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有兴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教师要设法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创造条件使学生质疑而导其思,并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关键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源头。如何设计好政治课堂教学的提问呢?
一、把握设问维度,体现设问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以问题为载体的对话,教学设计要基于问题,终于问题。因此,必须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维度,体现设问的有效性。
1.参与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呈现的重组者,是对话的提问者,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高效互动的结果。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师生的参与度,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设问才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体现知识本身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要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2.层次度——构建梯度,开启思维
课堂教学从个体的心理活动来看,其学习过程包括了认知和元认知两方面。相应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就可分为认知提问和元认知提问。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指向具体的信息加工;元认知提问针对学生的元认知活动,指向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认知提问的内容往往由教师精心设计,它对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要求不高;元认知提问更强调学生在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它对学生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要求较高。元认知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思考认知活动的特点、策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清晰、规范和准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要体现这两个层次度,通过设计合理的元认知提问内容,以引导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效进行。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方面的自我提问,通过借助于元认知提示语的教学和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提问意识,让学生掌握元认知提问的方法。避免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3.情感度——触动心灵,引起共鸣
新课程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问题的设计要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震撼和共鸣。如上高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笔者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洪战辉”的事例引入,并设计了相关问题:第一,你认为洪战辉是如何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第二,你认为洪战辉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第三,通过洪战辉的事例,你体会到什么?问题的设问带有明显的情感判断、体验色彩,而且都是以学生的主体身份角度切入,通过思考、讨论,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对人生价值问题形成一种正确的取向。
二、找准设问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即课堂设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或设疑,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航标,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会十分真切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选择好问题设计的切入点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兴奋点——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石激起千层浪。巧妙的设问是一剂“兴奋剂”,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渐入佳境乃至高潮,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入课堂教学的佳境。如上高二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举了一个广告中求异创新的案例: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衣店,裁缝个个手艺高超。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好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挂出广告:“本店有英国最好裁缝”。人们认为第三家一定会挂出广告:“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然而,它却挂出了一条极为普通又非常巧妙的广告:“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第三家裁缝店的胜利体现了辩证法的胜利,是求异创新思维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只介绍前两家店的广告语,然后教师设计了问题,问题是“假如你是第三家裁衣店的老板,你会设计怎样的广告语去应对竞争呢?”这样的设问让学生以裁衣店老板的身份,以主体的意识参与,因此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一下子被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习思维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了课堂教学中。
2.难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高度抽象的。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对许多抽象理论不能理解或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化解学习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设问,化抽象为形象。如学习“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命题,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化整为零”方式化解学习难点,通过“世界的三大领域”、“世界的多样性”、“世界的统一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等问题设计,对每一条都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再“化零为整”作总结概括,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3.热点——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课堂教学要超越课堂,要将政治课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要着眼政治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体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思维品质。如上政治常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时,笔者将2006年网络病毒大案“熊猫烧香”事例引入,让学生以辩论形式参与,通过辩论让“真理越辩越明”,也让思想政治课闪烁智慧的光芒。
三、体现设问品质,奏响思维的共鸣曲
课堂教学要处处充满思维的火花,处处充满思维的碰撞、矛盾和升华。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求异、创新,共同奏响思维的共鸣曲。
1.设问要体现思维的质疑求真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是探索的开始。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要体现思维的质疑求真,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如高二《哲学常识》中关于事物的性质决定,教材中有两个地方提到这一问题。在讲矛盾时教材表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讲内外因时教材表述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了教材中对这一问题表述不一致的思维境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论,进而产生“究竟教材哪个表述是正确的或者两者都是正确的”这一问题。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事物的性质是由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结论是对教材知识的整合,是在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后所得出的,这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检验和升华,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后的产物。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对教材观点进行再思考、质疑求真的必要性。
2.设问要体现思维的求异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创新的设想,学生要带着创新的渴望,让“渴望”与“设想”的联结点成为师生互动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创新设问和活动的开展,教师把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机会里,引发学生生命潜能中创新的火花。
3.设问要体现思维的延续性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问题出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存疑”,把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让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更要让课后的余思如绕梁之音绵绵不绝,使学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