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教育课_蚕蛾论文

我的生命教育课_蚕蛾论文

我家的生命教育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家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命教育是孩子必经的一堂人生课。目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关于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也颇受关注。

      不过,生命教育不仅包括死亡教育,还包括生存教育、成长发展教育。而且,生命教育不一定非要在特定的节日或非要有特别的仪式,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我家对女儿的生命教育,大致是顺其自然的,不刻意进行,也不有意回避,顺时顺势,因材施教,多管齐下,正向引导,初步养成了女儿积极乐观面对生命的人生态度。

      清明祭祖:因时而发的生命教育

      清明时节是举国祭祖扫墓、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只要回乡祭祖,我都会带上女儿。在此期间,女儿常会问及“姥姥和爷爷为什么会死”“姥姥、爷爷死后去了哪里”“姥姥、爷爷死了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爸爸妈妈以后会死吗”“我也会死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人们比较忌讳谈论死亡。当孩子问及这个话题时,家长通常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带过,例如说死者“去了很远的地方”“睡着了,要睡很久很久”“走了,不再回来了”“去了天堂”“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等等。

      我小时候问大人这个话题时,得到的也大都是这类答案。在女儿两岁多时,爷爷因病去世。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我们对她的解释也是“爷爷睡着了,要睡很久”。当时年纪尚幼的女儿也没多问,此事也就慢慢淡化了。后来,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在清明节或平时偶尔问起去世的姥姥和爷爷时,我们尽量委婉、平和地把科学的说法解释给她听。她多是好奇,并不惧怕,亦不深究。总之,在女儿上小学前,我们对这个话题顺其自然,不问不谈,若问则不回避,以她能接受的限度温和地与她聊。

      这要感谢我的丈夫,他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儿童心理,再加上非常了解自己的女儿,明白孩子的接纳度。丈夫说,女儿在问这些问题时,更多的是好奇和疑惑,而不是担忧和恐惧,所以在对她解释时,家长的态度很重要,要尊重她的好奇心,耐心而平静地一一解答她的疑问。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女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看到我们很平静,她也很平静。

      女儿进入小学阶段后,我们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和形式与她谈论“死亡”的话题。

      1.参与祭祖,直面死亡

      女儿上小学后,理解力和情感接纳能力与幼时不可同日而语。她爱思考、善判断,再加上平时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网络、音乐、绘画作品等各种媒介接触到关于死亡的信息,或者偶尔听到大人聊起身边亲友去世的消息,难免会对死亡话题产生兴趣。她已经明白,死亡就是生命的结束,人死后不会再活过来。但是,对于生命的其他方面,她尚无多少了解。

      去年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8岁的女儿从电视上得知快到清明节了,便提醒我们别忘了去祭祖。她又一次聊起了去世多年的姥姥和爷爷,并主动提出要去给他们扫墓。

      我和先生沟通了一下,达成了一致,决定利用清明节祭祖这个契机,和女儿聊聊死亡,聊聊人生,先让女儿了解生命的真实,以后她才能活出真实的生命。

      我们请女儿一起准备祭祖的用品,并谈起姥姥、爷爷生前的喜好、趣事、为人处世,以及对子孙的养育和疼爱,尤其提到她小时候爷爷常抱着她逗她玩,哄她睡,给她讲故事。她说:“真的吗?我都不记得这些了。我只从照片上看到过爷爷抱着我对我笑,没想到爷爷对我那么好。可惜姥姥在我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不然会多一个人爱我呢。”

      扫墓那天,她看到墓地有很多坟头,并不惧怕,好奇地问都是谁的。我们指给她看,这边是爷爷,那边是太爷爷,再往上是太太爷爷,告诉她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代往下传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但是子女会把祖辈的血脉绵延下去,我们身上都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有着祖先的基因。

      女儿说:“我知道了,那两个坟头是曾祖父和高祖父,我身上也有他们的基因。这基因以后也会遗传给我的孩子。”我们说她理解得不错,并称赞她居然知道“高祖父”和“曾祖父”这样的称呼。她笑着说“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三字经》里有家族传承排序呀。”

      2.知死而重生,感恩生命

      祭奠时,我们在坟前和去世的姥姥、爷爷说起了“悄悄话”,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抚养和栽培,教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把我们生活和工作上的近况念叨给他们听。说着说着,我们不禁潸然泪下,诉说起对他们的思念,“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不能重来,追悔自己在他们生前未尽的孝道。我们希望他们在地下安静长眠。

      每次祭奠,感恩之情总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激父母的生养之恩,下决心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生活、工作,认真做人做事,不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也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女儿在旁边看到这一切,受到感染,眼中带着泪花,说:“我一定会对爸爸妈妈好的!我也要认真学习、做事,好好生活,不辜负你们生我养我,要活得有意义!”

      没想到,祭祖在无形之中给女儿上了一堂感恩课,其效果远胜于说教数倍。

      家庭养蚕:自然呈现的生命历程

      女儿上幼儿园时开始养蚕,上了小学后依然乐此不疲,至今已养蚕3年,在同伴中可谓是“资深小蚕娘”了。

      在养蚕的过程中,女儿亲身了解到蚕的出生、成长变化、繁殖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从另一个层面说,女儿对生命发展的各个环节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生命的诞生和生存,生命的成长与变化,生命的消亡。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所受的生命教育是自然而然又感受深刻的,是可以用心体会而无须用过多语言赘述的。

      蚕的一生是这样的:蚕卵→蚕→蚕蛹→蚕蛾,蚕蛾交配产卵后死亡。从生到死,蚕的一生大约有45天左右。连续几年的养蚕经历,让女儿对蚕的生命历程有了比较完整的体察和认识:

      1.亲眼看到了小蚕的出生,知道了生命来之不易

      每年春天的3月底4月初,随着天气转暖,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它们又黑又小,像蚂蚁,所以被称为“蚁蚕”。刚出生的蚁蚕只有几毫米长,像针尖那么细,用手根本捉不起来,只能把嫩桑叶放在它们旁边,让它们自己爬上去,或者用牙签轻轻地把它们挑到桑叶上,方便它们进食。在用牙签挑小蚕时,女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大气也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误伤了其中的任何一条。她对小生命的爱惜之情溢于言表。

      2.亲自采桑喂养小蚕,同时也观察到了这些小生命每天的成长变化

      蚕是一种变态昆虫,以桑叶为生,出生几小时后便开始日夜不停地吃,身体颜色也慢慢由黑变灰再变白,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蜕皮。蜕皮需一天左右时间。此时蚕不吃也不动,这叫“眠”。经过第一次蜕皮后,蚕就成了二龄幼虫,然后继续开始不停地吃,直到下一次蜕皮。蚕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岁,一生共要蜕四次皮,成为五龄幼虫后就要开始吐丝结茧了。它们爬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开始“摇头晃脑”地吐丝结茧。蚕茧结成后,它们在里面变成了蚕蛹。两周后,它们在蚕茧上咬出一个洞,爬出来,魔术般地变成了蚕蛾。蚕蛾出来后,公蛾和母蛾“结婚”,继而产下蚕卵,然后死去。而它们留下的蚕卵,等到来年春天,又会有一批蚕宝宝从中破壳而出,开始下一个生命轮回。

      3.亲眼目睹了蚕蛾的死亡,并逐渐接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公蛾交配完不久就走向生命的终结,母蛾则在产卵后死去。当女儿发现蚕蛾一动不动时,便用手去碰,却发现蚕蛾的身体已经干枯僵硬,没有任何反应。我们告诉她蚕蛾已经死了。女儿非常伤心,她对亲手养大的蚕很有感情,不相信昨天还好端端的蚕蛾,今天怎么就突然死了。她把放有蚕蛾的鞋盒合上,希望第二天蚕蛾能“起死回生”。结果呢,第二天,第三天……连续一周都没有奇迹发生,她才肯相信蚕蛾是真的死了。

      看到她黯然神伤的样子,我们安慰了她一番,告诉她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动物和人一样,死后都不能复生。我们让她不必太难过,因为她曾经很用心地照料过小蚕,让它们生前活得很好,而且它们还结成了可以制作衣物的蚕茧,这一生也是有价值的,死后也无遗憾,蚕蛾也会很感谢她。我们还建议她为蚕蛾举行一场葬礼,女儿很是认可。她决定把蚕蛾埋在小区的桑树下。她用小铁锹挖了一个坑,把蚕蛾轻轻放了进去,嘴里喃喃自语,希望它们去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葬礼之后,我们和她一起把蚕卵收好,帮蚕蛾照顾好它们的宝宝。女儿又有了责任在身,很快便把注意力从蚕蛾转移到了蚕卵上,又回归到快乐状态。第二年春天,当蚕蛾葬身之处的桑树长出茂盛的枝叶时,女儿开心地告诉我们,蚕蛾将自己的身体化作肥料,滋养桑树,所以今年的桑叶长得更好,给新出生的小蚕提供了更多鲜美的食物,这也是一种爱的传递呢!

      就这样,在一年年的精心养蚕和向蚕蛾告别的过程中,女儿明白了小蚕的生命是短暂的,总有走到尽头的一天。它们只能陪伴我们一程,即使再伤心再不舍,我们的生活也还会继续。重要的是,在小蚕活着的时候,要尽量对它们好,珍爱它们,好好照顾它们,让它们这短暂的一生过得快乐而有价值。

      绘本阅读:润物无声的生命感化

      女儿是在绘本阅读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至今已读过数千本中外经典绘本。在这些绘本中,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有很多。它们为女儿敞开了生命教育的大门,对她进行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生命感化。

      1.绘本中的多彩生命教育

      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这么说,生命教育的各项内容在绘本中几乎都能找到,如关于生命诞生的《小威向前冲》,关于生命成长的《可爱的宝宝——关于小生命如何成长》《我们的身体》《安全最重要》《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关于用数字概述生命过程的《数数这一生》,关于生命延续的《一棵亲情树》,关于生命温暖与美好的《妈妈的红沙发》《凯琪的包裹》《花婆婆》,关于生命与自然相处的《在肯尼亚种树》,关于珍爱生命与和平的《走进生命花园》等。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众多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如《獾的礼物》《小鲁的池塘》《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外公》《爷爷变成了幽灵》《爷爷的肉丸子汤》《想念蘑菇奶奶》《再见了,艾玛奶奶》《我永远爱你》《爸爸的围巾》《小伤疤》《麦先生的旅行》《当鸭子遇见死神》《我的温柔死神》《一片叶子落下来》《老呼呼》等,内容涉及亲人、朋友、宠物及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离世,甚至包括战争与和平、自然与环境。

      在关于死亡教育的主题上,绘本是女儿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甚至能够让我这个成年人产生共鸣,有“恨不相逢年少时”之感。

      2.勇敢面对死亡,珍视生命

      在所有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中,我认为世纪绘本花园系列中的《老呼呼》更贴近真实生活和学龄期孩子的心理。它是一种正向的引导,比较适合小学及以上的读者人群。

      《老呼呼》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失去、关于勇敢面对亲人去世的绘本。

      在这个绘本故事中,天牛小呼呼一直深爱着的爷爷老呼呼去世了。面对爷爷的骤逝,小呼呼显得无所适从,甚至还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不相信爷爷死了,总觉得躺在地上的不是爷爷,爷爷只是去了别的地方,于是他开始到处寻找老呼呼。森林里的昆虫朋友们告诉他老呼呼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不就在这儿?他不就在那儿?土壤里浸润着他的血液,空气中漂浮着他的呼吸。我可以在花朵中看到他,我可以在你的头发上看到他……”但伤心的小呼呼却总是看不到老呼呼在哪里,也完全不懂朋友们话中的意思。

      直到有一天,当他发现哪里都找不到老呼呼,开始相信躺在地上的真的就是爷爷老呼呼,而且老呼呼永远不会再醒来时,忍不住号啕大哭。这是他自老呼呼去世后第一次流眼泪。宣泄了悲伤之后,他开始思考,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他突然听到了老呼呼的呼喊:“小呼呼,又是新的一天,你打算做些什么呢?”这呼喊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他的内心,他才发现,原来老呼呼真的还存在,而且就住在他的心里!是的,他的心中依然留藏着老呼呼的气息、老呼呼的痕迹、老呼呼的爱。在温暖的阳光下,小呼呼双手环抱住自己的身体,如同在拥抱他最爱的老呼呼。小呼呼的脸上终于又浮现了和老呼呼在一起时那种满足、幸福的笑容。只不过在这个笑容里,更多了一丝成长的领悟。

      和女儿共读这本绘本时,她很快就明白了这个故事传达的信息,并分享给我:“无论动物还是人,死后都不能复生,要带着长辈的爱活下去,而且要幸福地活下去。”她还以她的小蚕为例,以去世的姥姥和爷爷为例,说他们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我们心中依然会怀念他们,我们更要好好地活着,这样才能不辜负他们的爱!

      我也在这个故事中和小呼呼产生了共鸣,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小学六年级时,我的姥爷去世。这是我第一次经历长辈离世,无论如何不肯相信这个事实。那两天我总觉得姥爷去了其他地方,甚至在梦中都能看到他复活了。直到姥爷下葬那天,我才接受了这个事实,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确实,对孩子来说,第一次遇到亲人或者宠物的离开时,大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从疑惑到寻找再到悲伤的过程。如果此时能够得到适时的抚慰和正向的引导,孩子会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学会坦然面对死亡,对生命产生尊重和敬畏,进而珍爱生命,感恩亲人,善待他人,甚至会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人生价值。

      此外,我家的生命教育课中,还有带女儿参观自然博物馆的“走进人体”展,参加先生学校每年组织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等。平时女儿在古诗文、动画片、影视剧、电视节目、突发事件中遇到关于“死亡”等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话题而来询问我们时,也成了我们对她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

标签:;  

我的生命教育课_蚕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