孩照片登出,大肆宣扬夸大裸贷女孩如何逾越道德底线,不做区分地向整个女大学生群体施加压力,质问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很少有新闻报道抨击那些借由贷款胁迫女孩的少数男性群体,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女大学生这一女性群体被建构成“他者”,仍然缺少话语权,受到来自各方的误解和压迫。也有为女大学生正名的新闻报道,有些表达了裸贷女孩的悔恨,有些则提到女大学生应该是活泼清纯且智慧知性的,这从另一个方面又说明媒体在抹黑女大学生社会身份的同时又希望女大学生群体能够按照预设的社会身份生活,不能越过人们的角色期待,否则就会遭受辱骂与鄙视。
2.2 新闻语篇的话语实践
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新闻语篇往往会使用转述引语,以此让读者感受到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并没有掺入个人观点。转述引语能够较好地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加工,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突出某一社会因素及其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笔者将选取一篇名为《“裸贷女孩”自述:因为裸贷,我被大学开除了》的新闻报道进行具体分析。这篇新闻几乎全篇使用了转述引语,包括裸贷女孩自己以及周围的朋友和陌生人,通过分析不同对象的话语可以揭示女大学生的身份是如何得以建构的。这则新闻开篇就表明报道的故事是真实的,只是做了微调,整个故事的叙述都是通过裸贷女孩的朋友进行转述,其中不但有裸贷女孩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包括其与叙述者及借贷方的交流沟通,还有对叙述者话语的转述。这则报道不但描述裸贷女孩凄凉悲惨离开大学的场景,还将有些话语加粗,甚至有意无意将女大学生的常态描述成不自爱、爱攀比、虚荣心强等等。虽然新闻标题用的是自述,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叙述,添加了很多评论与描述,这会很容易误导大众对女大学生群体的认知,造成刻板印象,给女大学生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2.3 新闻语篇的社会功能
新闻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即新闻语篇由社会结构构成,并受制于社会阶级与社会结构。同时,语篇可以影响社会结构,因而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裸贷事件的新闻报道将相关一系列照片登出,并且大肆宣扬,导致整个事件持续发酵,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众多网友发表负面评论,将客观正面的评论淹没,指责女大学生群体。伯格纳的涵化理论就认为媒介对受众有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强化原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庞慧敏,2010)。也就是说,媒体可以通过内容选择构建不同阶层的理想模式,从而使社会成员陷入迷思。
从上述新闻语篇关于裸贷事件对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的词汇选择与语体色彩分析以及话语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实际上强调的是对“女大学生”形象产生的不良的刻板印象,即认为女大学生就是无视规范和道德的形象,常常做一些人们无法接受的事情,仅从裸贷事件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整个女大学生群体,将女大学生群体建构成不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他者”。从本质上来看,这反映的是女性群体仍处于弱势地位,仍然是被物化的对象,缺乏话语权。根据福柯的规训权利理论,如果有人试图打破现有规范和常规,那么就会受到来自权力主体的惩罚(Foucault,1979),在当今社会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人格的辱骂和责难,因此,这些负面报道从侧面反映了女性群体正在试图打破现有不公平的话语秩序,积极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3.结语
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导致分化、异化,给现有的话语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的社会身份处在分化、多元化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一向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首当其冲,缺乏话语权,尤其是女大学生群体,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潜移默化地构建成了“他者”。因此,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待新闻语篇具有现实意义,作为有意识的主体,可以评判看待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评价,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权力与意识形态关系,学会尊重任何群体,构建和谐的身份话语。
参考文献
[1]Burr V.Social Constructionism (2nd ed) [M].New York: Routledge, 2003.
[2]Foucault, 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 [M].Trans Alan Sheridan.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9.
[3]陈建平,王加林.互文性与身份建构话语策略[J].中国外语,2014(2):32-38.
[4]单胜江.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11(6):78-81.
[5]谷小娟.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6):101–108.
[6]庞慧敏.媒体话语对公众身份认同的构建[J].现代视听,2010(3):34–37.
作者简介:刘露露(1993-),女,湖北黄冈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话语分析。
论文作者:刘露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女大学生论文; 话语论文; 社会论文; 新闻论文; 身份论文; 语体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