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系列训练的研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级论文,小学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诸项任务中,既重要又困难的任务。我们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纵向贯彻、横向渗透、同步穿插、内外交流”的十六字方法,使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改革试验,形成了以作文的“序”为核心的“十大系列”“统率”“操作系列”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法的“三力合一”立体式训练体系。这是一种按系统论的观点,运用在“实验网络”的一个较为严密的训练结构。形成一个核心多向型结构的作文教学的完整系统,构成互为因果关系的训练流程,实现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实施措施等的较佳组合。
一、“纵向贯彻”是“目标控制”之本
目标是实行控制的根据和标准,是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习惯于奉命作文的心理定势表现为作文过程的依赖性。目标控制就是要极力满足或阻碍儿童的依赖性。满足是正视儿童作文的现状,顺应他们存在着的依赖心理,阻碍则是使儿童产生作文的自我需要,沿着一定的序列系统逐步走向独立作文。
我们依纲扣本,从三到六年级,设计一整套纵的作文训练的序列,构成语言文字、知识技能、智力活动和思想内容等相互联系的台阶,施控达标,保证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得以贯彻。小学中高年级共有70次作文练习。我们把这70次作文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活动、写参观记、看图作文、转述作文、应用文、其它形式作文等类型,分成“十大序列”,每个序列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要求的“序”,组成台阶。如“写景”类:三年级第一学期,写一处景物,要求“抓特点”(定点观察);第二学期,游览一个地方,要求在原基础上“按顺序”写(移步换景);四年级,记一处景物,要求在原基础上“写具体”;五年级,写周围的一处景物,要求在前面的基础上,写出动态和静态;六年级,写一处景物,要求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联想”。
“纵向贯彻”的“目标控制”能产生如下效应:
1.相吸效应: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越高。”“纵向贯彻”的系例设计,构建了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训练框架,使学生作文有“序”可循,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的知识技能起着促进作用,积极影响,排除干扰和消极影响。这样环环扣紧,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2.“登台阶”效应: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动态过程。作文教学目标明确,循序渐进,自然引起一种内在的动因,使儿童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不断引起“逐级而上”的新的需要,促进儿童作文的心理发展。
3.“滚雪球”效应:按照一定的“纲目、次第”,在每次作文的交接、转换点上做文章。既顺应儿童的心理定势,老调常“谈”;又阻碍着儿童的依赖心理,熟题“生”做,每次扩大角度,有所突破。融一类型作文指导于整个训练过程的“变式”教学中,形成“滚雪球”之势,逐步使学生在训练中达到知,能入链。
二、“横向渗透”是“开源拓流”之门
前苏联的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具体分析作文训练同小学各科教学的关系时,认为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语法、数学、自然常识等学科或课程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采取“引生入门”、“步步深入”的方法,进行作文的“横向渗透”,着眼基础,着眼发展。与多学科建立横向联系,请科任教师协助指导,让各科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又使这些训练服务于各学科,达到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丰富多采,从中捕捉值得写的东西。作文与“多学科”横联内容及方法如下:
思想品德课 表述认识,摆明观点,学习名人名言写心得;
语文课 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数学课 讲清算理,学写“数学日记”;
音乐课 诵读歌词,写押韵句或儿歌;
体育课 做“传讯游戏”,写“体育日记”;
美术课 作画配词、配句、配诗;
常识课 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践、操作,学写“自然日记”、说明文或小论文;
劳动课 参加劳动实践,写经过、写体会;
活动课 开展“作文先做人”活动,写经过,写体会。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看,作文“横向渗透”的“科际联系”具有:1.学生作文时运用各学科知识,可将这些知识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各学科既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材料,又使学生通过写作促进各学科的学习。2.可以发展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推动两个“转化”,即:促使儿童进一步猎取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知识,扩大信息储存量。把客观事物、实践生活,通过思维加工,转化为形象伴随着的一种观念或情感,即由“物”到“意”的转化。再通过思维加工,把观念或情感也就是内部语言,转化为客观化、物质化——有理有序的外部语言,即由“意”到“文”的转化。3.学生通过自我情绪体验,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这样做,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作文的“营养”,还促进了学生逻辑推理、想象、联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意志、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三、“同步穿插”是“促进迁移”之舟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阅读是写作技能的吸收,作文是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体现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学生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为新的学习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是促进迁移的基本保证。例如,小学生从书本上学到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写,就初步获得了感知的印象。再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景物,就能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所见到的景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并能把这些知识迁移到写景训练中去。再如,学生掌握了按一定顺序写好人物的外貌的能力,也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好动物、植物的外形特点……能把新知之“舟”固定在自己的“锚桩”上的相关旧知,就是把新知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扩展。我们对照作文整体训练序列,努力搞好读写结合,编排大小作文同步训练和各种单项的作文基本功训练内容,形成为完成“十大系列”相配套的单项基本功同步训练形式系列。利用反馈信息,实行“超前控制”、提前孕伏,致力于知识技能的正迁移。其训练形式及内容如下:
口述作文 培养学生听、说、读、记的能力;
小练笔 进行“片断训练”或“教后一练”的单项基本功训练;
小作文 按单项训练系列与大作文配合;
大作文 依据教材序列,进行综合训练。
在安排方法上,尽量注意到口述与笔述同步穿插练习,语文课堂作业同作文小练笔同步穿插练习,小作文与大作文同步穿插练习。如训练学生按顺序记叙时,在教完《我的旅行》一课后,让学生口述豆瓣在人体旅行的途径,感知什么是顺序的记叙;课堂小练笔让学生仿照记叙豆瓣旅行途径的写法,写出自己到某地旅行的途径,经过哪些地方;小作文时,让学生观察自己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及沿途主要景物写成片断。这样实现一步步的迁移,集零为整,为大作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要求写一篇日记的综合性习作打下了基础,降低了坡度。
“同步穿插”的意义在于:说、写结合,口述与笔述同步穿插,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大题目”化成一个个“小题目”,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可以利用。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知识系统有着清晰的可辨别性。学生能沿序列仔细分辨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因素,有效防止负迁移。大小题目“同步穿插”,增强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的稳定性,能促进学生理解、摄进或扩展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
四、“内外交流”是“引趣激励”之径
《教育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作负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是写作入门的最佳向导。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儿童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我们采用了“多形式”的交流方法,把学生的各种习作在班内和校内外进行交流,让他们看到自己在习作中的进步和不足,充分调动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其方法和内容如下:
个人日记 班内交流;
小组日记 每六人一组,每天一人,带回家写,周末交流;
班级优秀日记 全班轮流写,每天一人,一轮后评比交流;
班级小报 选登佳作,同轨班交流;
本班学生优秀作文选 录选佳作,全校传阅交流;
投稿 向儿童刊物投稿,对外交流;
通信 互通学习情况,进行习作经验交流。
多种形式的交流,能产生多种心理效应。如竞争心理,在交流中进行对照比较,由此产生一种紧迫感。接近心理,指的是区域范围接近及心理接近。一般地说,人们关心近处的事情,要胜过关心远处的事情。事情的内容与人们的心理越接近,吸引力就越大。如班级小报,登出来的都是本班同学的优秀习作,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见闻,无形之中增添了一层亲近感,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自我价值心理,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心理特点。学生的作品发表或获奖,和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有书信来往,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承认,自我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作文。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