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联合办学方法探析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高校联合办学方法探析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高校联合办学方法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办学无疑是当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在高校合并与联办的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数虽减少了,但机构庞大了,环节增多了,甚至个别教育资源劣化等现象。动机如何与效果统一?如何避免高校发展中的反复与折腾?看来加强联合办学的先期性研究和过程研究至为重要。本文对联合办学从方法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参加这一讨论。

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有多种形式:高校与赢利性实体联合,如与企业等;与非赢利性实体联合,如与社区等。这是指高校与非高校实体的联合以达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目的。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另一种形式,指高校联合办学,这是指教育系统自身。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需要高校联合办学,但是,联合办学未必能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目前,国内一些高校联合办学后之所以如此,是一个方法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联合办学的理想模态,是指几所高校联合后,具备高效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装备设施及其他方面均形成规模效益,投入是最经济的,产出的结果是,不仅能自觉地接受日益完善过程中的或是理想模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还具备自我约束机制而接受国家综合宏观计划的调控。

联合应是溶合型而不是合并型。溶合型需要有个实质性的阵痛过程,合并型可以仅是形式而立竿见影。所以,它应是溶合型。转换机制、重建体制并不是简单地挂(换)块学校牌子。目前的现状是,在一些高校联合的操作过程中,大多以挂块牌子了事,发现问题后,再考虑重建体制及转换机制,以理顺心态,稳定情绪,而忽视了先挂牌子,再建体制,最后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是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的一个连动过程。

这就是方法问题。

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对资源作基础性配置的力度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仍袭用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得过多、统得太死的行政方法。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方法完全可以做到若干所高校合并,合并后的这所高校,完全可以在此体制的宏观背景下运作。这是因为——

1.高校依附于体制。有局级高校、副局级高校、处级高校等等,完全是官本位。此体制下,行政方法是绝对的权威,可以让A校并入B校,也可以让B校并入C校;可以让一所学校从此地迁往他地,也可以让几所学校从各地迁往一地;可以让几所学校相同的或相近的专业归并,也可以让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分解;甚至可以宣布某一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是伪科学,也可以用李森科学派来压制孟德尔学派等等。

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与其说是学习前苏联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如承认是照搬前苏联的办学体制。这时候,没有一位校长会说不,也没有一位校长能说不。校长与学校一样,也是体制的依附。他不是学校的法人,他是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上的一颗螺丝钉。所以,校长不必刻意去做教育家,只要做好教育官员即可。

2.仅仅探讨体制和学校的彼此关系还远远不够。关系的背后必然隐藏着适应此体制的物和物的关系,那就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全额拨款体制。跟着全额拨款体制而来的,是定额的人事编制,增一人则太多,减一人则太少。所以,哪怕是把一所学校或若干所学校东西南北搬个遍,拆了并,并了拆,钱不够的话,兴建学科、归并学科、撤销学科、派生学科,都不用担心失业,领工资的岗位总是有的。

3.学校的撤并,总是要涉及教职员工的升降迁徙。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刻板的,一切都是享受保险的,生老病死都给包下了,让挪个窝还能有问题?封闭的、死板的、僵化的此体制下,任何一位教职员工都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什么样的巨变之前,都必须麻木,听从命令已成了惯性和惰性。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怎样合并,用今天的价值取向作判断,丝毫不危及教职员工的生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之所以合并高校能畅通无阻,在于合并仅是一种形式,本质上是计划调度而不是市场配置——无论是教育资源的硬件,如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直至科研成果等等,还是软件,如前面所分析的诸种人与人之间、人与体制之间发生的管理关系,只不过是这个口袋里的东西转移到另一个口袋,拥有者不变。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通过市场对教育资源进行基础性配置,这是一个基本前提,计划调控的职能只是使资源配置有效,从而在操作上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某些弊端。

高等教育置身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必然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单纯的行政方法已明显低效或失效。但是,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消亡,市场的发育又尚未成熟,这意味着行政方法还需要。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增添了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矛盾和难度。这是因为——

1.高校尽管仍然有行政级别,但变得不那末重要了;校长尽管仍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法人,但变得不那末听话了。与赢利性实体一样,高校及校长都在悄悄地要求有一定的自主教学权,要求行政部门尽快转变职能而不要尽管管不好或管不了的事,并要求明确学校的职能,要求自我管理科学等等。这很有点类似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味道。

2.近二十年来,随物价指数的上扬和教育经费从财政拨款数额的逐年实际下降,不足程度越来越明显。这迫使各所高校为改变赤字运转状况,通过多种手段的自我创收、自我积累都形成了一定程度上自主的利益格局。倘若通过行政方法合并后,除非做到全额拨款,否则,联合办学便是一平二调,任凭主观动机再好,实际上是损害了各校的利益格局,挫伤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哪怕从理论上讲是狭隘的积极性)。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从何谈起又如何着手?一旦配置不当,合并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不是规模效益而是规模浪费了,将更加剧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顽症:一方面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隐性浪费加剧。

3.从人才学理论入手,领导班子的配备应注意素质、性格、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因素。运用行政方法合并高校,不排除优化的可能性,但因官本位的惯性作用,一般总是先稳定班子再说,然后才逐步调整,殊不知,违反了挂牌子、理体制、转机制的连动程序,调整期越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势能越弱。

4.高校中的任何一位教职员工,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自主意识在近二十年中由萌生而后大大增加,最显著的特征是他们都与学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契约关系,依附性已大大减弱。在经济建设大潮中,尤其在伴生的非理性的经济化思潮中,每一个个体只要觉得自身的需要层次不得满足,便可能走向人才市场。个体的多元化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远非行政方法所能控制。另一方面,走向人才市场的大多年富力壮,不可能走向市场的又确实有一定数量的冗员。合并后消化不了,在社会保障机制远未成熟之前,反而形成冗员的规模效应。

优化资源中,往往忽视了管理关系的优化配置。其实,管理形成的诸种人际关系也是教育资源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部分。上面我们评析的就是运用行政方法时所忽视、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们论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中学科建设和校区建设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整个过程中,是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

目前,西方正兴起一场信息革命高潮,推动西方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由美国率先提出的兴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标志着此高潮的到来。现有资料表明,已经显露出来的信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1)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革;(2)各行各业将广泛采用电脑和信息技术,特别是企业的生产操作和管理将实行电脑化;(3)信息技术将与制造技术相结合,与其他各种高技术相结合,孕育出一系列新产品投入市场;(4)信息经济要求具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能使用和操作信息技术设备的技术熟练工人、专门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5)信息经济要求在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同时,进行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6)信息经济是高生产率、高效益的经济;(7)信息革命和信息高速公路,都不会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将逐步扩及全世界。

信息革命促使学科不断分化改组却又相互渗透汇流。这种趋势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往往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老化的科学技术被淘汰,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步衰退。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结构性的失业,有力地冲击就业市场,促使社会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

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联合办学,因为基本运用的是行政方法,调控的方法不仅不适应经济体制的形式——市场经济,同时也不适应经济形态的特点——信息经济。

关于专业建设

如我们所评析的,目前的高校联合,首先着眼的挂校牌,实质上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重组,而重组又基本上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所以,敏感点在于各级行政干部的配置和安置。由于学校的系(专业),同样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来配置和安置的,这样,本应是优化专业建设被异化成了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叠加,系对系,教研室对教研室,实验室对实验室,资料室对资料室等等。这样叠加专业的结果,依然在原先的计划框架内,是行政建制而不是专业设置。从适应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不容易拓宽专业口径,教学、科研、实验等的适应面依旧,走的是扩展外延而不是丰富内涵的老路;从适应信息经济的角度分析,不容易开掘新的专业生长点,形成复合型专业的规模、层次、网络和结构。总之,仍旧是各专业为政。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联合办学的高校,几乎均为各省市所辖的地方院校,与国家教委和中央各委所属的高校相比,在中国高校排名榜上,基本处于二、三流的地位,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实验室规模、图书资料拥有量等等,均明显不如。假定再从行政角度做简单的集合,是培育不出杂交优势的,除非下决心撤、停、并、转一些专业,地方重点投入,创造一些新兴专业。但这样做,既不为目前各地财力所允许,也不能在目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所畅通,更不是目前采用的合并方式所涵盖得了。

关于校区规划

我们曾在《社会科学报》上提出过一个观点:联合办学要为校区创造一个凝聚空间。目前所见联合办学的设计方案,在校区规划上大致是两个思路:一是征地,意味着新建一所学校或一个大学校区;二是依靠日益发育成熟的级差地租进行土地置换,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校区。第二个思路实际是第一个思路的操作补充。因为完全兑现第一个思路是不容易的。我们曾经提出的凝聚空间的思路也大体如此,只是这个思路太窄,是工业经济的产物,考虑较多的是资金投入、土地成本、公路交通等等。单纯思考资金投入等问题,在目前的双重经济体制下,非常容易从一所学校的封闭的小而全,变成几所学校合并,但仍然是封闭的,只不过比较大而全而已。

以自觉适应信息经济的思路替代,就不仅是注意资金投入等。信息与材料、能源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根本性资源。物质是材料资源,能量是动力资源,信息则是知识和智慧的资源。初级社会只需要利用物质资源,比较发达的社会则需要同时利用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而到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在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的同时,更多地利用信息资源。

所以,规划校区应超前考虑信息交换。唯有让学校进入信息通道,感受到外界的信息压迫而产生办学模式的压力,才会从过去供应型的办学模式转变成需求型的、适应型的、营销型的办学模式等等。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空间凝聚,那是广义的和开放的,连结的通道不仅是公路而是信息网络。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还相当模糊,因为这是过去的高等教育所未碰上的。我们希望能引起注意,能另作专题研究。

另外,校区规划又和专业建设联系在一起。在开放式的凝聚空间里,专业建设就有可能朝着感测、通信、智能和控制诸方向发展,不仅是工程技术,还可能波及自然科学,甚至人文科学,因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项革命性变革,都会促使人文科学跟着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体制和方法行吗?

我们从优化配置教育的软件和硬件等两个方面评析了行政方法的不适应性,评析的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觉得应该发展。因为想否定也否定不了,毕竟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中;但不发展也不行,因为经济体制毕竟在转轨。

我们的建议是:不妨试一试上海市西南片几所高校采用的松散型的联合模式,先做到信息互通,教师互聘,学分相通,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开放等等。这肯定优于仅挂一块校牌的联合。因为,这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起步,尝试着对教育资源进行基础性的配置,是市场在进行无形的调控。这里没有行政方法。

通过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作用,必然会出现经过筛选重组而形成的规模效应。行政部门应该是:重视过程督导、强化阶段评估、建设法律法规及政策条例、发布社会综合需求信息、改革拨款体制等。这些也是行政部门本该做而一直未做的工作。

标签:;  ;  ;  ;  

高校联合办学方法探析_资源优化配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