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年来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频发生,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则在工作场所遭受的暴力更为突出,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与医疗行业的就业问题。本文就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对策
近年来,关于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报道以及视频层出不穷,使得护患关系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变成了亟待解决的全球问题[1]。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频繁发生,不仅会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带来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调查研究显示[2],精神科是医院遭受暴力的多发场所,相对于其他科室,该科室的护士所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更高。本文将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形式出发,对暴力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形式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划分,精神科护士所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其主要形式可分为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两大类[3]。其中,身体暴力主要是指患者对护士打、抓、踢、掐、咬、推以及砍或扯头发等身体攻击的暴力行为;更严重的还会对护士进行躯体性骚扰或是强奸(包括强奸未遂)等。而心理暴力则主要表现为对护士进行言语上的辱骂、威胁和言语上的性骚扰等,甚至通过毁物、挡道和跟踪等威胁性行为以对护士进行威胁。从目前精神科暴力发生情况来看,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的形式主要为言语辱骂与身体攻击较多,而性暴力相对较少。
2.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
2.1护士自身因素
有学者通过对26家医疗机构一共136个精神科进行调查后发现,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环境暴力与护士自身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4],通常在幼年时期或是成年后具有被虐待经历的护士,其遭受暴力的几率更高。同时,病区护士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调融洽的工作氛围也是影响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团队精神能够降低暴力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护士配比水平与床护比也是影响暴力发生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护士的短缺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会提升患者暴力的发生率。
2.2施暴者因素
对精神科护士实施暴力的人群可以是患者、患者家属亦或是探视者,但通常是以患者为主要的施暴者,而相关研究对于患者的报道也相对较多。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分析,使其对护士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年轻、男性患者、非自愿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婚以及具有多次入院史、暴力史和自杀史、物质滥用史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具有物质滥用史于暴力史的患者其出现暴力行为的概率比男性患者的概率更高;同时患者精神疾病评分持续处于高分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将言语上的暴力攻击转变为对护士躯体的攻击。
2.3医院管理因素
大部分医疗机构精神科的管理上都是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同时还会实施保护约束与隔离等措施,而医院的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激发患者的暴力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5],精神科护士在执行医院对患者的隔离措施和保护性约束时,并不会避免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甚至会提高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但相反的,医院如减少限制措施的使用,反而会降低患者暴力行为的出现。由此可以证明,医院建立合理、科学的精神科管理模式,是降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3.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对策
3.1增强护士自身防范意识与能力
精神科护士需要拥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识别、预防以及控制工作场所暴力。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需要摒弃传统“工作场所暴力是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必经之路”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工作能力[6]。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好病情观察,精神科护士可以通过对患者存在的暴力风险进行评估,(尽早识别攻击行为的征兆: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呼吸增快、下颚或面部肌肉紧张等;言语方面表现为:大声喧哗、强迫他人注意、威胁性言语等;)并对风险的高低进行排序,在工作时时刻对高危患者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增强护士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值班的过程中,尤其是值夜班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独处,(男病区配男护工与护士一起进行晚夜班巡视查房)。除此之外,精神科护士还需要不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因为良好的护患沟通不仅是精神科护理的工作核心之一,同时也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关键。因此精神科护士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重视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在与存在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关系妄想的患者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与患者保持治疗性的人际关系,注意与患者交谈距离,对患者过激言行采取不争辩,但不轻易迁就的方式,)要善于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在平常工作中做到一视同仁,通过提高护理能力与服务质量,以建立或改善与患者的关系。
3.2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
由于施暴者自身因素是一种不可控和难以改变的因素,因此精神科护士要想避免和减少工作场所遭受到的暴力,就需要对精神科护士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早在1993年美国相关机构就发布了关于卫生保健与社区服务工作者的安全指南,并将教育培训作为防范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地年资护士的培训力度,通过专题讲座、视频观看、不良事件实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教学方式,让护理人员掌握患者暴力防范技巧,同时加强对住院精神患者的分级管理。)通常在接受教育培训后的精神科护士,其在工作场所暴力的预防与管理上更为积极;而相关研究也显示[7],通过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发现暴力与暴力应对”的教育培训能够有效提升精神科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能力。虽然不同的医疗机构在制定与实施“工作场所暴力”相关教育培训的课程时各有差异,但从总体上来看,培训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对暴力风险的评估、在暴力发生时应该如何应对、精神科护士情绪管理、精神科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等”。
3.3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精神科护士避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措施在于提升医院在精神科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医院首先要重视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相关的防暴管理指南与应急程序,建立精神科医护人员保护政策,以确保受害人权益。而在环境管理上,尽量建立安全、开放、宽松和有序的病区环境,并在病区中安装监控系统与报警系统,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暴力事件。针对精神科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医院要及时地进行事后干预,通过动员同事、受害者家属、朋友或是专业的人员对受害护士进行鼓励、安慰等情感支持,从而减少暴力事件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主动对暴力事件进行报告(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以后类式事件发生,)对事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院可以建立便捷的暴力事件报告程序以此鼓励受害护士及时进行报告,从而方便医院及时进行干预与处理。
4.小结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应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通过不断提升精神科护士的防范意识、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以及提高对精神科的管理水平。(做到事前防范,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管理,预防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才能降低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昂,潘习龙,能伟刚,等. 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进展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9):76-79.
[2]郑慧芳,曹新妹,姜海涛,等.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03):183-185.
[3]陈凤姣,李继平.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138-1141.
[4]高静,许冬梅,邵静,等.精神科护士面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心境分析及心理调适[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3):301-306.
[5]胡传芬,许翠萍,张慧.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相关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1):52-53.
[6]晁茜,牛存梅.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侵害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03):38-39.
[7]王强.对精神科医务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侵害情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3-5.
论文作者:伍群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护士论文; 暴力论文; 精神科论文; 工作论文; 场所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