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开放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战略意义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有50多个民族及157个民族自治地区, 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及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优势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甚至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仅是从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如果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缓慢的,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就形成了东西部发展上的强烈反差,突出表现为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问题。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说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令人深思的现实原因。
近10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倾斜,依据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人才集聚、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等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看,东南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使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这说明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但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发展依然缓慢,从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统计资料表明,1980~199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88.5%,民族自治地方为147.2%,低41.3个百分点。这10年中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1.2%,民族自治地方为 9.5%,低1.7个百分点。 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从323元增加到994元,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则更大。整个“八五”期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12%左右,东南沿海地区达到16%以上,而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中西部地区仅为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更大。这种差距的存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振兴包括少数民族的振兴。如果民族地区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继续扩大下去,不仅影响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进程,而且会拖全国现代化的后腿。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得到较快发展,能否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事,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和世界各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实践看,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一定历史时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应该任其长期存在下去。
缩小和消除东西部差距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已开始制定和采取实质性的政策措施,着手解决东西部的差距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今后十五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逐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实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项目,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逐年提高中央财政和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等。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抉择,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这是缩小中西部地区差距,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扩大开放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内部机制和环境条件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其主要表现为:①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资源开发偏离市场导向,难以实现优势转换;②投入与发展的矛盾,投入不足,造成发展后劲弱化;③产品结构层次低,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④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忽视或限制了其它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⑤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和困难,尽管表现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形式,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最终又都集中表现为资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实现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的转化,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很显然,在国家目前还不很富裕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中央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这些矛盾的解决,消除各种困难对加速发展的制约。通过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广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资源,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竞争,确立自己的市场优势,从而使整个地区经济迅速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迈向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扩大开放,加强横向联合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用封闭的、自然经济的观念和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指导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无法解决这些地区面临的困难,促进各种矛盾向着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化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这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孤立于国际市场之外的资源优势,与外部大环境缺乏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加速开发和发展的条件,在短期内也就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横向联合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和发展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就在于其能够加强和扩大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或多元流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从而有效地促进资源潜在优势向现实市场优势的转变,经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促进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表明,扩大开放是实现这三个转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且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的趋势。扩大开放才能扩大联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外部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市场经济条件正是一种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能否迈上新台阶,扩大开放的作用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
加大开放力度,同样有利于培育和形成一个有益于深化改革的思想、政策和经济环境。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一般来讲干部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僵化。开放有利于促进干部的思想解放,培养锻炼出一批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敢闯敢干、适应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新型人才。进而通过开放环境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参与市场竞争,以开放促开发,使市场经济的份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冲破计划经济的封闭状态,直到居于统治和支配地位,最终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建立起全新的体制。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反过来也将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更为宽松的经济环境和基础条件,如此互为作用的两股力量共同作用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建设,可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的可行性
中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正面临着扩大开放的极好机遇。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上有数量可观的资本正在寻求投资场所。由于我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容量大、能源条件好、生产成本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对国外资金技术有较强的吸引力,这是我们引进资金技术的极好条件和机遇。
在国家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决定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一系列政策倾斜(前文已有叙述),这些政策措施无疑会给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开放带来新的契机。
东部地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中央对沿海开放地区实施多种政策优惠,不仅使该地区外向型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而且积累了较丰富的国际经济交往的经验,因而也完全具备了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力和能力。同时,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富裕程度的提高,一批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的投资项目,已经开始向中西部作第二次转移;东部的外贸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收购,也增大了对中西部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的依赖程度,因而东部自身也有增强同中西部加紧联合和协作的要求。而加强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在开放方面的联合,就可以实现这两大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中西部各省、区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间习俗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构成了一个经济区。从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等方面的需要来看,客观上就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优势互补的共同发展关系。因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更需紧密配合,有可能形成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的整体优势和整体力量。
(四)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性
我们所在的内蒙古乌海市,就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种种现实条件。乌海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对外国人开放城市;1994年又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确定为民族自治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199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工矿区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市;1996年8 月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工矿区城市建设改革试点市。
乌海试验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都很丰富,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特别是经过8年的试验区建设, 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扩大开放的内部条件日趋成熟,引进外资工作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乌海试验区近几年的开放工作走了一条以改善投资环境为起点,以资源转化和现有企业改造为立足点,以招商引资为着力点,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重点,以调整结构和凝聚地区经济合力、提高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为落脚点的扎实务实的道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后一个时期,乌海要把进一步扩大横向联合,加速全方位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效果作为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继续坚持“东引、西拓、北交、南联”的战略,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用足用好用活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围绕资源转化和现有企业的改造提高,有效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
第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发展中地区在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稀缺的就是资本,谁能够突破这个瓶颈,解决这个难题,谁就能在同等条件下,实现跳跃性的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要素的组成结构决定扩大开放的首选目标就是招商引资。因此,应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外商投资选择的导向力度,多渠道地引进外资。即一方面积极争取条件优惠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扩大国际性证券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外商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投资。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开发资金短缺的情况,注意改善外资投向结构,尽可能多地引进那些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的境外大企业,并通过采用BOT 形式引导外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扩大引资范围,引导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合资兴办大型零售商业和发展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资源深度开发型、资源加工出口型、老企业技术改造型、先进技术型等有选择、上档次的三资企业,千方百计提高引进资金的实际效果、质量和层次。
第二,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外贸体制,以出口创汇为重点,扩大自营出口。立足长远,发展外向型企业集团。加强出口生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创汇工业、创汇农业,加大出口生产商品在技术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发展大经贸。逐步创造条件,发展对外投资,通过投资控股和直接兴办企业等方式,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内联引资,实行内外优惠等同的政策,大力引进市外、区(省)外的高新技术大企业来乌海联合或独资兴办企业,使内联企业成为乌海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按照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的方针,重点引进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能源、矿产开发技术,引进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和三线工业潜力的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同时注意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逐渐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创汇产业和高技术带头产业。
第三,切实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切实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扩大开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基础条件。在硬件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增大投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外商投资的硬环境;在软件方面,逐步完善政策,改善服务环境,切实加强开放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营造法制健全、政策透明、利益均沾、办事快捷、保证资金安全和投资效益,符合国际惯例和规范的办事程序的良好外部环境。唯其如此,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才有可能在招商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中加强地企联合,凝聚地区经济合力。乌海试验区客观上存在着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先建企业后建城市,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二元经济结构,地企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必须通过开放的办法,依托资源条件,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打破地企分割、条块分割的封闭格局,实行资源联开、资金联筹、项目联建、企业联营、设备联用、市场联拓、产品联销等多种联合形式,组建以产权和资本为纽带的地企联合的企业集团,形成符合市场规律,互为依存、共同对外、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联系体,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地区综合实力。
用邓小平同志的开放理论,指导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改革试验区的开放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创新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闯、敢冒的精神,勇于将他人的先进经验同本地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能够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借鉴的发展路子,进而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