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中学老师 陶辉辉
时至假期,大学里的学生们都已放假了,看着郭振带着礼品看我,并得知他已与南方的一家公司签约,7月份就要去上班的好消息,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四年前,当把长郭振把黑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到我的眼前时,我感动了。当他深深地向我鞠躬并说了声:老师,谢谢您点亮了我人生的灯盏时,我感动了。
现在,望着眼前这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他在初中读书时的情景。
郭振是我当时的语文科代表,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文静、善良的学生。平时他在班上极少违反纪律,学习成绩也不错,我们是三年制,可是初二下学期时,他的表现明显不如从前了,成绩也是直线下降。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与同学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而且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向老师们告状。成了让我们头痛的学生。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期末测试各科竟然都不及格。
初三刚开学,他不但没有好转,没想到他更变本加厉地闹起来!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算了吧,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语文晚自习,我给同学们讲解有关中考内容的试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认真做题并听讲,只有郭振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当我提问一道题时,同学们都能回答上来,我刚要讲下一道时,郭振就在座位上让我把才讲的题在讲一遍时,我有一些生气,想也没想就说:“这样的题你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不如回家算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郭振听了这话,大声地对我喊道:“我有权利知道答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看着他委屈不满的眼神和早已被泪水布满的愤怒的脸庞,我深深地被震惊了!大脑一片空白!从教六、七年,从未被哪个学生这样吼过!而且是理直气壮地朝我吼!惊讶、自责、愤怒……多种感受一起向我涌来。我想摆出为师的架子,训斥他对老师的不尊,更想找出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并非不负责任,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这样做只能使他变得更坏,因为他伤透了心,其他老师已对他完全放弃了,如果我在刺激他,他就会对老师已彻底失望,他就要跟老师对抗。要知道,中学生的反抗心理是多么地强烈!
此时,我觉得必须正视现实!经过几分钟的思想斗争,(那几分钟对我来说好长好长,当时教室里十分安静,有一部分学生想存心看我的笑话,还有一部分学生静静地看着这场斗争)我内心一横:就算丢一回面子,我也要改变你!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深深地向郭振鞠了一躬,并对郭振真诚地说:“老师刚才说的话有些过分,希望你能原谅我”没想到我的话说完,原本看热闹的同学静了下来,郭振也有一些不好意思了。之后,我就认真地把刚讲完的题又讲了一遍。题讲完后,同学们包括郭振都主动拿出了书认真地看了起来。
没想到从此之后,郭振上课不在玩闹了而是认真听课了,于是我决定到趁热打铁,先找郭振做工作,通过交流我知道他是由于家庭原因而不想好好读了,再加之其他老师也不管他才这样的。我鼓励郭振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有一个人相信你能行,你就能行,因为只少还有一盏灯为你而明,我就是这一盏灯,你能明白吗?之后我又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由于父母常年打工很少过问他的学习成绩,而且他还有一个弟弟在上学,家里经济负担也很重。但他父母说只要他能考上重点还是能供他上学的,让郭振不要有顾虑。
这样郭振的思想转变了,开始有所行动了。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老师们也都夸奖起他。成绩也有着显著的提高。
看着他上课如此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会犯错,老师也会犯错,是将错就错,还是承认错误,决定往往在一刹那间作出。将错就错,学生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而老师却会失去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从而难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反之,如果能勇于向学生认错,相信宽容、善良的学生会原谅你一时的疏忽,且会更加尊重你,因为你尊重了他们。
我庆幸在关键时刻,自己能鼓起勇气向学生承认错误!自己的一个弯腰,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郭振才能拥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及今天的签约单位。
论文作者:陶辉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同学们论文; 看着他论文; 看着论文; 有一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