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广泛建设,“山水林田湖 ”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矿山聚落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复杂生境的改良探索,探讨“山水林田湖 ”内生机制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关键词:矿山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工程;理论实践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这一原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以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为主,资产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者职责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施的是分割式管理,在横向上是按资源类型分别由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管理自然资源,人为地割断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重单种资源开发,轻多种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重局部修复治理,轻整体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同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在纵向上是将管理权按行政单元分级行使又层层下移,许多资源由基层政府直接配置,各种权利主体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不到位,往往导致各自为战、开发过度、保护不足,缺少整体统筹和规划,难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全区域的利益。为了改变传统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就是要整合分散在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原林业局、原海洋局以及水利部等部门的自然资源管理职责,负责管理由中央直接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资产,实现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统一,单种资源管理与整体资源管理的统一,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统一。具体地讲,就是负责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原、荒地、海域、湿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统一调查统计,统一确权登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市场和交易规则,实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评估制度,依法征收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推进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2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经济发展任务还很重,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生态环境基础作保障。必须建立科学的严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自然基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和耕地、林地、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开发和保护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资源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要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健全基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政策,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推进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流域与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功能重要的江河湖泊水体休养生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推进生态系统的系统修复。生态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人工修复应更多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有系统性、整体性方案。长期以来,我国高强度的国土资源开发导致许多生态系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退化。针对这些生态退化,国家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提高了林 植被、森林覆盖率,但由于工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存在着各自为战、要素分割的现象,局部效果较好但整体效果差。对山水林田湖 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要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区域。要抓紧修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居民生活区废弃矿山、交通沿线敏感矿山山体,推进土地污染修复和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加快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区域的修复。推进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生态系统,就是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的要求,综合运用教育、技术、经济、行政、法律和公众参与等方法治理山水林田湖 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自然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对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往往是连在一起同时运用,并且是分不开的。比如,在生态系统类型比较丰富的地区,将湿地、场、林地等统筹纳入重大治理工程,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修复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河湖水系连通、岸线环境整治、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4强化领导干部统筹山水林田湖 系统治理责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有的是发生在一个行政管理单元内,有的是发生在跨行政区域。必须坚持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山水林田湖 系统治理责任,加强生态系统所在自然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全面管理,既要按行政区域又要按自然区域管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求责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对资源环境保护要负总责、负全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要覆盖行政区的全部生态系统,并考虑到与其他区域的关系,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均衡性和系统性。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湖长,作为河湖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河湖治理主体和职责,同时严格考核问责,实行水安全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河长制、湖长制是流域生态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这项制度表明,河长、湖长不仅对河流、湖泊中的水体健康负责,也对河湖空间及其水域岸线健康负责。各级党政负责同志必须扛起保护流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任,通过水陆共治、综合整治、系统修复,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结语
推进联防联控联治。处理好行政管理区域与自然区域的关系。山水林田湖 是生命共同体,加强生态合作具有自然合理性。跨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要打破行政界限,加强行政管理区域间的沟通合作,创新管理机制与方式,以全局观念、整体思维、系统方法,推进联防联控联治。
参考文献:
[1]高吉喜等.划定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N].中国环境报,2017-10-18.
[2]王丽霞等.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33(10):865-871.
论文作者:胡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自然资源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论文; 制度论文; 功能论文; 区域论文; 山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