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与克林顿政策主张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布什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布什属共和党温和保守派,是打着“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口号竞争选总统的,可他任 职初期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同情心不足,保守有余”;(注:The Chritlan Science Monitor,April26,2001.)近期被迫开始在一些重大外交政 策问题上放弃或软化强硬的立场。(注:Time,June 8,2001.)其内外政策主张与属民主党中间派的克林顿总统相 比,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一、国内经济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都许诺要保持美国经济繁荣,将经济安全当作美国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都 支 持平衡预算,降低税收;都支持自由贸易,强调对等原则,在保持美国市场开放的同时,也 要求贸易伙伴相应向美国开放市场,否则美国将实施报复,其目的是为美国企业扩大海外市 场;都想重新发起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希望国会批准给予总统“快速审批”权。但两人又 存在明显差异。
布什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重市场,减开支,降赋税,促投资,增就业。从经济政策的理 论基础来看,他奉行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的“混合型”经济政策:一面祭起凯恩斯 主义“反危机”的法宝,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景气,特别是通过大幅减税来增加消费者开支 和企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面又贯彻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经济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发挥 市场调节作用,缩小政府的作用,放松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限制,削弱市场垄断,创造有利 于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从宏观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上看,主要是增大其政府部门的控 制权:提升经济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在决策机制上予以保证;尽早得到外贸谈判的“快速 授权”,以增强政府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能力;加大财政调控的力度,放松货币政策,实施 灵活和稳定的汇率政策,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样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态势。这就意味着 美国经济的调控权不仅由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掌管,布什也坐上了“经济列车的驾驶座”。 从财政政策来看,主张大幅削减各种耗费巨资项目(除国防和教育开支外)的开支;提出今后 10 年削减1.6万亿美元(布什已签署参众两院通过的减税1.35万亿美元法案)减税计划,主要为 富裕家庭减税;计划花2.4万亿美元偿还国债。从能源政策看,主张将能源保障更紧密地纳 入安全防务战略中,检讨燃料使用标准,下令解除阻碍天然气、电力、煤炭与核能供应的强 性法令,鼓励勘探和开采包括阿拉斯加州动物保护区内的石油,兴建1300座新电厂和一 处核废料储存场,以提高国内石油、天燃气和煤炭产量,扩大核能,减少美对进口石油依赖 。(注:The Chritlan Science Monitor,April26,2001.)
在对外经济政策中,布什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其外交政策的优先位置,把对外贸易作 为保持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更重视现实的经济利益,更关心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国际市场对美 国经济的冲击;要求加大推行世界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力度,重视新一轮贸易谈判中的多 边 磋商,而不是双边磋商,以扩大国际贸易、增加出口,保持美国经济增长;在多边贸易谈 判中,可能会采取一些与克林顿不同的做法,如不赞成将劳工条款和环境保护条款纳入贸易 条约;主张彻底改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并加强对其监督。
克林顿则提出“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所谓“克林顿 经济学”,这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和里根经济学某些政策的混合体,其基本思想是,强调“ 投资、就业和增长”。主张“小政府,但要政府”的原则,让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改革税 收制度,主张以适当减税来调节财富分配,要求今后10年减税5000亿美元,主要为中下层人 士减税;打算在2013年前偿还所有国债;主张抓好美国经济的“软件工程”,即改进美教育 制度,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抓好美经济中的“硬件工程”,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提 高美在全球的经济竞争能力。推行有条件的自由贸易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外贸中的调节和 管理作用。
二、社会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都重视教育和高科技领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要求改革教育制度, 加大政府对科教事业的投入;在对待犯罪问题上,两人均主张加大立法力度,严惩罪犯,反 对校园毒品泛滥,把宗教团体纳入社会福利体系。但两人在其它社会问题上区别较大。
布什强调保守的“家庭价值观”和个人责任。在教育问题上,主张制定限权政府的原则, 强调发展教育应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主要发挥州与地方政府的管理作用,减少联邦政府对学 校事务的干预,将教育资金直接分配至各州,由其自行使用;要求把450亿美元用于教育。 在堕胎问题上,反对克林顿鼓励计划生育的倡议,反对堕胎(因强奸、乱伦和挽救母亲生命 除外)。反对同性恋。在社会治安问题上,支持死刑;要求取消克林顿提出的增派10万名值 勤警察的计划;支持适当管制枪支,认为自由携带枪支既是个人权利的体现,也是自卫 的需要,赞同将持有手枪的最低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注:The Washington Post Feb.17,2001.)主张维护少数族裔的权益,但反 对实施照顾少数族裔权益的定额照顾。在社会福利上,主张减少政府监管,赞成人们用工作 和责任来替代社会福利,考虑将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赞成提高退休年龄;反对全民健 康保险,赞成给受联邦管制的4800万人享有医疗保险。在环境政策上,废除减少饮用水中砷 含量的规定,降低肉类产品沙门氏菌安全规定的条例,不同意减少发电厂二氧化碳排放量。 (注:The New York Times,March 21,2001.)
克林顿则更多地强调民主党的“平等”原则。强调改善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质量,新教 师应通过资格考试,缩小班级规模、加强课堂纪律,让每一个孩子上学,为全民提供大学信 贷等;要求把1000亿美元用于教育。支持堕胎和同性恋。赞成严格的枪支管制制度。主张把 预算盈余的大部分用于“福利性开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扩大医疗保险范围,使1.61亿 人享受医疗保险;反对社会福利私有化,支持政府和工作者共同支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 强 就业训练,预防和限制未成年少女怀孕,强化“儿童供养”制度,改进政府“公共救济”系 统等来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反对提高退休年龄。赞成政府给予少数族裔一定优惠,实行定额 照顾。
三、外交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都强调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加强美国的军事实力,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持 美国在世界上“领导作用”等主要外交政策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支持在世界上促进民主、 自由,进行意识形态扩张,建立冷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但两人在实现这些目标 的方式和程度上有较大不同。
布什基于保守主义哲学,在外交上积极奉行“现实主义”政策。主张实力外交,重新将军 事安全放在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位置;鼓吹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大的自由贸易和巩固的 盟国关系”为根基,保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处理国家关系时,更多地强调国家现实利 益至上;推行敌友分明、目标明确、轻重有序的地区政策;单边主义色彩较浓,缺乏多边磋 商,在重大问题上显示出独断专行的倾向。重视结盟,决心建立“美国与盟国的牢固关系” ,更强调欧亚盟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上发挥更大作用。在欧洲,将首先把强大的北约作 为维护和平和美国利益的基础,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盟国的伙伴关系,推动北约继续东扩;对 俄罗斯坚持“遏俄弱俄”政策,以安全考虑为核心,加强对俄的防范,重点消除其核威胁; 同时开始谋求与俄建立一种“建设性和现实可行”的关系,并就两国安全、经济和政治等方 面进行建设性合作,磋商两国新安全构架,(注:The Washington Post,June 12,2001.)促使俄削减尽可能多的核武器和进行彻底改革 ,以建立“民主、法治和文明社会”。在亚太,以美国领导的“太平洋联盟”为基本目标, 把发展美日关系置于亚太战略重点;加强与韩、澳等“盟友”的传统关系,发展与新加坡、 印尼等“老朋友”的友好关系,改善同印度的关系,使地区安全网络更“牢不可破”;宣扬 中、俄等国家“威胁论”。在一些热点地区问题上,继续保持一种务实的态度,开始愿意更 多参与解决地区冲突:保证在以色列安全的基础上推进中东和平,逐渐增加调解以巴冲突的 卷入程度;对朝鲜从“拒绝接触”到决定恢复谈判,强调“核查”,但对朝仍持强烈怀疑甚 至敌视态度;对伊拉克推行军事制裁的同时,意欲放松向伊运送消费品的控制计划,解除大 多数民政限制;改变先前打算从巴尔干地区撤军的主张,表示将与盟国一起完成该地区的维 和任务,决定继续保持目前维和部队的水平。(注:Ibid.)在防止全球变暖问题上,反对关于全球变暖 问题的《京都议定书》,但在盟国压力下,承认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问题,美国对此是有责 任的,表示扩大研究全球变暖问题,努力寻求一项“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与盟国共同 致力于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注:The New York Times,June 12,2001.)
布什强调“现实主义”,但并非不重视意识形态。在美国安全、经济等方面的现实利益得 到保障的情况下,追求意识形态目标和推广西方价值观方面同样不遗余力,主张在美国领导 的盟国“集体参与”下,用美国意识形态推进世界的“民主和自由化进程”,但在以人道主 义理由对外用兵问题上将可能比克林顿持较谨慎态度。
克林顿对外崇尚有实力的“理想主义”,主张建立“按原则行事的国际共同体”,在保持 美国领导作用的同时更公平地分担责任;强调在“全球化、民主、美国的突出地位、集体解 决问题“四大支柱下,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提出“克林顿主义”:假人道主义之名,行干 涉主义之实。热衷于“人道主义”干预,称新的“人权干涉”理论日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在解决全球和地区问题时,更加重视“前瞻性接触”外交和“预防性外交”,防止一些问题 演变成危机。推行“人权外交”,把在全球推广美国的价值观视为“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国家 利益”,动辄以人权当武器,敲打不顺从美国意志的国家。主张加强美俄关系,认为俄是“ 一个战略伙伴”,推动俄加快政治和经济变革、核安全和军转民步伐,鼓励美投资者投资, 提供经济援助,最终将其纳入北约;主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重申美以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 性,主张缓解印巴紧张局势;在科索沃和伊拉克等问题上持强硬立场;同意支付美拖欠的联 合国会费。
四、防务政策
布什和克林顿都主张对军队建制进行改革,强调战略防御的重要性,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绝 对的军事优势,巩固和发展“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独霸地位。但两人做法有较明显区别。
布什更强调军事力量作用,提出“以实力求和平”,表明美将建立一支“无可匹敌”的国 防力量。为此,美正加紧研究和调整其军事战略。(1)整顿武装部队,提高军事技术优势。 大幅增加国防投入,6月28日宣布2002财年军费预算为3430亿美元,比2001财年增加470亿美 元,加紧实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性变革,不遗余力地研制高能激光、微波系统等一系 列 先进武器装备,改良军队设施,进一步扩大军事技术优势;“重整美国军事力量计划”,组 建一支技术更先进、更轻便、机动性更高、更难以被发现、快速反应能力更强、具有多种作 战能力的“不容挑战”的军事力量,(注:The New York Times,May 2,2001.)以对付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的国家或势力集团,并对核 心生化武器、恐怖主义等对各种新型安全威胁迅速作出反应,以及在21世纪更迅速、更决定 性地赢得战争。(2)明确军事战略目标和界定美军职能。批评克林顿军事战略没有明确目标 ,只知道四处出兵(每9个星期就有一次海外任务),把海外军事力量部署在与美国国家利益 不相干的地区,进行所谓的“人道主义干预”,到头来却顾此失彼、一无所获,从而分散了 美国的兵力,拉长了海外战线,使美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保护与美国利益有关区域 的安全。因此,主张明确军事战略目标,重新评估海外军事部署和干涉行动的目的,减少海 外军事力量,缩小干预面,加强干预力度,提高动武门槛,减少干预不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的 国家事务,加强与盟国合作,有选择使用美国军事力量,减少维和和对外军事干预次数,避 免“盲目出兵”,除非事关美重大利益,否则不应出兵干涉,但在涉及重大利益地区的军事 部署将进一步加强,对波斯湾、亚洲等关键地区热点问题的干预力度将加大。(3)重新评 估美核政策,执意发展多层导弹防御系统,建立攻防优势。打算单方面将战略核弹头从7519 枚 减少到2500枚或2000枚,甚至1500枚以下,称想购买俄地对空导弹,并与俄举行联合导弹拦 截演习,诱俄放弃或修改反导条约,说服俄同意美尽快部署NMD,但又表示将就该系统发展 进度征求盟国意见。(注:The Washington Post,June 12,2001.)(4)调整军事战略理论。布什认为波斯湾和朝鲜半岛同时发生军事冲 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准备放弃冷战后10年来一直遵循的“必须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 区战争”的军事原则,修正为在进行一场正面战争的同时,对另外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小规 模战役、导弹攻击或恐怖主义袭击做好充分应战准备;同时,布什又认为,鉴于中国力量的 增强和俄罗斯力量的衰弱以及今后欧洲发生大规模争端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集 中防备东亚发生争端更具有现实意义,太平洋地区最有可能成为美军重大军事行动的战区, 亚洲为未来最有可能爆发冲突之地。(注:The New York Times,March 22,2001.)这就表明,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将由欧洲向亚太地区 倾斜,实质是防范和遏制中国。(5)加大对太空争夺。美国认为,21世纪战争的样式将会发 生根本性变化,作战空间将向外层空间扩张,太空将成为21世纪战场。美国因此将加紧实施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性变革,加大对太空的争夺,加强美国国家安全太空计划措施:加 快发展并部署太空作战力量,成立国家太空委员会,成立空军太空司令部,建立“太空军” 中队,制定太空武器计划,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等。此外,布什有可能恢复核试验,并反对批 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克林顿则在“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营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 军事战略,强调以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军事与外交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美 国对全球的军事控制。与此同时,将老布什的美军“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 区战争”改为“必须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战争”。其军事方面的基本构想是 ,在“合理”增加防务开支和全面推进美军现代化的前提下,把美军建设的重点从准备打全 面战争转为实施“预防性防务”,建立以拥有一定核威慑力量和一支人员精干、装备优良的 快速反应部队为主的军队,做好应付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准备。主张国会批准《全面禁止核试 验条约》;对导弹防御体系的立场较为谨慎,不仅发展“有限的”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而且 要视后续试验是否成功及与俄罗斯就反导条约的谈判结果来决定是否部署。
五、对华关系
布什和克林顿都强调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战略重要性,认为中美关系将是21世纪最重 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都承认“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注:Newsweek,June 18,2001.)认为台湾海峡两岸应 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希望通过 与中国经济联系来输出美价值观,促使中国“改善人权状况”和“进一步走向民主”。
然而,布什对华态度明显比克林顿冷淡,其对华政策与克林顿相比更讲求三方面平衡。(1) 在对华策略上,实现接触与遏制平衡。布什主要班子成员们表示,克林顿对华政策太理想、 太软,对中国转达的信息太模糊,其“全面接触”能否达到美国预期的效果,大可置疑。因 此,他们一方面否定克林顿确立的致力于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代之以“战 略竞争对手”关系。“竞争对手”观将在今后相当时期主导美国的对华政策,表明美国将以 一种“严厉而强硬”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一方面又表示要继续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关 系”,继续积极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推进大国合作对话,力图将政治安全关系与经贸关系“ 脱钩”,既要防止中国在政治安全领域对美形成“威胁”,又要便于美继续从中国大市场获 取 更多实惠。(2)在处理美中日三边关系上,实现美中、美日关系平衡。布什及其主要班子成 员一再指出,克林顿推进对华关系而冷落了美日关系“犯了一个大错”,是“本末倒置”。 因 此,他有意降低中国在美外交日程上的地位,将中美关系置于美与其盟国关系之后;将发展 美日关系置于亚太战略重点,称中国“不是亚太战略的中心”,试图利用日本牵制中国 。(3)在台海两岸间搞平衡。其做法是改变克林顿在台湾问题上“过于倾向大陆”政策,力 图实现向台湾方面的“有限倾斜”:刻意淡化克林顿对台“三不”效应;有意提高美台双方 官方往来层次和待遇;加大对台军售力度,提升双方军事交流级别;力图变“战略模糊”为 “战略清晰”,扬言如我对台动武,美将会“协防台湾”。
另外,布什在贸易问题上将加大对中国监督的力度。对美来说,一旦中国入世,就由不得 中国不按照西方的经贸规则行事,也就会逐渐使中国国内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可 以 预见,如果中国未来发展、市场潜力和开放度、双边贸易以及遵守贸易规则方面不如美所愿 ,势必会引起美国内保守势力强力反弹,美态度会更加强硬,这样双方贸易摩擦就可能会成 为两国关系未来几年纠缠不休的难题。在人权和西藏问题上,虽不像克林顿那样将人权列为 全球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但在这个问题上对我仍会施加很大压力。
克林顿对华政策比较现实,但对华心理相当矛盾,既想发展经济关系演变中国,又怕中国 综合国力提高,日后成为美国的威胁,因此,其具体政策就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对华实行不 孤立、不对抗、“不放弃”施压机会的方针,以迫使中国在人权、贸易等问题上作出重大让 步,促使中国发生有利于美国的“政治变革”。同时,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谋求中国的合作 ,但又担心中国强大会损害美国利益,因此,在与中国接触的同时也采取套住与分裂的手段 以遏制中国。克林顿在任后期,对发展美中关系持较积极态度,希望美中建立“跨世纪健康 、稳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强调双方共同利益多于分歧。在台湾问题上,主张奉行“模糊 战略”,认为“对海峡两岸都保持压力”是维持台海稳定的最佳选择;明确提出对台“三不 ”政策;“让台湾获得防御性武器”;反对“加强台湾安全法案”。
布什上台才半年多,还不能说其内外政策已经定了型。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来自国 际的压力,以及美国参院权力由共和党向民主党转移等,都会给布什的内外政策产生不小的 影响。预计,布什的一些激进的内外政策主张,包括对华政策还将会有一些转变或软化,逐 步向保守偏中间的方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