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行循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接受研究的患者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分别38例。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指导,常规组行常规护理指导,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率。结果:循证组的护理满意度36例(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循证组的生存率35例(92.11%)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指导,不仅能够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循证护理干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267-02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栓塞,进而引发的心肌缺血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死几率,其中,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未及时治疗,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给予早期治疗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给予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指导和干预,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极大程度满足了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本组研究通过对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行循证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接受研究的患者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分别38例。其中,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40岁,平均年龄(67.25±7.68)岁;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6年,平均病程(5.1±1.1)年;循证组男性26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67.84±7.96)岁;最短病程为1.5年,最长病程为6.5年,平均病程(5.7±1.5)年。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病情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相关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1.2 护理方法
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指导。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并针对小组成员教育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其次,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提供循证指导,具体措施如下所示:①心理护理。由于该类疾病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认知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采取耐心而又温柔的话语,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护理人员需要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进而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自信心;②饮食护理。心肌梗死病症发生4~12h内,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食物。当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则可以适当进食低脂、低胆固醇等食物,进食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③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发病24h内卧床休息,随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一段时间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运动方案;④排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排便指导,必要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缓泻剂,进而确保患者顺利排便,值得注意的是,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⑤病情观察。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精神意识以及疼痛症状等。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所观察的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综合评估,并告知患者相关的检查结果,将医嘱完全落实。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指导。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率。利用我院所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格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①十分满意。分数>90分;②比较满意:分数在60~90分之间;③不满意:分数<60分。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试验均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核验,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循证组的护理满意度36例(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χ2值=6.333,P值=0.012,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对[n(%)]
2.2 比较两组生存率
循证组的生存率35例(92.11%)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χ2值=4.547,P值=0.033,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等特点,若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可能引发患者出现休克、血压降低甚至死亡等症状,若未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将会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给予及时而又有效的护理干预和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常规护理内容和服务并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护理效果并不显著,严重缺乏科学的护理依据和有效措施。临床研究认为,通过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指导,能够以科学而又规范的护理理念,结合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和认知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循证护理指导,将实际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循证护理指导,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结果充分显示,循证组的护理满意度36例(94.74%)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循证组的生存率35例(92.11%)明显高于常规组28例(73.68%),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提供护理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寻求护理证据,以此为基础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护理流程和细节,从根本上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4.结语
言而总之,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循证干预和指导,不仅能够满足患者所提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护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莫薇.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0):155-156.
[2]庞瑞雪.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循证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2):96-97.
[3]康淑荣.循证护理用于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245-246.
[4]曾柏华.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2):206-207.
论文作者:陈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满意度论文; 生存率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