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运动一百多年来,众多的志士仁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巨大声势。几十个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建立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以苏联为首的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分庭抗礼。然而,曾几何时,第三世界一大批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后,都转向了。1990年前后几年间,东欧巨变了,苏联解体了,在这些原来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共产党却成了非法的组织。这实在令人痛心。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执政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实践中缺乏明确的方向。他们或把社会主义当作天上的理想王国,想象得十分完美;或把社会主义当作包医社会百病的良药,无处不灵。因此,重新探讨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途径,在当前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母体内孕育发展的

当今号称社会主义的流派恐怕不下数十种。但是,尽管千差万别,其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为主要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则是各派大致相同的。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无疑也包含这些主要内容。仅仅具备这几点还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因为它不是社会主义所持有的。

譬如,公有制就古已有之。公有制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正以不同的形式发展着。又如计划经济,自二战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在推行这种机制,日本是中、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法国等西欧国家一直不间断地执行五年计划。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至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则更是各个社会历史形态所共有的。每次社会历史形态的更迭,都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革命,也就是生产力的飞跃而实现。即使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量的变化,也无不伴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而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其运作期和间歇期都越来越短,所形成的生产力一次比一次巨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一次比一次深远。由此可见,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生产力就是以几何级数向前发展着。显然,只具备这三点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薛暮桥说,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后继”。如果把薛先生的话再扩充一下,完善成“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合理、更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似乎更确切些。

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社会主义,连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都没说。”是的,正因为没有给未来社会描绘诱人的蓝图,才是真实可信的。既然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谁也没有见过,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眼下谁也难以说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是算命先生。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只能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情况,作出符合规律的科学预测;这种预测还必须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不断修正、完善。任何脱离资本主义实践,去凭空臆想未来社会模式的做法,都如沙中建塔,只能是一厢情愿,不能兑现的。

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对未来社会作种种构想,其共同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点:

一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时,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在形成之中,资本主义尚未完全走出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十分残酷,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更是疯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急切盼望有个公平合理的社会。

二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生产力迅速扩大,以个人和家族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扩大的需要,开始了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1855年,英国政府认可了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制,并于1862年公布了公司法。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纯市场的自由放任的运行机制开始暴露出种种弊端。1825年,英国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4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了。资产阶级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卑劣行径,给工人和劳苦大众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种种社会弊端,至此已暴露无遗。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因此,社会主义必然是伴随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而诞生的。它的诞生也就把自己所向往的社会主义蓝图,设计成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各种弊端和罪恶相反的,与资本主义没有任何关联的,甚至相互对立的理想王国。

同时,它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理论: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形态,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后者可以在前者的机体内孕育、成长;而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能在前者的机体内孕育、成长。建立社会主义只能在彻底砸烂资本主义之后的废墟上,重新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而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各个社会形态一样,也是由多种所有制,多种意识形态,多种阶级组成的;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与此以前任何相联结的两个社会形态一样,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遗传,又有变异;既相互容纳,又相互斗争的关系。只有马克思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清晰地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股份公司第一次大发展时,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指出股份公司“应当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 页)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了资本的三次否定,明确指出股份公司这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同上,493页)而且, “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同上,第494页)可见, 社会主义因素是从资本主义母体内孕育发展起来的。

二、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与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

接上而来,又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母体内孕育、成长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二是资产阶级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

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科技革命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把生产推向更大的社会化,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冲击。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调节。每次自我调节,都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分配关系、阶级状况等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资产阶级的统治也越来越巩固。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因素也不断随之增长,其主要内容和经过是:

1、以生产资料而言,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建立, 股权分散化和法人股东迅速深入各行各业,公有制的比重在不断增长。八十年代初,里根、撒切尔夫人等资产阶级右翼势力,曾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但收效甚微。

2、以经济运行机制而言,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纯市场经济早已不复存在。国家宏观调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成了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虽然在七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滞胀阶段时,经济理论有所变化,但变的只是形式或局部调整,总的运行趋势没有改变。

3、以分配制度而言,当然仍以按资分配为主, 按劳分配的部分比重仍不大。但是,由于国家介入二次分配的比重不断加大,居民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好,有的国家甚至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当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阶段时,英、美等国政府企图通过减少福利开支的办法来压缩财政,摆脱困境。这种政策也同样没能收到预期的成效。

4、以管理体制而言, 经历了一个由资本与管理合二而一的起始阶段,到资本与管理逐步分离,以致管理逐步摆脱资本控制过程。

5、以阶级状况而言,无产阶级已占社会自立人口的绝大多数, 而且无产阶级的总人数和占自立人口的比重都在迅速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在日益缩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节和社会主义因素孕育成长简表

类别 调节 资本占有 企业组织 企业管理

内容 动因 形式 形式 形式

个人资本个人占有 独资经营 资管结合

第一次

工业革命

非垄断股 非垄断非垄断 资本管理

份资本 集体占有 股资经营 开始分离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私人私人垄断 私人垄断 资本管理

垄断资本集体占有 集团经营 进一步分离

第三次

科技革命

国家国家与私人国垄与私垄管理开始

垄断资本垄断占有 混合经营 社会化

第四次

科技革命

国际国际垄断 国际垄断 管理基本

垄断资本占有 经营 社会化

类别 调节 经济运行 生产 分配

内容 动因 机制 目的 制度

阶段

个人资本纯市场经济平均利润 按资分配

第一次

工业革命

非垄断股总体市场 超额 按资

份资本 局部计划 利润 分配

工业革命

私人总体市场 垄断 投资为主国家

垄断资本局部计划 利润 介入二次分配

第三次

科技革命

国家宏观调控 维护资本主投资为主二次

垄断资本计、市结合义国家利益分配比重加大

第四次

科技革命

国际区域、跨国维护资本主按资为主二次

垄断资本计划与世界义世界体系分配比重更大

市场结合

类别 调节 居民 阶级

内容 动因 福利 结构

阶段

个人资本无福利①无产阶级日

第一次 益成为社会主

工业革命 体

非垄断股基本 ②工农差别越

份资本 无福利来越小

③脑体差异越

工业革命 来越小

私人很少 ④科技带头人

垄断资本福利 、社会生产生

第三次 活的组织者,

科技革命 逐步形成新的

国家福利 阶层--社会

垄断资本越来越好 主义新生产力

第四次 代表者

科技革命 ⑤阶级逐步消

国际福利逐步 失

垄断资本社会化

由上表可见,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其量变的第五个阶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已到了风雨飘摇的暮年。当然,说它已到暮年是就制度的发展趋势而言,并不是说它明天早上就要灭亡,也不是说它的生产关系已没有自我调节的余地,更不是说它的经济就不能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列强入侵,打断正常发展秩序止,经历了四百多年。欧洲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两百年左右;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共经历了五百年左右。可见,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兴起,与其前一个社会制度的巩固、衰亡,是个同步的、漫长的过程。

说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阶段就到了暮年,是就我们目前的目力所及而言,好象它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在国际垄断阶段之后,资本主义还会发展到更新的阶段吗?不得而知。即使历史证明今天的预测正确了,到资本主义灭亡也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还能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限度内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以适应迅速膨胀的生产力的需要。在上述同步的过程里,资产阶级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是因为在调节生产关系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因素的结果。这正说明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称这个过程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列宁在1917年9 月称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是“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每前进一步的每一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而实际地显现出来了。”(《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64页)由此可见, 社会主义不是虚无飘渺的理想天国,而是在人间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物。

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因素,在条件成熟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在马克思之后约一百年间的革命家们,往往忘记了导师的教导,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用一刀切的办法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单一的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简单对立起来,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后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社会历史形态都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经历了由产生、发展到衰亡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理所当然也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清楚地论述了这个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就是说,社会主义有个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已经建立;但有待健全完善。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不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各个历史形态的东西共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有机的整体里,互相容纳、互相斗争,此消彼长,直到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从理论上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问题,是不是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不!毛泽东同志说:“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10-311页)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是非常英明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按照中国国情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国情呢?江泽民同志说:“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中国特色”,是侧重个性而言的。对此理论界阐述颇多,特别是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讨论更充分。

在此,笔者只想就生产关系变革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可能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的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不存在变革的问题。错了。再先进的生产关系也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说:“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的性质同过去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理应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发展生产。然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变生产关系。

在我国,有哪些生产关系要改革呢?

第一,建立于五十年代的、基本上是从苏联学来的一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管理体制。如前所述,这些制度基本上是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作为反面参照物建立的。在建立之初,对推动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制定这些制度时,或忽略了经济基础,如医疗、退休、劳动保护等福利制度;或超出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如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或违背规律,如单一的计划经济,机械的管理体制,政企不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矛盾,迫切需要改革。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革。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必要的调整。

第二,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大量新鲜的东西涌进来,也可能同时涌入了陈旧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东西。对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分析与识别。有的是在资本主义母体内诞生并开始成长的各种社会主义因素,有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但是,新鲜的东西、先进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是适应他国当时的情况产生的;移植过来能否成活,还有待在实践中按我们的国情进行改造。比如企业搞股份制,这在西方是比较成功的,它有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缓和劳资矛盾又能为企业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引进是正确的。可是,有的地方做起来就变样了。如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职工入股,不少企业已经发不出工资了,职工入股极其困难,结果是所筹集的股金犹如杯水车薪,不但解决不了对企业的更新改造、购买原材料等问题,连偿还债务的利息都不够,股份制搞了,工资仍发不出,生产仍无法进行;职工无端增加了巨额债务,真是雪上加霜。因此,学习外国的先进东西,一定要根据国情反复进行考察、论证后才能确定是否引进,引进后还要根据国情对之改造,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在改革生产关系的过程中,至少还必须注意三个问题。

其一,发展经济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是手段。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只有不断变革才能跟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任何一劳永逸,或松一口气的想法都必须克服;也要克服为改革而改革赶时髦心理。

其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凡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我们就坚决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几十年了,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中,这些制度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当今时代变了,生产力发展了,原来的某些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须大胆改革。但不能一风吹,不能把原本只要完善就可以的社会主义制度说得一无是处,好像只有全部倒退到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才算是“改革”。不,那是曲解。

其三,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深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在当前必须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不用唯物史观吃透资本主义,就难以解决社会主义的起点和发展方向。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在这方面,马克思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因素的萌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可是,我们一度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把社会主义当作天上的理想王国,这并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我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考_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