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家乐”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以荆门市屈家岭为例论文

论 “农家乐 ”设计中的文化传承
——以荆门市屈家岭为例

张芬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0)

摘 要 :“农家乐”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类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之一。追溯本源,乡土文化是“农家乐”发展生命力之所在,而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却显得越发淡漠,成为阻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农家乐”发展现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在“农家乐”发展中带来的利益几个方面的分析,指出在“农家乐”发展中注重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并以荆门市屈家岭为例,从其历史概况、地方特色等方面分析屈家岭的“农家乐”设计该如何保证在地性及其文化的传承。以期望从文化传承为视角出发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农家乐;屈家岭;乡土文化;文化传承

1 “农家乐 ”的发展概况

1.1 “农家乐”的兴起

“农家乐”旅游在19世纪起源于欧洲,以到乡村休闲度假为主要的形式。“农家乐”不同于学术概念,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一个名称。国内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以“农家乐”命名的活动举行是在1987年,四川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第一次桃花节。从普遍意义上讲“农家乐”是指农民个体或集体,以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农业活动为载体,以家庭院、乡村景观、农牧产业为资源优势,以住农家屋、观田园风光、吃农家餐、干农家活的农村生活为特色,主要针对城市旅游者提供的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体验性旅游项目[1]

“三新”经济本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三新”经济统计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实施难度。目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且日渐成为行业交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具,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加上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信息资源变得更加珍贵,谁能借助大数据技术等加快信息资源收集和转化,谁就能掌握前沿信息,获得成功。“三新”经济发展正是依靠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业态[1]。

“农家乐”的兴起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城乡差距,严峻的“三农”问题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国家为此实施了各种扶贫政策中,“农家乐”成为一个饱含吸引力并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思路,在政府层面推动下大量出现。二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的怀旧主义、乡愁文化和个性化追求。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对乡村自然的景观与淳朴生活方式的青睐。三是双休日、黄金周、小长假等国民节假日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为适合于短期出游的“农家乐”旅游模式提供了条件,特别促成了位于城郊地区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快速增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说法大多为“乡村旅游”[3],相关的开发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有关于概念方面的研究比较推崇的说法来自Gibert and Tung,他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农场、牧场等环境里,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休闲旅游活动等。政策方面的完善以美国为例——007年,美国政府在政策上专门立法规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对农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在资金上,联邦政府成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专门制定农村旅游贷款计划,根据各农场具体情况政府给予启动资金;联邦政府印制《农村旅游手册》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同时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在内容和项目上也不断创新经营以吸引更多游。

“不过,这些玉器受老人的福泽,日久通灵,已然有了神性。本应散在宅院各处,结果又被放在一起,灵性相互冲突,生了异变。好在被封在箱子里,多年来也相安无事。结果坏就坏在这个小伙子身上了,半年前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打开了箱子的封条,才引出他们一村的骚动。这些玉器只想着护主,不知不觉夺了旁人的福气。”

屈家岭区位条件突出。位于的荆门市,区位条件得“中”独优。立体交通格局不断健全。焦柳铁路和沪蓉铁路在此交汇;二〇七国道、二广高速、沪蓉高速和京珠高速复线穿境而过,武荆高速拉近了与省会城市的距离[9]

我国“农家乐”旅游模式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开设范围上迅速扩大,从以成都、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向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偏远区域蔓延。在发展模式上也更加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外部管理资源的介入,经营模式的因地制宜等都证实着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日益完善[4]

“农家乐”以各自的特色吸引游客,注重游客与农家生态环境和人事活动的互动体验,有效利用各自的资源进行“农家乐”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5]。相对于国内快速的发展趋势,理论掉队于实践而产生的诸如同质化、城市化等现状,国外及国内的个别成功经验对我国现阶段的“农家乐”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屈家岭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的屈家岭遗址,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幽美的山水资源白龙山景区,以及众多革命遗址。屈家岭有八景,分别是屈家岭遗址公园、美好人间彩色植物园、月湖度假村、白鹿春景区、桃花风情园、普云禅寺、世界农业之窗和中国农谷论坛。

又如上世纪60年代乐善秦腔现代戏《红灯记》,李奶奶讲革命家史的大段念白,诉说了过去,又教育了铁梅,体现了李奶奶的革命气节。

2 “农家乐 ”设计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农家乐”在全国遍地开花,进入到提升品质、规模经营的阶段。“农家乐”由产生到火热,其设计核心慢慢从注重本地民俗文化、乡土风情视的发展理念和逻辑变得偏离原本的特色,出现严重的同质化问题[6]

奶牛春秋两季配种受胎率最高,而夏季最低,这是由于热应激影响精子的成熟和精液成分,造成公牛性欲低下。另外,影响母牛卵细胞的分化、发育、着床,发情频率明显下降。

二是“农家乐”文化内涵的变质。经营业务方面商业化利益加重,菜肴“精致化”,违背了提供“慢生活”、“慢餐”的初衷;乡村生活体验方面,游客体验的农活与餐桌上的呈现失去联系;乡村风情展示方面,出现“伪民俗”或编造传统故事和文化表演的雷同的现象,误导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7]

“屈家岭”建筑传承了木梁柱架构的造型符号——穿斗式构架形式和悬山式屋顶。基建部分先挖大浅坑,然后搬运干燥的土用于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屋顶为侧面起脊,冬暖夏凉、防虫防潮(图1)[9]

对息肉进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息肉摘除后,需要进行肠镜随访。随访的时间要根据不同息肉类型而定,一般1到2年复查。

3荆门市屈家岭发展 “农家乐 ”的基础条件分析

3.1 屈家岭地域条件

屈家岭产业基础好。首先,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三大古文化之一,100多处文化遗址受国家重点保护;其次,作为湖北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国外“农家乐”的主要发展模式有三类,一是美国的参与体验型,注重活动参与和原真性生活体验。二是以色列的B&B(bed & breakfast)模式,在当地旅游观光局的管理监督下,以合作或企业的组织模式运作,以互联网作为营销工具,传播企业形。完善住宿条件与早餐服务,创造深度体验的机会。三是比利时的生态体验模式,罗什欧是比利时阿登高原深处一个不着名的小村落。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而依靠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变得小有名气,那里实行家族经营,单个“农家乐”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大,除了特色美食外还开展各种体验林间野趣和与动物家禽互动接触的活动,还建有农业博物馆,让游客品味悠久古朴的农村民俗文化。

一是“农家乐”设计形式上本土文化的丢失。主要体现在民宿建筑、风光打造、娱乐设施上。受现代化审美的影响,资本进入乡村,使得“农家乐”在设计形式上出现了同质化、城市化等问题,遗失了本土文化体的影子。

得到用户的初步认可后,可进入方案的改进阶段,此阶段的设计内容将直接最终面对用户,内容主要包括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意思表达、界面美观等方面的完善。例如,在对闸门进行控制操作时,应按页面自上而下点击操作,为减少确认次数,只需在最终提交操作指令时生成操作前准备清单一次予以确认;在填写预设指令和参数时要有一定的格式判断条件,降低误操作;故障报警及事件描述应用简短精炼准确的词句;声光提示应柔和,不能太生硬;预设各种情况的描述,按照出现概率和频次进行合理排序。

3.2 屈家岭文化特色

三是“农家乐”人文精神的稀释。“农家乐”提供的日常生活体验趋向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外地资本家经营者,人员配备上当地村民占少数[8]。传统乡村文化中熟人社会在这种“农家乐”模式中失去了味道,这些都是“农家乐”人文精神稀释的体现。

图 1

屈家岭文化遗址丰富,以黑陶为代表,最早于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屈家岭在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全国25省的建设者云集于斯,垦荒建设,体现出先民们披发跣足的农耕精神;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迎来了大批移民,不同的地方习俗相互影响与渗透,形成了特色的人文情怀。

4文化传承视角下屈家岭建设 “农家乐 ”的建议

4.1 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形式

设计形式方面主要体现在民宿建筑、风光打造、娱乐设施上。这里的民宿建筑指“农家乐”中供游客吃饭住宿与休憩的建筑,在乡土文化之中,不同年代的房子,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变革;不同地区的房子,也代表着各放光彩的地域文化,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底蕴。重视民宿建筑在地性的文化传承,不仅提升“农家乐”的外貌形象,更是凸显自身特色、吸引游客的重要标志。屈家岭区的“农家乐”可以当地传统民居为原型,建筑形式上保持木梁柱架构和悬山式坡屋顶的特色,空间布局上保持基本构造例如堂屋、后院等格局的特色。尊重其在地性的原则上首先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处理,在软装等风格修饰上创新,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打造不同主题的使用空间。以尊重原生态为原则,因地制宜地设计[10]

4.2 保留的基础上丰富文化内涵

“农家乐”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体现在“农家乐”饮食文化上,以在地的日常饮食为主体,以原生态农家菜为原材料,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味道,可以重新挖掘传统的被现代生活淘汰的“艰苦”饮食,赋予其新的意义,给游客带来不止于味蕾的特色体验。民俗表演方面,重要的是保证真实性,可以是挖掘传统的节庆形式、可以从日常生产生活中提取故事情节,“农家乐”的经营者应建立对当地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村民眼里的“日常”便是城市游客眼中的特色。在贵州江口县寨沙侗寨“农家乐”旅游中就有学习“传统”的例子,生活在寨沙的大部分虽是侗族人,但是没有唱侗歌和跳舞的习惯,为了发展旅游,政府为他们请来老师来教授侗族歌舞表演,成为“农家乐”极具吸引力的部分。虽然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了传统歌舞的习惯,但通过学习自己的传统来提升特色,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寻回、传承与弘扬,是极具侗族人自身特色的表演[11]

4.3 延续的基础上发扬人文精神

“农家乐”人文精神的传扬,主要通过在地村民与游客的互动来传达,故在“农家乐”的从业人员应以当地村民为主力,可以借鉴国外“农家乐”的管理经验,借政府之力,对经营者进行规范培训教育。另一方面,在传承传统建筑与自然风光的过程中,保证原居民的参与,是构成村民对“农家乐”广泛认同感与存在感的关键,也是使得“农家乐”神形兼备的基础。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做到从展示型向参与型的方式转变。

总结

近30年来是“农家乐”发展的热潮。它的发展在旅游行业、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农家乐”的发展是需要不断吸取养分的,全国各地的“农家乐”均程度不等地将民俗文化作为资源予以利用的实践,也深刻地反映着地方乡土或“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基本遭遇和新的发展可能性,文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农家乐”设计的相关问题,以荆门市屈家岭的“农家乐”打造为例,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承发展“农家乐”的对策建议,以期文化与农家乐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

[1] 王莉.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7.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03):12-19.

[3] 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民族研究

[4] 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J].中原文化研究,2016,(04):85-93.

[5] 李文娟.基于农家乐的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5,(06):89-90.

[6] 王华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约束因素及提升思路[J].理论探索,2013,(02):12-14.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 朱俊奇.纵横屈家岭[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

[9] 俞富强.国内外“农家乐”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调研世界,2011,(04):34-36.

[10] 周雪帆.江口县寨沙侗寨“农家乐”旅游中的“家屋”与“侗族大歌”传承方式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92-95.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02(2019)06-0095-02

标签:;  ;  ;  ;  ;  

论“农家乐”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以荆门市屈家岭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