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在对人体全血接受辐射之后,不同培养时间对其微核率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6月间曾在我所接受检查的56例职业病者,这些职业病者均接受辐射作业,采集这些职业病者血液样品,将其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时间培养,对照组新鲜血液样品培养时间为72h,观察组将其观察组新鲜血液样本放置2℃~8℃冰箱3天后培养,培养时间为72h,培养结束之后对其微核率变化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在培养结束之后,通过对两组血液样品微核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显示在培养结束后两组血液样本微核率大致相同,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在人体全血接受辐射之后,随着培养时间不断增长,其微核的检出率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延迟血液培养,时间超过三天在进行培养并不影响微核的检出率,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好依据。
【关键词】人体血液;辐射处理;培养时间;微核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R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43-01
在当前临床上微核检测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遗传毒理学方法,在很多疾病诊断中均有着广泛应用,因而保证微核检测准确性也就十分必要。然而,人体在经辐射之后的血液,放置2℃~8℃冰箱保存三天后培养,在时间上不会影响其微核检出率,从而对微核检测准确性不产生影响,对于不能及时培养,而需延迟培养的血液标本也就十分必要。本文选择曾在我所接受检测的56例接触放射工作职业病者,在对其全血处理之后,对其行不同时间培养,观察其微核率变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2月—6月间曾在我所接受检测的56例接触放射工作职业病者的血液样品,将这些血液样品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表示。在对照组中职业病者总人数为28例,在这些患者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分别为16例与12例,其年龄大小均处于22~58岁,其年龄大小平均值为43.5±3.5岁;在观察组中患者总数量为28例,该组中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12例,所有患者年龄大小区间均为20~56岁,其平均年龄大小为44.6±2.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存在,两者之间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其静脉血作为诱发微核血液。选择普通培养法对细胞微核进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试剂主要包括微核培养液RPMI1640,甲醇、冰醋酸,0.075mol/L氯化钾溶液,磷酸盐缓冲液,姬姆莎复合染液。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仪器为细胞培养箱,恒温水浴箱以及净化工作台,还包括高速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血接种:常规抽取静脉血0.5ml,立即注入到培养基内,贴上标记,混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7℃培养72h,收获标本。将培养液吸入离心管后,离心1500rpm10 min;去上清液加0.075mol/L KCL溶液,混匀后低渗1~3min左右,以去除红细胞,但应注意低渗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淋巴细胞胞质破裂,丢失。影响微核计数。细胞低渗之后,加入新鲜固定液,混均后预固定,其时间为1~2min,然后离心1500rpm,时间为10min,将上清液除去,加入固定液6ml,固定2~3min,再离心1500rpm,时间为10min,将上清液去除,以气干片法进行滴片,共2~3张,然后进行染色,然后以蒸馏水冲洗之后晾干,以显微镜进行观察。[1-2]。
1.3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两组血液样品检测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中相关计量数据,以%表示结果中有关计数资料,对两组数据分别行t检验及χ2检验,将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培养结束之后,对两组血液样本微核率进行计数,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液样品培养前后微核率分别平均为0.25±0.02%、1.28±0.06%,对照组中血液样品在培养前后微核率分别平均为0.25±0.03%、0.96±0.04%,两组患者微核检出率大致相同,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存在。
3.讨论
对于人体内微核形成机理而言,在现代临床上被越来越广泛关注,这方面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当前,很多临床研究认为微核主要来源于无着丝点颜色体断片及落后染色体,对于这一观点而言,其主要支持依据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分裂后期能够观察到落后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利用联系显微摄影能够观察到个别微核的确由染色体断片形成;第二,对于一些理化因子而言,其在导致染色体畸变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产生微核,并且两者之间具备一定相关性;第三,以细胞光度法对微核DNA含量进行测定,可发现其为G1期细胞核2.5~11.1%,这种情况与微核有染色体断片形成这一理论相符合。所以,人体血液经过辐射之后,由于染色体发生变化,也就会导致微核形成,而随着对血液不同时间的培养,其微核检出率也不会存在较大差异。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血液样品培养前后微核率分别平均为0.25±0.02%、1.28±0.06%,对照组中血液样品在培养前后微核率分别平均为0.25±0.03%、0.96±0.04%,两组接触射线职业病者的微核率大致相同,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存在,提示适当延迟血液培养时间对微核检出率无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人体全血接受全辐射处理之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微核检出率也大致相同,因而对于适当延迟血液培养时间能够保证微核检测的准确性,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好依据。
【参考文献】
[1]史宁,郭宏举,王欢,樊宇新,张毓敏,常李荣.甘草苷对~(60)Co-γ辐射所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防护作用研究[J/OL].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2):1185-1187.
[2]夏超一,胡金妹,黄灵,朱宝立.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研究的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20):2755-2758.
[3]王秀英,刘海峰,柳建强,唐新颖,刘玮,高静.放射作业医务人员血常规及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结果分析[J/OL].医学动物防制,2013,29(07):821-823.
[4]郭仲莉,曾照芳.小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影响的研究[J].激光杂志,2013,34(01):78-79.
论文作者:杨柳,何克平,张琮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血液论文; 两组论文; 染色体论文; 样品论文; 时间论文; 检出论文; 职业病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