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采用鼓室注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诗华

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200

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室注药(即药物经过咽鼓管鼓室进行药物注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中有71耳需要进行鼓室注药治疗需要进行治疗的患者在鼻咽镜下采用直径为1mm的塑料导管从患者的咽口导入,作为咽鼓管的扩张,通过导管像鼓室进行药物注射,药物成分为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每周进行药物注射两次,一个半月为一个治疗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对患者的鼻窦和鼻咽炎症病变做相应的治疗处理。有粘连性中耳炎的患者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听力测试,发现患者的听力提高10-19dB的有28耳,有16耳听力提高20-29dB,有12耳听力提高30dB及以上,听力无明显改善的有15耳,有效率为78.87%,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鼓室注药治疗粘连性中耳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且此种治疗方法创伤小,经济适用,适合广大患者。

关键词:粘连性中耳炎;鼓室注药;临床观察

粘连性中耳炎因许多原因导致患者的鼓膜和鼓室黏膜粘连的一种疾病疾病,因纤维结缔组织的粘连而导致患者的中耳结构的正常活动出现异常、或出现中耳通气、引流发生障碍等其他并发症,像听骨链的固定或中断,胆脂瘤的形成等最后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或出现耳闷或耳鸣等临床症状,粘连性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发展的晚期表现[1],目前在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儿科中比较难治的疾病之一,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室注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粘连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选取的50例患者符合如下入排标准:患者没有患有急性或慢性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没有患有鼻息肉和慢性鼻炎疾病;患者为非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患者的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没有严重的疾病;患者没有代谢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在参加研究前均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自愿参加本研究,均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本次选取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在20岁-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3.1)岁。50例患者出现粘连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史为: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分泌性中耳炎病史和其他病史导致,具体比例见表1。

1.2 方法

使用药物1%的地卡因在患者的鼻咽部黏膜表面进行麻醉处理,采用1%麻黄素和1%地卡因在患者患侧的鼻腔黏膜进行收缩和麻醉处理,借助鼻内镜对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和其周围情况进行观察,把患者的咽鼓管咽口冲洗干净后,采用直径为1mm的软塑料管从咽鼓管咽口向后、外、上方进行插入,其深度不能超过20mm,并听过塑料软管注入少量的气体,目的是为了进行咽鼓管的吹张,通过负压抽吸鼓室内的积液,立即进行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药物的注入,患者经治疗后拔出塑料导管,每周进行药物注射两次,一个半月为一个治疗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对患者的鼻窦和鼻咽炎症病变做相应的治疗处理。治疗期间连续l周患者还需要服用诺氟沙星,剂量为2.0g每天。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对患者的听力进行测试,观察患者听力的提高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对会进行听力测试分析,发现患者的听力提高10-19dB的有28耳,有16耳听力提高20-29dB,有12耳听力提高30dB及以上,听力无明显改善的有15耳,有效率为78.87%,具体数据见表2。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粘连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在临床上多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鼓膜菲薄,内陷,混浊或粘连,出现光锥消失,短突突出或槌骨柄移位,对患者进行Siegle耳镜检查患者的鼓膜可发现患者的鼓膜有部分或全部都不活动[2]。出现鼓膜内陷的患者是由患者的鼓膜后部和两窗周围表现出假性穿孔,出现这种内陷袋的原因是与患者的鼓室非通气部分有相关性,因患者的鼓膜没有弹性,被吸入鼓室或鼓窦中,形成胆脂瘤[3]。也有部分患者的鼓膜表现出弥漫性增厚或者僵硬或不活动,并常同鼓岬和砧骨长突粘连。患者有听力下降的表现为典型的传导性聋,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内耳的退形性病变导致患者出现感音性聋。对患者进行声导抗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结果一般为可通畅、狭窄或者不通,进行鼓室探查术可以明显看到患者的鼓室内存在部分粘稠的粘液,临床上称为胶耳[4],鼓室内的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粘连,鼓室腔变小甚至消失,气腔往往只存在于咽鼓管鼓口周围,发生鼓室膨胀不全或鼓室纤维化或纤维性鼓室,没有发生粘连的区域粘膜肿胀增厚,通过X线摄片可明显看到乳突密度增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房内粘膜增厚、渗出物存留以及局限性骨变化。粘连性中耳炎是一种因中耳传音结构与鼓室壁之间粘连的原因而导致中耳传音功能发生异常的疾病。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一般是抗菌、排脓和消肿等,但是这种疾病单纯通过药物治疗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利用中耳和外界相通的咽鼓管生理管道,进行可行性咽鼓管扩张,同时把药物地塞米松及a-糜蛋白酶注人中耳鼓室腔和咽鼓管,使其渗人各个腔隙,作为液体性的支撑,同时药物a-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有分解肽链的药理作用,对于部分纤维组织和粘稠的胶状分泌物都有一定的分解作用,药物地塞米松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粘膜水肿和局部变态反应。本次研究通过向鼓室内注射药物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共同治疗粘连性中耳炎。综上所述:对于粘连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室注射药物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为78.87%,且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此种治疗方法创伤小,经济适用,适合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易虹.粘连性中耳炎应用耳屏软骨鼓室成形术治疗的疗效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10):1373-1374.

[2]付鸿鹰.自体耳屏软骨-软骨膜鼓室成形术治疗老年粘连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7):1339-1341.

[3]刘胜刚.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与乳突根治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5):748-750.

[4]杨琪.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1):106.

论文作者:胡诗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粘连性中耳炎采用鼓室注药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胡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