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研究_bbs论文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BB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也被称作网络论坛。最早的BBS系统出现在1978年,随着科技的发展,BBS的功能不断更新,用户也不断扩张,拥有了庞大的用户规模[1]。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校园BBS出现在大学校园,孟新曾对东南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BBS使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取的120个大学生中,每天都上BBS的学生比例高达98%,其中每天少于1小时的占34%,1小时左右的占27%,2小时左右的占27%,2个小时以上的占12%[2]。BBS作为一种拥有广大忠实用户的网络服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平台,而更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心理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上BBS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BS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信息、宣泄情感的平台,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经由BBS形成的网络社会群体也不仅仅是网上人群的简单集合,而是因共同的文化和心理需求而结成的群体。影响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值得引起关注和探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M.Fishbein与I.Ajzen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这一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人们的行为是有理性的,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合理的思考,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了人们实施行为的动机[3]。应用合理行为理论可以对在人们意志控制下的实际行为进行预测,但当一些行为不完全在意志的控制下时,此模型的解释力就显得有些不足。因此,Ajzen在原模型中引入了行为控制变量,发展为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计划行为理论将控制力作为一个变量,可以增加模型对习惯性行为或自动性行为的解释力,感知到的控制力与行为态度、主体规范等因素共同决定了行为意向,同时,感知的控制力可以直接作用于行为。后来,Ajzen又扩展了计划行为理论,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纳入到他的模型中,作为感知的控制力的变量之一[4]。

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某些个体可能缺乏能力去完成但却充满兴趣的行为,此理论已经被一些研究者用来研究个体使用电子购物、电子付税等网络服务的行为[5-8]。我们认为,应用此理论来解释个体使用BBS的行为也是非常合适的,一方面,BBS对很多网络用户充满着吸引力,另一方面,使用BBS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应用计划行为扩展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及行为,发现其中各变量的关系。

根据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针对本研究提出了研究模型,如图一。

2 方法与过程

2.1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自编量表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基本信息调查,其中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每周上网时间,使用BBS的行为和行为意向等。第二部分旨在测量被试在使用BBS过程中体会到的实用性、危害性、积极感受、控制感以及其对使用BBS的态度和社会影响。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和BBS使用自我效能感。

第一部分将被试使用BBS行为与行为意向从“从来不上”到“几乎每天都泡在BBS上”划分为8个等级,请被试做出选择。

为编制量表的第二部分,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BBS师苑闲亭的几个版块上发贴进行开放式调查,在网络调查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完成了问卷初稿。之后,我们将问卷初稿发放给六个经常使用BBS的大学生,并向他们详细讲解了问卷的结构和编制目的,询问其中的描述是否有与实际不符合或难以理解之处。在所提出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第二稿。最后,我们将问卷发放给七个一直从事互联网心理学研究的研究人员,进行小组讨论,请研究人员对问卷的各道题目进行逐一推敲,形成了最终问卷。

图1 研究模型

该部分问卷共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5道测量被试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实用性,如“上BBS可以帮助我获得很多信息”;6道测量被试体验到的危害性,如“BBS浪费了我的时间”;5道测量积极感受,如“使用BBS的过程中我会觉得情绪饱满”;3道测量社会影响,如“我周围的人都觉得上BBS是个不错的选择”;2道测量被试对于使用BBS的态度,如“我觉得上BBS是有意义、值得去做的行为”;1道测量使用过程中的控制感,题目为“我觉得我可以控制自己什么时候使用BBS”。此部分采用LIKERT五点量表的评分方法,请被试根据每道题目的描述与自身情况或感受吻合的程度在1到5之间作出选择,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第三部分主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量表编制[9-12],本量表假设互联网自我效能是一个单维结构,针对国内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和实际情况,在Joo et al编制的由13个项目构成的ISE量表[13]基础上删减部分题目,又增加了部分题目,形成了由17道题目构成的ISE量表。此量表同样在六位BBS用户和七位网络心理学研究人员的建议下进行了改动。第三部分的测试项目都是关于上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任务的描述,如“安装一些上网过程中需要的软件”、“向某个网站或FTP上传音乐、图片、文档等文件”,此部分同样使用5点评分,请被试对自己顺利完成这些任务的自信心程度进行评估,1表示一点信心也没有,5表示非常有信心。关于此ISE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将会在下一部分进行报告。

问卷的第四部分列举了在使用BBS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的一些情况,如“在BBS上为自己的ID设置头像和签名”、“在自己所发的帖子中附加音乐文件”等。在编写此部分前,我们对几位BBS用户进行了个别访谈,并根据自己使用BBS的体验形成初稿,初稿由17道题目构成。同样经过上述两轮推敲和修改,最终形成了由15道题目构成的问卷。此部分的计分方法与第三部分相同。

2.2 问卷施测

对159名有使用BBS经历的被试分别进行了问卷测试,时间约为10分钟。最后获得13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7名,女生70名;文科学生48名,理科学生59名,工科学生30名。

2.3 统计处理

搜集到的数据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互联网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由于我们假设互联网自我效能感是单维结构,因此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抽取出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解释了方差总变异的48.72%,第二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1.05%,第三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8.19%。各项目在三个因素上的因素负荷如表1所示。

通过SPSS做每个项目的得分与总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项目得分与总得分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只有第16个项目相关系数略低(0.343)。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除第16个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得分在第一个因素上的负荷都比较高,且第一个因素可以解释48.72%的变异。这些数据支持了我们所假设的ISE的单维结构。删除了在主因素上负荷较低的第16题,重新进行信效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6道题目构成的ISE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289,说明修正过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

对16道题目的数据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因素分析,同样可以抽取出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解释了方差总变异的51.50%,第二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0.412%,第三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7.633%。与上次因素分析的数据相比,主因素解释了更多的方差变异,同时,各个项目在主因素上的负荷也有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修订后量表的数据更好地吻合了ISE单维结构的假设,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2 BBS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15道题目构成的BBS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291,说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指标。

我们认为BBS自我效能感也是单维结构,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可以抽取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的51.746%,第二个因素可以解释总变异的15.276。每个项目在两个因素上的负荷如表2所示。

观察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所有项目在第一个因素上都有着很高的负荷,因此我们认为该结果支持互联网自我效能感量表单维结构的假设,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3 研究模型中各变量的路径分析

使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模型中所有变量做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积极感受、使用性、互联网自我效能感以及人际影响四个变量到使用态度的通径系数均不具有显著意义,但从此步回归的F值检验来看,整体检验是具有显著性的(F=4.034,P=0.002)。可见,这里存在着多重共线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四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考虑到各自变量的实际意义,我们将实用性和积极感受各并为一个因素“正面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调试后的研究模型

注:*p<0.5,**p<0.1,***p<0.01。

从图中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使用BBS的行为意向对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极其显著。H1成立。

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意向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H2成立;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控制感对于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不显著,H3、H4、H5被拒绝。

人际影响对于个体使用BBS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均无显著影响,H6、H11被拒绝。

使用BBS的态度对于行为意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H7成立。

对使用BBS的正面评价对于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8、H10成立。

个体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对态度有负向影响,H9成立。

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于使用BBS的态度无显著影响,H11被拒绝。

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H12成立。

4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于使用BBS这一行为的态度、及其使用意向与最终使用行为的因素,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我们特别考察了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4.1 影响态度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中所提到影响态度形成的五个因素中,只有三个因素对于态度具有预测作用,这三个因素分别为BB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实用性与积极感受。

体验到的危害性对使用BBS的态度有着负向的影响,个体所体验到的实用性与积极感受都会对态度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这个结果与我们的假设相吻合。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主体规范中所包括的人际影响这一变量会对态度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按照我们的设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周围的同学都经常上BBS,而且对BBS有着正面的评价,而他仍然很少上BBS,或是不认同上BBS的行为,那他在自己的交往群体中很可能就变成为了一个异类,是一个落后于潮流的人,这样的社会压力会促使他改变对BBS的态度,进而改变行为。然而,从本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路径分析的作用分解表明,人际影响对态度的形成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由人际影响所带来的团体压力并没有我们所预期的那样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推测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在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人有充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而来自于周围交往团体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弱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我们选择的休闲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等越来越多,不同的个体在作出选择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判断。在使用BBS这一现象上,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对BBS的好奇和探究欲望,进行一些尝试性的使用,但最终影响个体态度和行为的还是个体自身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4.2 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及BBS使用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在本研究模型中,自我效能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也是我们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一种尝试。

研究数据表明,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使用BBS的行为意向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我们的预期是相吻合的,这与班杜拉所提出的社会行为理论也是吻合的。

研究数据还表明,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于使用BBS的行为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个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并不吻合,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于从事某种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此项行为上所付出的努力,本研究的结果虽不吻合预期,但也带给了我们一定的提示。BBS这项网络服务不仅仅有其实用性和工具性的意义,更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个体为了完成某个明确的任务从事某种行为时,这种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或所能带来的利益会构成行为的外在动机,而当个体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或享受从事某种行为时,驱使他的是内在的动机。一般而言,内在动机对行为会有着更强和更深层次的激发作用,这种激发作用可以让个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会轻易丧失继续尝试的动力。很多网络游戏或电脑游戏的新手在面对一项新的游戏时,往往也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但求胜的欲望和游戏所来的愉快享受会促使他不断的尝试,在使用BBS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创新之一就在于引入了互联网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量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地使用地确会产生一定的伤害,但如果可以合理地使用,则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将其引入对互联网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网络使用者在上网过程中的主动地位,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网络使用这个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如何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青少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趋利避害,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当然,本研究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希望本研究在此方面的讨论可以成为一种尝试,同时,本研究所编制的量表也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由于BBS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很多高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对大学生使用BBS的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时代,实现素质教育的提升,这也是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 结论

5.1 大学生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意向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

5.2 大学生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5.3 大学生的控制感对于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5.4 人际影响对于大学生使用BBS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均无显著影响。

5.5 大学生使用BBS的态度对于行为意向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

5.6 对使用BBS的正面评价对于大学生的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7 大学生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对态度有负向影响。

5.8 大学生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于使用BBS的态度无显著影响。

5.9 大学生的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

标签:;  ;  

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研究_bb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