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山东青岛 266033)
【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的7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采取个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252-02
血液透析是可以有效清除血液内的有害物质、代替机体部分的肾功能、维持酸碱平衡以及纠正体内电解质平衡的一种体外血液透析装置[1]。患者如未得到及时的护理,其生理及心理上会出现不适,部分患者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而中断治疗。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的78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30~78岁,平均(45.72±6.43)岁;血液透析时间:>5年者7例,1~5 年者21例,<1年者11例;致病原因:糖尿病肾病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高血压肾损伤8例,多囊肾7例,梗阻性肾病5例。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1~77岁,平均(46.32±5.78)岁;血液透析时间:>5年者8例,1~5 年者22例,<1年者9例;致病原因:糖尿病肾病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高血压肾损伤8例,多囊肾6例,梗阻性肾病6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护理,与专科护士、患者的主治大夫、患者的家属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案;对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力度适中地对针眼进行按压,以防止由于按压力度过大而导致血流阻断,力度过小而引发出血;应使透析室保持明亮、宽敞、整洁,透析室的湿度及温度应调节适宜,配备电视机、冷热空调和CD机等设备,为患者创造舒适的透析治疗环境;认真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愿望、经济条件和家庭情况等情况,耐心进行心理疏导;通过采用画册、宣传手册及讲座等手段,向患者讲述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发展过程;若患者发生血压降低、心慌、心律加快和眼花,应及时通知医生,尽快进行急救;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腰酸背痛、打哈欠、流眼泪等症状,表明患者发生了低血压,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告知患者控制饮水量,水摄入过多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和肺水肿,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透析后,认真接待每位患者的随诊,主要通过电话随访和患者的微信等,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指导患者进行规范的血液透析治疗,帮助患者制定饮食谱,调整患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心理状态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评判标准:①显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缓解,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②有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部分缓解,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较高;③无效:经过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焦虑和抑郁程度无任何缓解,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较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护理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血液透析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已获得了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治疗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时间长、安全性高以及操作方便等优点。血液透析患者因为长时间受到病痛的折磨以及困扰,精神方面及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加上动静脉内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内瘘闭塞和狭窄,造成透析不够充分,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极易对未来的生活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2-4]。近年来,个性化护理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以及创造性的护理干预方法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个性化从患者的心理上、生理上、家庭、精神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实施护理干预,因此,该护理方法与现代化的医疗控制模式(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相符合,可以尽量满足患者作为主体所需要的受重视感以及尊重感[5-7]。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采取个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萍,熊迎春,徐李鹏.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 22(1):6-8.
[2]雷延兰,罗玲,陈莉,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透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 2016,15(1):58-62.
[3]赵海丹,高冬梅,李明旭.血液透析时血压变异性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5, 31(21):3524-3526.
[4]付春艳,王沂芹,王代红,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性因子及钙磷代谢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56-58.
[5]蓝艳,刘文伟,翟婉春,等.个性化护理对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的效果评价[J].广西医学, 2017,39(3):415-417.
[6]张雅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评价[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5,32(5):71-73.
[7]赵婷.个性化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3):170-171.
论文作者:陈婧,李淑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患者论文; 血液论文; 动静脉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程度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