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183;不足#183;对策——’96高考考生历史答卷情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答卷论文,对策论文,高考考生论文,情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全国普通高考的历史试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难度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那么,这一调整变化,给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主要取得了哪些进步?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今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清楚地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从山东省考生的答卷中,随机抽取了1200份样本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列述如下。
从抽样结果来看,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明显低于去年,为0.58;考生的平均得分相应地远远高于往年,达87.02分。其中,第Ⅰ卷(选择题)满分为72分,考生平均得分为42.58分,难度为0.59,最高得分68分;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为78分,考生平均得分达44.44分,难度为0.57,最高得分为66分。各大题具体情况如下:
表1 1995~1996年历史试卷各大题难度比较(样本量1200份)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考生本大题最高得分为满分(42分),平均得分28.98分;难度为0.69,比去年略为降低。其中,第2、3、4、13、16、21题偏易,这些题目虽然大都属于理解性的“再认再现重要历史概念和结论”的范畴,不是死记硬背之类,但是,由于题目所考查的内容都是基本的重点知识或非常明确的结论,因而绝大多数考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相形之下,第6、17、28题偏难一些,考生的通过率仅为40%左右。第6题“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黑龙江省B.岭北省C.辽阳省D.吉林省”,该题虽然仅仅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但相当多的考生却错选了B或D、A,错选分布相当分散,这表明考生对于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第17题“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A.解放中原,进取华中B.全面扩大解放区C.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该题属于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类的选择题,考生约有20%错选了A或B,这反映出考生对于“战略意图”的含义理解比较模糊或不能从当时整个战略态势的宏观高度分析问题;第28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的记忆能力,考生的失误主要集中在错选了“B.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这表明考生对于“特种战争”和“局部战争”两个概念尚未完全搞清楚,产生了混淆。
表2单项选择题各小题难度统计(样本量1200份)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考生本大题最高得分为27分,平均得分13.6分;难度为0.45,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同去年一样,该大题仍是全卷所有大题中难度最大的试题。其中,难度偏高的题目是第29、36题,这两道题目均系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和理解的能力。第29题“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B.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C.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D.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该题考生的通过率仅28%,失误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考生漏选B或D项。这两个选项课本上并没有明确表述,它是对有关知识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高度概括、迁移整理出来的结论。考生的漏选再次表明,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对于这种深层次观察、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是,从命题角度来讲,如何处理好试题与课本的关系,特别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考查的尺度如何定位,也有必要慎重考虑。第36题虽然看上去题目比较普通,仅仅要求考生从4个备选项中找出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史的正确表述,但出人意外的是,该题考生的通过率最低,仅有6%。考生的失误主要集中于对1905年革命是否为“自发”爆发、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是否称得上“取得全面胜利”和1905年革命的全国性斗争“最高潮”是指哪一事件等,缺乏明确地认识,从而造成了漏选或错选。由于该题难度过于偏高,致使其信度和效度、区分度大打折扣,可以说是试卷中的败笔。此外,从本大题绝大多数题目的通过率不高这一状况来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仍是中学历史教学亟待加强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
表3多项选择题各小题难度统计(样本量1200份)
题号 3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合计
难度 0.28 0.45 0.73 0.37 0.38 0.38 0.39 0.06 0.83 0.67 0.45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考生本大题平均得分为6.36分,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得6~8分左右,最高得分为满分(10分),满分率约为6%;试题难度为0.64,略高于去年。本大题中,第40、42题较易,除部分考生对中国近代前期“启蒙运动”的含义不够了解或不能理解,以致答得较混乱,或将美、德误为英、日两国之外,绝大多数考生尚能正确选答。第39题设计别具匠心,需要运用课文知识来分析地图,具有一定难度,但考生答卷情况还可以;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将“北周”与“北齐”搞颠倒了而失分,这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识图析图方面的引导还不容忽视。第41题是本大题考生通过率最低的一道题目,有相当多的考生将“农民银行”误答成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甚至“中国人民银行”,等等。该题内容虽系课本中的小字部分,但属于常识性的基本知识,而考生大面积的失误则表明,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应力求全面、细致。另外,第43题虽然大部分考生都答得较好,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将“杜鲁门”误为“里根”,这说明他们审题尚欠细致,同时也表明他们对于“里根主义”与“杜鲁门主义”的含义尚未完全准确地理解。上列情况说明,加强对历史概念的教学,仍是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之一。
表4填空题各小题难度统计(样本量1200份)
题号 39 40 41 42 43 合计
难度0.440.860.400.840.650.64
四、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考生本大题最高得分为31分,平均得分为22.63分;难度为0.63,比去年降低了0.19,考生普遍得分较高。其中,第46题最容易,考生抽样得满分者多达13.25%。各小题具体情况为:
第44题,考生最高得分为11分,平均得分为7.2分,难度为0.62。在三道材料解析题中,该题难度居中。该题主要是围绕着太平天国领导人杨秀清和洪仁矸关于对外态度的两则言论而设计的,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归纳提炼要点和比较异同等能力。其中,第①、②问要求归纳杨秀清和洪仁矸对外态度的要点,考生大部分归纳较好,得分率较高;但也有一些考生对要点的归纳欠完整,特别是其中绝大多数考生答不出“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和“希望帮助太平军反清”;还有一部分考生则无视题目“不要摘抄原文”的要求而导致失分。第③问要求概括指出杨、洪两种态度的异同之处,考生得分率不太理想。失误的原因主要是一部分考生审题出现偏差,不是从材料中概括比较二者态度的异同,而是对其发表评论;另有相当多的考生答不出“前者妄自尊大”和“后者有所警惕”。上述情况从客观上反映出,学生对于从材料中归纳、提炼要点的能力,以及概括、比较能力仍不尽人意,有待继续加强培养。
第45题,考生最高得分为11分,平均得分为6.4分,难度为0.53。这是材料解析题中,难度最高的一道题目。本题围绕着大生产运动的有关数据和美国人施兰的一段评论而设计,重点考查考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鉴别能力。总的看,本小题所设的几问难度差别不大,只有第②问相形之下难度稍低一些。第①问要求回答大生产运动强调“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的特殊意义,材料本身并未提供有效信息,考生必须结合课本中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分析,但考生普遍答得不太理想。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偏差,未能扣住“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而大都回答了大生产运动的普遍意义,答非所问;第③问有相当多的考生则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即在尚未认真阅读材料的情况下,便对美国人施兰的观点大加否定并予以驳斥。有些考生甚至认为“目标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是不对的,以“保持艰苦朴素是我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云云来进行驳斥,这显然是对施兰的观点未能完全理解所致。这些情况表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审题能力也有待加强。
第46题,考生最高得分为满分(12分),满分人数约达13.25%;平均得分为9.02分,难度为0.75。在所有材料解析题中,本小题难度最低,显得较容易。该题要求考生从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统计数据中分析出其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变化情况,并指出这些变化的影响,着重考查了考生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处理能力。考生对该题所设两问的回答都比较理想。部分考生的失误主要集中在第①问中,只注意了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忽视了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也在向前发展;还有的只注意了同一年度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之间有关数据的横向比较,而忽视了低收入国家自身前后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从而酿成失误。此外,该问中关于经济状况的变化对于低收入国家的影响“不利”一句,基本上没有考生能答出来。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观察问题方面尚不够全面,还不能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
总之,尽管今年考生在材料解析题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分数,成绩较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考生答卷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现象却再次表明,关于阅读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即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仍是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强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表5材料解析题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样本量1200份)
五、问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考生最高得分为27分,平均得分为15.52分;难度为0.49,比去年有所降低。考生得分情况明显好于去年,两道题目的考生最高得分均为满分(各16分)。
第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考生平均得分为8.34分,最高得分为满分(12分),满分人数约占2‰;难度为0.63。该题系以考查概括能力为主的开放性较强的一道题目,命题设计颇具新意(主要指答案和评分规定)。但由于题目本身属于比较常见的“大路货”,因而考生答案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不过,从抽样统计来看,考生作答属于第一等次的人数极为罕见,居第三等次的也并不多,绝大多数居于第二等次,约达85%左右。考生所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表现为概括能力较差,题目要求概括的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共占7分,而考生绝大多数仅得3.5分左右;其次,部分考生对有关史实的记忆也不够准确,举例张冠李戴,不少考生将隋朝的文化成就(如赵州桥)误以为唐朝的文化成就;再次,许多考生还严重忽视了题目本身的要求,对于题目所加的着重符号和文字要求未引起重视,致使全面罗列唐文化成就的现象仍比较多。此外,考生的答卷中,能够被加分者约近20%,但大都属于在所列7点之外又另答其他原因者(如,答“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重视”、“人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等),而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高度来说明原因的却几乎没有。这表明,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缺陷较大。最后应指出的是,由于本小题的评分标准较为繁琐,在实际阅卷中很难统一操作,致使本题的评分在客观上仍存在着一定误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本题的测试信度与效度都蒙受了影响。
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该题考生平均得分为7.19分,最高得分亦为满分(16分),满分人数亦仅占2‰左右;题目难度为0.45。本小题考生得分情况一般,大部分仅得6~8分左右。该题考生所暴露的问题,主要是在说明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方面,普遍不能谈出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或一味罗列法国革命的基本过程而反映不出“变化”。前者虽然课本对法国工业革命问题基本未提,但考生完全应当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中迁移出来,考生的失误充分暴露了学生思路仍比较狭窄、死板,知识迁移能力还比较差;后者对史实的罗列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仍比较肤浅,在“识”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考生的答卷也暴露出归纳和比较能力较差,尚不能紧扣题目的本意——即基于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情况而分析不同之处,只是漫无边际地一味罗列史实。另外,还有一部分考生明显忽视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表现为史实记忆混乱,严重混淆了法国二月革命的性质,等等。这些情况,既反映了学生分析和比较等能力方面的缺陷,也反映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渐露端睨的轻视基础知识的苗头。
总之,今年考生在问答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尽管好于往年,但这并非意味着学生对于“历史阐释”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相反,从上列错例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历史阐释”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仍不容乐观,还必继续加强。
依据以上对于今年高考学生答卷情况的分析,对于今后高中历史教学应向何处努力,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一要继续加大历史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把改革的着力方向放到能力培养上来,其中,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挖掘历史本质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问题,应引起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对于《考试说明》所归纳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后者,应继续作为今后历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二要继续重视关于历史概念方面的教学。今年高考历史试题涉及历史概念考查的分量仍比较大,而学生的严重失误则表明这一方面的教学仍不到位。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历史概念与基本史实和基本历史规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概念不清,就必然影响到对历史基本规律的认识。因此,使学生对于历史概念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是今后高中历史教学务必引起重视的任务之一。三要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本前提,没有对知识的牢固掌握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但是,今年考生暴露的突出问题并不在于对知识的简单记忆程度,而在于未能真正理解。正是由于这一点,造成大量的考生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或迁移知识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基础知识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更应当使之真正理解,在“识”上下功夫。换言之,我们既要注意克服片面追求抽象的所谓“能力”而忽视知识的不良倾向,同时也要避免知识教学机械化、教条化的僵化做法——即,仅仅记住基本史实是不够的,重要的在于理解与应用。历史教学应真正做到能力与知识的并重、统一。
标签: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