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 737200
数学,也不仅仅是严谨的概念和公式;数学,更是一种文化。美国数学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我国目前的课程标准也在其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无不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数学文化的渗透方式更应强调浸润和熏染,要将文化的内容溶透至数学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深处。
一、聚焦学生时需要数学文化的介入
实践多次证明,单向灌注和机械传输只能令孩子们昏昏欲睡,只有创设浓浓的情境氛围,打造以“情境、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智慧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就像泰戈尔所说的:“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小学数学教学亦然。适当地引入数学趣闻,让课堂和教学多一些文化因子,或能打造“载歌载舞”的数学课堂。
二、质疑问难时需要数学文化的介入
都说,“问题是数学的灵魂”。直接抛给学生某个问题,其实在“悄悄地”剥夺了学生的诸多权利:记忆被激活的权利、经验被印证的权利、自主设计问题的权利……与其这样,不如结合某个趣味性典故或恰如其分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元素,以此打开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打得越开,教师的教也就有更多的契机和切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这样介入数学文化:
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我们一起观察大屏幕的图片: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时,便产生了分数。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传》中,规定了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过周文王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过九分之一。秦始皇时代的历法规定:一年的天数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说明:分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非负整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这样的数学文化介入,无疑促使孩子们的兴趣之火劈里啪啦地燃烧,特别是情境“2”更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确,好的教学就是要打破那种平淡无奇的局面,打破那种“白开水”一般的温吞吞的局面。而且,这样的设计不是从纯粹的理论中来,不是从冰冷的数字中来,而是从饶有趣味的数学文化中来。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化,随着学习空间的不断敞开,“分数”所具有的文化版图和数学原野的边界在不断扩展,学生探究的触角伸得更远。这样的质疑问难洞开了学生的多重视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师生何乐而不为呢?
三、探究延伸时需要数学文化的介入
“我们实施教学时,不能止于文本,否则学生的生成空间不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的确,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空间”,小学数学亦然,而且恰恰是这样的“生成空间”,引领着学生跳脱出来,在一个更为活泛的领域内与数学文化对话,与现实文化对话,与数学的本质思想对话,而这不正是教师渗透数学文化的真实体现吗?关键就在于孩子们的思维是否在数学文化的介入、渗透和应用中得到了真正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因子的渗透是仅仅运用在本课的学习当中,还是已经在更高的层面上有了新的结构性把握与跨越性提升?
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做一些“本行之外下功夫”的事情:为什么每四年就有一个二月份是29天呢?教师补充小知识: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叫作一年,这段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作平年。这样,每4年就少算了23时15分4秒,即将近一天。人们就把这1天加在二月里,以补上少算的时间,这样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板书:平年、闰年。)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算了44分56秒,看来误差很小,但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要多算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也就是说: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从“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数学的影子,并且引领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久远的时间的深处,让那些“视数学为猛虎”的孩子们多了一份亲近之感,平添了几多惊喜。诸如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数学传统、理想精神等更像“看不见的手”,左右着课堂教学的层次和学习的境界。
是呀,精彩源于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有效介入。想想,数学问题不仅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给人以文化上的浸润,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击,还能解决战场问题、物理问题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境界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数学老师应该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境界中,并且渐行渐深,收获到沉甸甸的数学的芬芳和果实。
参考文献
[1]王荣 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2]林茶居 文晖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20。
论文作者:李永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9
标签:数学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分数论文; 闰年论文; 四年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