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数学素养主要由数学知识、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构成。而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合理改编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的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一个长方形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适当改编了一下教材,采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和乌龟今天又要进行一场比赛。这一次要比谁跑的路程长,小兔子绕长方形花坛跑一圈,乌龟绕正方形花坛跑一圈(依次出示花坛及相关数字)。你能猜一猜谁跑的路程长吗?”学生争论不休,意见各异,这时教师再顺水推舟,“究竟谁猜得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谁有好办法?”从而很自然地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数学交流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因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超市去参观,并以自己的人民币票样或压岁钱为例,设计“小小商店”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模拟购物,进一步体会人民的有关知识:人民币的认识、元、角、分之间的互换、正确付钱、找钱等。再如学习了《厘米的认识》一课后,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再安排学生课下找一找、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得到巩固,在“做”中学会应用,在“做”中学会创造,在“做”中得到发展。
总之,知识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小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广泛参与探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练好数学基本功,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论文作者:王炳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情境论文; 小学生论文; 长方形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