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身建设论文,几点论文,新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自身建设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不仅确保了党组织的坚强有力,而且更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化建设。总结20多年来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经验,对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予以认定,对于指导下一步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对于确保党在新世纪历史使命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带有极强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首先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决定的。新时期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的。经济生活的变革必然会使政治上层建筑同样发生巨大的变革。党的建设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与整个政治上层建筑一起受到经济基础变革的强烈作用,其运作内容和方式也必然发生一些重大变更。
同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也是由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领导都是广义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统一体中,党的自身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党的领导。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详细阐述过的“党的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基本原理。党的领导的过程是制定和实施政治路线的过程。任何政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以其纲领路线的贯彻实施为目的的。这就导致了任何政党的自身建设(如果都有的话)都必须是而且只能是围绕其领导任务的实现来展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改革开放。这条政治路线的实现,必然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改革相适应,即使稍有滞后,也只能是相对滞后,而不可能是绝对的滞后。如果党的自身建设不去主动适应党的领导任务的变化,则党的自身建设就会出现重大偏差,从而造成党的领导的乏力。
第二,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具有现实紧迫性。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革却不仅是势在必行的,而且是十分紧迫的。这种现实紧迫性首先是由变化着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它带来的不仅有机遇,而且也有挑战。“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引自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以崭新的姿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使我们的国家经受住政治的、思想的、经济的、金融的、军事的、自然的种种风险,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对于党的自身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要回答好这个题目,党就必须革除旧的积习,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面目、全新的姿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勇敢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如果党的自身建设不能与纷繁复杂的国际局面相适应,则党就难以有效地把握这个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机遇,跨世纪伟业亦难以高速优质地完成。
改革的现实紧迫性也是由剧烈变革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所决定的。新时期的改革,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有制关系由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资源配置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利益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必然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变化。国家治理逐步走上法治道路,社会事务管理中民主成份日益增多,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已经健康起步。这些都是党的自身建设发生变化的客观依据。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根本触动,一些改革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我们还缺乏处理经验,一些为改革所必需的配套条件我们还不具备,而这些问题不认真解决,又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因而,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到了关键时期。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处于政治体制核心地位的党的建设,既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现阶段也仍然与新的经济政治生活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党如何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这些现实问题若不在短期内作出重大突破,恐怕会严重影响跨世纪目标的实现。
改革的现实紧迫性还是由党的自身建设的状况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自身建设在实施党的领导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改革开放提出的新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就全党队伍而言,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严重的腐败现象,不仅损害着党和群众的利益,而且也影响着党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党的领导目标的实现。改变这种状况,既依赖于党的常规性工作,更依赖于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走出一条不靠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党的新路子,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性任务。
第三,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具有政治敏感性。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党不仅充分认识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也清楚地认识到政治体制(含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必须谨慎行事。这首先是由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领导的相互关系以及党的领导的全局性地位决定的。由于党的自身建设与党的领导相辅相成,因此,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必然会使党的领导发生联带性震动。这种震动,不论是与历史发展同向,还是有所差别,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社会生活秩序。当这种改变有助于党的领导的时候,则会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反之,则影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党的自身建设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人们不会忘记1987年十三大前后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一些教训:进行党政分开,本来是想优化党的领导,然而,客观上党的领导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关系属地化,本意是精简机构,结果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却下降了;党的机构和政工队伍的精简,本意是提高工作效率,结果党的战斗力却被弱化了。这个历史教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数年徘徊的重要原因。因此,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即使再迫切,也必须谨慎行事,这是历史的启示。
改革具有政治敏感性也是由党的战斗力对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依赖性决定的。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目的之一是增强党的战斗力,而不是削弱这个战斗力,更不是自我毁灭。传统的党的自身建设模式,尽管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情况不十分吻合,但其在锻造一个团结统一的党的方面,在形成全党的战斗力方面,是有着独到的优势的。一旦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有意无意地削弱了这个优势,那就不只是一般的工作失误,而更是对人民事业的犯罪,是对党的事业的犯罪,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毁灭性的损失。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用“新思维”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在党内搞思想多元化、组织多元化,结果客观上使苏共彻底失去战斗力,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解散。
第四,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具有历史延续性。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是党的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扬弃,也就是批判的继承。首先,这种扬弃表现为突破中的继承。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是党的自身建设的自我完善,而不是自我否定。在长期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对这些经验的强化和频繁运用,就使它们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是在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改革,若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则改革就可能会变成消极的自我否定。而一旦党不加分析地进行自我否定,党的存在就会失去现实根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正是在对诸如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践宗旨、坚持党的组织原则、恢复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等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它不仅使党保持了自己应有的本色,而且更使党的传统富有生机和活力。
改革的扬弃也表现为果断的否定。党在实施领导和进行自身建设的漫长过程中,既取得过重大成绩,也曾发生过长期的、全局性的失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教条主义因素,民主集中制执行中的过分集权因素和无政府状态,党内斗争中的绝对化因素和自由主义因素,党管干部中的用人缺乏法制的偏差,这些无不是导致党的领导失误的重要原因。如果不经常清理党的自身建设中的这些负面的东西,甚至把这些负面的东西当作正面的东西加以强化,加以运用,则对党的事业贻害无穷。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突破,就是在积极继承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对这些不良因素给予全面否定之后实现的。
第五,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必须增强自觉性。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理论以后,一些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把许多经常性的工作都冠之以“改革”的字样,这是不准确的。必须明确,改革,无论是其字面的意义,还是其内在涵义,都有着十分确定的质的规定性。它应该且只能是指对传统体制制度及行为规范的变革,而不应把传统工作的延续,甚至把正常开展的各项工作,统统都称之为改革。为使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有个理性的、合逻辑的进程,我们应该对当前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和革除这些弊端的途径,以及革除弊端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增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理论指导、理性色彩,增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自觉性。
要增强对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理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特别是邓小平建党理论为指导来全面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始终是有着理论指导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预料我们今天进行的党的建设的特殊问题。邓小平同志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在他的理论体系当中,有着比较完备的党的建设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最直接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无疑应该成为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指针。要增强对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理论探讨,就是要把党的自身建设改革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民主的精神,鼓励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畅所欲言,通过争论、争辩、争鸣,使正确主张得以传播,得以公认,使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形成完备的理论模型。
要确立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目标模式。从20多年全面改革的经验可知,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比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那么,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究竟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我们认为,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就是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总目标。但是,只有这样一个总的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以这个总目标为基准,全面探讨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应该逐步实现的具体目标。应该承认,时至今日,党内对自身建设改革的具体目标还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探讨,还没有形成一个应有的大致轮廓。这就必然导致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出现随机性取代程序性、盲目性取代自觉性的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重要的在于确定党的自身建设效果的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评价经济工作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而且也是评价所有各项工作的基本标准。依照这些标准(实际都是一个标准:实践标准),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具体目标,就应该改革那些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存在冲突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理论模型、旧的组织管理模式、旧的制约机制,等等。当然,理论界的任务,是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探讨,认准其中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必须改革的,哪些是应该完善的。没有这一步工作,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仍然只能是自发的,而不是主动的;是盲目的,而不是自觉的。
党的自身建设改革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由于党的自身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它也会有联带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按照系统的思想进行全面考虑,并且做到全面推进。所谓全面推进,就是对党的自身建设中需要改革的主要问题有一个统筹,进行兼顾式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以期起到牵动作用,改变党的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局面。当前,应当重点突破的方面主要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观念及相关理论;影响党内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有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党的自身建设的改革应该以这些方面为突破点,按照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