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衡阳 421600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将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5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将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肝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较对照组(77.1%)更高,ALT、AST较对照组更低,ALB较对照组更高,两组比较P<0.05。结论: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治疗;益气舒肝方;临床疗效;肝功能
腹水属肝硬化的晚期症状,相关资料显示约有76%的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腹水症状,其危险性极高,可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需尽早进行治疗[1]。单纯的西医治疗往往疗效不佳,易延误患者病情,本次实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就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作如下具体总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本次实验,所有病例均选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0—77岁,平均(55.2±7.1)岁;腹水次数1—5次,平均(2.5±0.9)次;病程1—13年,平均(5.1±1.3)年;酒精性肝硬化9例,乙肝肝硬化16例,丙肝肝硬化10例;腹围(99.2±23.4)cm。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2—79岁,平均(55.6±7.0)岁;腹水次数1—6次,平均(2.5±1.0)次;病程1—11年,平均(5.0±1.2)年;酒精性肝硬化8例,乙肝肝硬化18例,丙肝肝硬化9例;腹围(98.7±23.6)cm。采取SPSS19.0软件分析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以上基线资料的差异,得出P>0.05,本次实验可行。所有患者经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排除合并肝癌、上消化道出血、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均表示会积极配合治疗,且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本次实验符合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要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1次/d,50mg/次)+螺内酯(1次/d,40mg/次),可根据其病情适度调整用药剂量,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并给予保肝、降酶、限水限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益气舒肝方治疗,组方如下:丹参30克、鳖甲30克、泽泻25克、益母草20克、五味子20克、大腹皮15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黄芪15克、柴胡10克、茵陈9克,血瘀者加用当归和红花,肝肾阴虚者加用枸杞,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月。
1.3评价标准
1.3.1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在治疗后水肿和腹水消退,主要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在治疗后水肿和腹水明显减退,主要症状和肝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在治疗后水肿和腹水未见消退甚至加重,主要症状和肝功能未见改善,甚至病情加重[2]。将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得出治疗总有效率。
1.3.2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肝功能。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LB、TBIL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等实验资料以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分别采取标准差(x±s)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值和X2检验,如P<0.05则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相比于对照组的77.1%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组患者ALT、AS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TBIL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x±s)
3,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肝脏疾病慢性进行性损害的后果,其主要症状为行走困难、憋气、腹胀、食欲不振、乏力、黄疸等,其危害极大,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威胁其生命安全,在确诊后需尽早治疗[3]。保肝、降酶、限水限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常规西药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疗效有限[4]。中医将肝硬化腹水归入“鼓胀”的范畴,是因肝、脾、肾病变引起腹内气血淤积而致病[5]。中医多采取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次实验所用中药方剂为益气舒肝方,方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益母草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丹参具有强心苷的作用,茯苓有利尿之效,茵陈能护肝、解热、消炎,五味子能敛肺、润肾,大腹皮能治疗水肿胀满,泽泻和猪苓均能利水、渗湿、泻热,鳖甲能软坚散结、滋肾潜阳,柴胡能抗病毒、抗肝损伤[6]。将常规西药疗法与益气舒肝方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升临床疗效。本次实验表明,对肝硬化腹水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较好的疗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4.3%,且能有效改善肝功能,以上指标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组间比较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唐友琴[7]的实验结果。
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具有显著疗效,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成海,邢枫.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53-256.
[2]钟军华,袁勇,林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8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8):275-277.
[3]薛兴存,屈世宏.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1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4):554-555.
[4]王永娟.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17-217.
[5]史井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3):32-33.
[6]贾玉涛.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J].内蒙古中医药,2012,33(19):44-44.
[7]唐友琴.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1):57-58.
论文作者:王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腹水论文; 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肝功能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