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防治中国的荒漠化已刻不容缓
1.1 全国的荒漠化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2.2万km[2],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情形还在继续恶化, 仅沙化面积每年增加的速度就达24.6万hm[2]。草地退化率56.6%,耕地退化率也超过40%,不少地区森林大面积衰退以致死亡,800km余铁路和数千公里公路因风沙堆积而阻塞, 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和城镇设施受到危害,受影响的人口近4亿,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0亿元。间接损失更大。许多地方受到风沙、山洪及泥石流危害,粮食供求关系紧张,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不少人因此被迫放弃家园,流离失所,成为环境难民。
1.2 荒漠化地区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潜在荒漠化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是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辽阔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总面积331.7万km[2]。这里是我国主要的畜产品基地和小麦、玉米等谷物的粮仓。天然草场2.3亿hm[2],占全国草场的80%以上。耕地2800万hm[2],占全国的20%强。这里光、热、风资源,以及煤、石油、金属矿、放射性元素、天然盐、碱、芒硝等工业原料都极为丰富,居全国前列。著名的有新疆的塔里木、陕西的天然气田,河西走廊的有色金属,柴达木盆地的天然盐湖,从山西到新疆的煤海,宁甘青境内黄河的水力资源等。这里具有神秘独特的旅游资源。此外,还有大量的甘草、麻黄、罗布麻,以及野鹿、黄羊、沙狐等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因此,防治荒漠化,对于解决我国的粮食紧张、矿产资源危机、能源紧缺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需要防治荒漠化。 目前我国荒漠化地区的经济相当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例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4%,而1980年是33%;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而1980年是71%;1995年城乡人均储蓄额只有11%,而1985年是31%;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只有1/12。 地区间差距一旦过于悬殊,必然引起多方面的社会经济问题,最终损害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基。
(3)发展民族团结和促进政治稳定需要防治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区。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民族矛盾的困扰。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发展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和促进政治稳定需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合作和共同繁荣。
(4)新欧亚大陆桥的长期稳定需要防治荒漠化。 这条对我国的全方位开放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丝绸之路”,有许多地段通过沙漠、戈壁和潜在荒漠化地区,极易遭受风沙等的危害,保障其安全畅通十分必要。
1.3 只有防治荒漠化才能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经济
中国的潜在荒漠化地区是一个具有双重特征的地理单元。既具有充沛的阳光,又多风少雨;既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又面临开发不当招致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历史上,这里曾有过兴旺发达的时期,东部的元代上都,中部的唐代长安和赫连勃勃统万城,西部的古丝绸之路等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商业中心。但由于利用不当,如今文明衰落了,残迹比比皆是。
2 中国荒漠化的原因:贫穷是根源
荒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两种,但后者是主要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00年内,气候虽然有波动,但都是在不大的幅度内摇摆,没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1]。一些专家估计, 自然变化引起的荒漠化土地仅占13%,其余的87%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荒漠化最直接的成因是如下5种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2.1 不合理的农垦是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原因
在半干旱地区,不论是沙荒地区还是天然牧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荒漠化。在内蒙东部草原,开垦的最初2年内, 种植春小麦的单产大约是750kg·hm[-2],随着土壤风蚀的加重,单产急剧下降, 甚至颗粒无收,最后只好弃耕。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历史时期人类过度农垦造成的[2]。国外也有类似教训。 美国本世纪初开发西部太平原、前苏联本世纪中叶开发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结果都引发了难以控制的尘风暴和土地普遍荒漠化。可以说,草原农垦的历史,也就是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沙荒地区的过度农垦和牧区的滥垦草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如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的耕地在1980~1995年间增加了20%,若加上隐瞒未报的面积,则增加了50%~60%。
2.2 过度放牧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纯牧区的土地沙化,主要集中在人畜活动频繁的畜群点及饮水井周围地带。而农牧交错地带,由于人口相对比较稠密,牲畜密度大,农田和牧场相互转化,因此,过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如科尔沁地区建国40年来,人口增加近2倍,人口密度已达45人/km[2],同期家畜增加5倍,平均每羊单位占有的草场面积下降到0.19hm[2],大大低于本地区1.04hm[2]的标准,导致土地迅速退化,沙化面积比重由20%增加到77.6%。在鄂尔多斯,一个畜群点三年之内可造成30~50hm[2] 土地的沙化。此外,借场放牧也是牧区草场超载的重要因素。例如乌兰察布盟农区有65万只“绵羊单位”被赶到牧区放牧。过牧的结果是草场退化,草场退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过牧。不过,目前我国的草原过牧,主要是季节性过牧。多数草场夏秋季放牧利用不足,而冬春季则严重超载,利用过度。
2.3
过度樵采是我国灌溉绿洲和旱农地区流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为例,五口之家每年薪材所需的数量相当于破坏3~4hm[2]的灌木林。该旗由此破坏的草场,平均每年达50万hm[2]。在锡林郭勒草原的浑善达克沙地、 科尔沁草原等地, 樵采活动也相当严重,乔灌木的破坏造成了流沙的形成和扩大。此外,挖掘沙地药材,如甘草、苁蓉、麻黄等,也直接导致流沙的出现[3]。
2.4陡坡垦耕是造成水蚀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过渡地带的晋陕蒙三角区,地形起伏剧烈,陡坡垦耕、过度放牧致使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进程。
2.5 水资源利用不当往往是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内陆河的下游地区更是如此。这一带农业主要靠引水灌溉,因此,上游地区的过量用水,必然引起下游水量的减少,甚至断流,地下水位也随之下降,不仅出现流沙,还使土壤盐碱化。如塔里木河、河西走廊的石羊河等。东部的西辽河、黄河也是如此。排水不良的灌溉方法使农田变成碱,造成农地退化,这在采用漫灌方式的西北农区相当明显。
从深层次上看,我国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荒漠化地区的人、畜密度过大。不仅已经大大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而且这种压力仍在迅速增大。除西藏外,北方12个受影响省区的人口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4人,超过了该类环境条件的人口承载极限。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了理论载畜量,成为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荒漠化地区的群众仍然很贫困,这里集中了全国60%的贫困县。贫穷与荒漠化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贫穷迫使人民在短期内从土地中取得尽可能多的收成来维持生计,不得不过度使用土地和砍伐森林,因而自毁生计,但他们别无选择。正如1991年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所指出的: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源。
3 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人类是关注的中心
《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缓和荒漠化持续扩张的趋势,2010年使荒漠化地区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到2050年使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性。
表1 全世界治理各类荒漠化的土地的费用
单位:美元/hm[2]
单位:美元/hm[2]
荒漠化程度
治理灌溉土地 治理雨养耕地治理牧场
轻 度
100~300 50~150 5~15
中 度 500~1500100~300 10~30
严 重 2000~4000
500~1500 40~60
实现上述目标,并最终实现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
3.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荒漠化地区的人口应当控制在当地的土地承载力之内,人口素质低的局面应当改变。由于民族政策和贫穷的双重作用,这一地区人口自然增加较快。由于国家实施开发大西部战略和东部自由移民等原因,该地的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
3.2 建立公众参与的机制
我国荒漠化扩展的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主要原因之一是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局面。一是人们防治荒漠化意识不强,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荒漠化既影响发达地区也影响不发达地区,既影响穷人也影响富人。二是没有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没有认识到治理荒漠化土地的费用是预防费用的几十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没有让荒漠化地区的居民真正充分参与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各项决策。一些优良土地被征用,没有适当地注意养护,而贫困的农牧民则被迫迁移到贫瘠的土地上去。
3.3 加强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目前管理上存在4个严重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政府存在局部行为与短期行为。任期内的政绩要求往往违背经济规律,它导致了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行为,甚至为了政绩,连本地方利益也肯牺牲的超经济短期行为。流域上、下游的水资源分配,荒漠化地区农垦得不到控制以及防护林树种单一等就与此有直接关系。二是行业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中国各个部门自己并不缺少极好的政策和措施,但事实是,来自不同部门的要求经常互相冲突,互相抵消,使得总效果很不理想。保护部门与生产部门的矛盾就很突出。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那种划地为牢,把公共权利化为“部门索取权”的政府既不能维护市场公共秩序,也做不出有远见卓识的计划并贯彻它。四是法制观念不强,没有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是当前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现象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必须尽快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荒漠化地区是我国的贫困重点区,要求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穷人为子孙后代、乃至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而保护环境是不现实的。因此,防治荒漠化必须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必须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如果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富国”,那么,荒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便是“富民”。据统计[4],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左右,而荒漠化地区这个比值大约仅为20%,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70%~80%来自种植业。应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荒漠化地区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同时,通过调整产业单一的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加工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3.5 发展市场经济
荒漠化地区人口分散,自然经济面广,商品意识淡薄。例如,牧区的畜产品消费主要是用于牧民生活,成为商品的极少。
3.6 依靠科技进步
目前,荒漠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以畜牧业为例,我国草原广阔,但草原上生产的肉食仅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10%,而全世界肉食的一半多是由草原畜牧业提供的。以折牛单位计算的每公顷载畜量,中国是0.126头,比澳大利亚的0.117头略高,也比蒙古国的0.06头高1 倍,但只相当于美国0.5头的1/4,新西兰1.15头的1/10强。虽然我国草原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很低,却已经发生了超载过牧和草原大面积退化的问题。阿拉善草场在50年代平均0.7~1hm[2]可养1只羊,现在2~3hm[2] 养不了1 只; 羊的重量也由当时的平均25kg1 只, 下降到目前的平均10kg1只[3]。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增强科技意识,增加科技含量,荒漠化防治才能取得大的成绩。广种薄收造成了土地退化。应当选出一部分优良土地,通过集约经营来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种种需要,而对大面积的荒地实行封育,轻度利用。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并建立有效的技术咨询与服务体系,及时总结、改进和推广适用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二是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三是大力普及教育,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荒漠化人员的素质。
3.7 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长期以来,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是区域内再生产过程的非良性循环。大量重工业、加工工业和高技术产业未能对区内经济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纠正这种状况是该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环节。第二是与区外经济分工的再生产过程的非良性循环。特别是区内重点产业的再生产链主要延伸于区外,输出廉价初级产品,输入高价制成品,在价格“剪刀差”的作用下区内利益大量漏出。第三是排除在国际分工之外的封闭型经济循环。应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8 调整区域发展战略, 逐步缩小荒漠化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通过加大对荒漠化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变经济启动乏力的局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9 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资金
荒漠化地区的资金相当缺乏,影响了许多项目的启动和开展。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引进国内外资金。中央也应当给予荒漠化地区吸引外部资金的优惠政策。
3.10 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国,中国不仅要努力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作贡献,而且要积极争取国际力量来解决本国的荒漠化问题。如与联合国各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目前已经有一些良好的开端,如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联合举办的1996年“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和1997年“亚洲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部长级会议”,以及争取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规划署的援助项目等。
(收稿日期:199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