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胡欣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胡欣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以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切入点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的特点;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各学科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立足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这几个因素的展开问题及对策的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人们的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它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种传播信息的方法,是电子传播的一种。 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信息传播的的变革,而且也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了解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

1.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灵活性

互联网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特点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发生的事情,只要存在能连接互联网的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看到的、想要了解的信息传播出去,不受时空的限制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网页,也可以与其他人交流信息或者对其信息进行合法的评论。而传统媒体一般都是由专门的人来负责运转,它的流程非常复杂,传播信息的成本高,时间较长,要做到对新闻随时随地进行报道更新几乎不可能。比如电视、广播,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必须与它的播送信息同步,要按照节目组的播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在节目时间与工作时间发生冲突,就可能会影响信息接收的进程。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灵活性表现在大众在接收信息时可以选择同步直播接收也可以选择使用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接收,以便于大众在使用互联网时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其次,大众在接收信息时还有选择权,可以主动的从网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不用被动的接收大量的垃圾信息。

2.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共享性

计算机拥有的强大存储容量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方法。在互联网产生之前,传统对大量信息的存储方式主要采用词典、档案馆、图书馆等方式来进行管理。大众了解或查询相关信息需要通过报纸、图书馆或者广播电视等媒介来获取想要的信息。然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互联网海量的信息集中化,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读取或者下载。例如在能连接网络的电脑上百度一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在网页上出现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参考。互联网使得大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真正实现共享全球信息资源的目标。这样大大节约了大众选取信息的时间及存储信息的空间。

3.互联网传播的相互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相互性是指传播数据的双向传送,它打破了传统形式的单向传播模式,消除了信息接收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界限。二者的角色可以进行自由的转换,信息的接收者往往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其转换的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众在浏览信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阅读,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看法等反馈给信息的传播者或者信息的发出者。互联网不仅可以一对一的传播,也可以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例如QQ、微信、邮件、网络论坛、个人网页等都可以实现这种多样性的传播。互联网就像一个大熔炉把各种各样的传统传播方式融为一体,把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聚在一起,从一种形式切换到另一种形式,实现图片、文字、影像等相结合的多媒体传播。

4.互联网空间的虚拟性和参与者身份的虚拟性

互联网的虚拟性是网络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互联网世界是一种不同于实际空间的电子虚拟空间。互联网空间是由一些非精神、非物质的数字信息构成的,其虚拟性就是由这些数字信息结构决定的。互联网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的身份和行为都进行了包装,人的活动就是一种符号化的活动。所有的人、场景和物都是虚拟的,就连人的表情都是用符号或者数字来代替的,人与人的交流也是字母与符号组合完成的。在网络交往中人的身份也是虚拟的,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自己的网络昵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身份都是比较稳定和真实的,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了参与者身份的可变性和隐藏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知识的同时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因此,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互联网的便捷性导致少部分教师的角色意识弱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不例外。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特点造成了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试图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快捷,大肆宣扬和鼓吹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个人主义。这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的错误导向,使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起了高度的警觉,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不乏存在一些理论功底不扎实的老师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动摇了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教师调查中显示有61%的人认为“社会思想丰富多样,不应该只有一种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育人功能上有所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渠道,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2.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降低

在互联网技术未开发之前,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习教材比较固定,知识量相对稳定。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面对网络平台上海量的知识信息,首先是增加了对知识进行筛选的难度,碎片化的知识导致大学生不能专注于一种理论的学习,也难以将专业方向研究得深刻和透彻。其次,一些授课教师简单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没有根据授课内容结合网络的热点问题和更新授课手段和方法,导致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互联网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因此,单一的理论教学和简单的多媒体使用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产生错误的认识。

3.与互联网内容的广泛性相比,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较抽象

自2006年起国家就要求全国各个高校使用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包括四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几门课程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偏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多多少少存在脱节。教学内容的抽象、单调和重复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互联网的灵活性便给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只要随时在手机上通过网络输入相关文字一查阅,网页就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有的甚至会通过动漫视频生动形象的展现。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政治宣传色彩较浓厚

纵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7门课程减少到4门课程,虽然在数量上减少了学生的负担,但实际上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都是本领域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会考虑到国家方针政策变化的时效性,有利于学生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了解和执行。但是教材的使用对象是正处于发散思维走向成熟阶段的大学生,面对书本上的某些言论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现在的大学生多注重教材的实用价值,即期望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指导实践并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所以,较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空洞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5.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导致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深刻的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需的工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人都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大学生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先知先觉和敏锐的群体,面对互联网这一虚幻的世界,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和痴迷。但是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变得迟钝甚至情绪变得消沉,直接打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方面看,互联网时代的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不熟悉,对网络上新出现的事物或热词比较陌生。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在这方面投其所好,尝试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网络语言带进课堂教学中。

三、互联网时代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采取的对策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网络使高校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促使教育者的教学思维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着应有的清醒头脑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素质,在信息大潮中教育者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政治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提出了好教师的要求,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更加重视教师的能力和政治素质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坚持理论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此外高校也应该建立长期的网络培训机制,网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教育者只有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才能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言论时该如何去看待。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培养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拓展知识构成的深度。教师可以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匹配的网络知识进行教学,也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资料收集任务,包括关注时政热点、新闻焦点以及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养成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的习惯。同时在教师布置任务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目的明确、专注深入地学习网络知识,减少他们漫无目的浏览互联网信息而浪费时间的学习次数。面对网络上众说纷纭的言论,教师应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也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把老师的话语权强加给学生,自主性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进行教学的结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终端,例如下载视频、网页、新闻等作为教学材料辅助教学,直观的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教师还应该运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生硬知识点的讲解,刺激学生的听课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最后,教师还要通过互联网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多应用多媒体动漫效果,同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形式展现出来,提高对互联网应用的效率,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广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与贯彻,正确大学生的“三观”。这对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坚持教学内容与网络热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社会经验不断扩展,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教材上有限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但是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得学生对网络热点认识不够透彻甚至出现认识的误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分析和纠正。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尤其是网络上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把网络热点作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来分析。如果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有意回避,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认为所学的内容犹如空中楼阁,与现实相差甚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正确的辨别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引导,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体现教材上的理论,这样才能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可靠性,实现知行合一。为了讲授而讲授的教学,从根本上完全不能实现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5.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呈多样化趋势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普及网络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要树立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把网络看成是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借助网络的快速发展,拓展教学阵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通过QQ、微信等让学生和教师自由交流,增强教学吸引力。改变过去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拓展教学空间以利于改变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对理论概念进行生动形象的剖析。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素质培养的教育责任。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坚持运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来丰富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慧影.互联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研究[J].现代交际,2013:21—25.

[2]李婷.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与交流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12:213-216.

[3]李红梅.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J].兰州学科,2009:31-35.

[4]王虹.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评述[J].《教学与研究》,2014:32-33.

[5]廖新年.互联网与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72-75.

[6]陈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前沿,2014:18-22.

[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14).

[8]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9]杨未.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47-50.

作者简介:胡欣(1994年7月—),女,汉族,重庆南岸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

论文作者:胡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_胡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