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社会心理学发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社会心理学在本世纪初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虽然有过它的辉煌,但也遭遇过若干次挑战,严重的,甚至危及到它的生存。究其每次危机的根源,不外乎是因为有两种社会心理学同时并存于这门学科之内。因此,消除两种社会心理学的分裂和对立,建立一门统一的整合社会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共同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历史遗产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无独有偶,英国心理学家麦克道格尔(W.Mc Dougall)亦发表了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发展,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但是,当时谁也没有认识到这件事情对社会心理学的真正意义。因为它同时埋下了社会心理学日后分裂和对立的种子。
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学科起源,造成了两种泾渭分明的社会心理学的竞相发展。产生于社会学的,以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即Sociological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产生于心理学,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即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PSP。由于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仓库中提取出来的,所以美国许多大学和学院的社会学系和心理学系都向学生提供社会心理学课程。这种做法使SSP和PSP分别获得了合法性认同,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心理学的分裂和对立状态。
40年代在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成立了社会关系系;50年代,密西根大学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编序课程。这两件事代表着机构要把两种研究传统合而为一的最初努力。说明学者们已开始认识到两种社会心理学并存的严重后果。
首先揭露两种社会心理学的对立,并对其现状表示不满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纽科姆(T.M.Newcomb)。他于1950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个人的和社会的探讨》一文,的确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心理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使用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并且对这两种社会心理学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首先,他批评PSP从来不考虑有机体的环境,批判PSP社会心理学家对人类有机体生活的社会环境不进行系统的说明,他们最低化甚至完全忽视被试所处的社会结构的性质及其对被试的社会影响。在他们那里根本不存在人类和非人类环境的区别。结果是,作为人类的社会心理学里面却没有人,而只有动物。
他对SSP社会心理学家的批评是,他们从不考虑人类有机体选择参与其社会环境的生物和心理条件。他们天真地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等待文化简单注入的真空体。
但是,由于纽科姆的“愤世嫉俗”和两面出击,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两种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相反,却被双方认为是同样“固执”的。一些权威社会心理学家讳嫉忌医的态度把矛盾暂时掩盖了起来,但是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结果,它酿造了70年代更大的危机。
70年代末,两种社会心理学的论争在美国再度兴起。这次首先遭到攻击的对象是SSP,接着是PSP,最后是整个社会心理学。一时间,社会心理学的“消失论”甚嚣尘上。奋起应战的包括像卡特赖特(D.Cartwright)这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这场混战中,社会心理学虽然大难不死,但难免元气大伤。痛定思痛,不同研究传统的学者们终于认识到,互相攻击的后果所伤害的不仅是对方,而且是整个社会心理学界。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他们开始迈上了寻求SSP和PSP的整合之路。虽然这条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但是毕竟有了一个开始。在这方面,弗兰克林二世(C.W.Franklin Ⅱ)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所谓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实际上就是SSP和PSP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理论架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或尖锐斗争的表现和结果。如果说社会心理学存在过危机的话,那么这完全是由于两种社会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所引起的。因此,要从根本上铲除社会心理学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必须消SSP和PSP的分裂和对立,把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探讨整合起来,重建一门统一的整合社会心理学。
二、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现实基础
建立一门统一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无论是在这门学科内,还是在这门学科外,都存在着整合社会心理学建立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从学科外部看,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建立和发展的学科基础,这三门学科为考察自我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互动提供了概念工具和理论分析架构。
从社会心理学内部来看,在SSP和PSP之间,除了存在着一种传统的相互排斥的力量以外,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即社会学有心理学化和心理学有社会学化的趋势。社会心理学从这两门学科中同时产生出来,就是这种相互吸引和相互认同的证明。这种趋向对方的张力对于建立一门一体化的社会心理学是十分有利的。从实践上看,两种社会心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对于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已经造成了伤害性的后果。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做出种种尝试,力图把个人的和社会的探讨,SSP和PSP的传统和取向整合起来,在心理学家中有莱温(K.Lewin)、卡特赖特和纽科姆等人;在社会学家中可举出库利(H.Cooley)、帕森斯、韦帕(M.Weber)和滕尼斯(F.T
nnies)等人。莱温的场论和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就是从事整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的社会—个人关系论,和麦基文的社会—个人一体论为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麦基文在其名著《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中也指出:“社会关系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存在不是社会个人的个人,也不存在不是个人心理的社会心理。”因此,在他看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或者全部或者大部分是同一的”。这些理论观点,为整合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架构。
当代科学的大一统趋势,为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要求性的大环境。科学上的大一统趋势,既是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体现,又反映了新世纪对新型综合人才的强烈需求,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专才向通才的转移。
三、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整合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其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综合社会科学研究。从性质上来看,它是多学科的而不是学科之间的。这就是说,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社会科学。
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或三个主体单元:第一个层次为宏观层次,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又叫社会主体单元;第二个层次为中观层次,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和自我,又叫个人主体单元;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动主体单元,如图1所示。
从横向分析,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体、个人主体和行动主体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作用上。从纵向解剖,整合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行为的研究又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参照系统分析,即目的系统、工具系统和态度系统。目的系统包括社会—价值—地位—目标—目的五个层面的变项,是行为的导航或定向系统;工具系统包括文化—规范—角色—手段—工具五个层面的变项,是行为的管理或校正系统;态度系统包括人格—信仰—自我—意志—态度五个层面的变项,是行为的动机或动力系统。实际上在社会主体单元和个人主体单元之间与个人主体单元和行动主体单元之间,还存在着两个过渡性质的变项三角关系,它们是(图2):
作为行为的参照系统,它们在整合社会心理学的行为分析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在社会主体单元,其行为公式为B(S)=f(S.C.P),即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和人格的函数;在个人主体单元,其行为公式是B(I)=f(S.R.S),即个人行为是地位、角色和自我的函数;在行动主体单元,其行为公式是B(A)=f(O.M.A),即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目的、工具和态度的函数。而且在B(S)、B(I)和B(A)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统,而且每一个参照系统都包含五个层次变项的综合作用。
四、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如果我们在讨论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那么我们在考察它的研究领域时,则需要运用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即把个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表现出来。虽然SSP和PSP对社会和个人两个变项的重视程度不同(一般而言,SSP把社会当作自变项,把个人当作依变项,而PSP则相反),但是,在这两种社会心理学里,都包含着这两个共同的变项,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它们进行交互分类,结果就会得出:
这就是说,在PSP和SSP中,都包含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个人和社会与社会这四个领域的互动关系。它们是整合社会心理学的当然遗产。整合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就包括在这四个领域里。
在个人与个人互动的领域里,整合社会心理学需要研究:(1)个人层面:自我概念、身份、自尊、社会认知和态度等;(2)人际关系层面:人际需要、助人行为、侵犯行为、人际吸引力等;(3)人际沟通层面:语言和沟通、自我表露、自我表现和印象管理。
在个人与社会互动领域,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关心从人到社会的过程,研究内容包括:(1)人的社会发展:社会化;(2)人的社会助长:他人存在的影响;(3)人的社会归属:加入和群体成员资格;(4)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态度改变、顺从和服从;(5)社会—文化影响:价值规范、目标手段的影响,社会影响的技术。
在社会与个人互动领域,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关心从社会到人的过程,研究内容包括:(1)人格的影响:人格社会、人格文化;(2)信仰的影响:信仰价值、信仰规范;(3)自我影响:自我地位、自我角色;(4)意志的影响:意志目标、意志手段;(5)态度的影响:态度目的、态度工具。
在社会与社会的互动领域,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与群体、制度与制度、民族与民族和文化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研究内容包括:(1)群际冲突:偏见与歧视;(2)制度整合:社会交换、需要相容;(3)民族关系:民族认同、文化融合;(4)大众文化:集体行为、社会运动、国民性格;(5)司法心理:被告—陪审团—法官三角互动关系;(6)环境卫生:环境与行为、心理与健康。
五、整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整合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解科学,又是一门实证科学。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来作为知识获得和理论发展的手段。同时亦运用像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之类的非实验方法。
观察法是一种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观察法有系统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两种。每一种方法均有其优劣之处,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之。
社会调查法是一种相关分析法,用来预测人类行为。相关分析并不是因果分析,因为它对人类行为发生的机率,只能作出大概的预测,而不能作出完全的解释。
内容分析法类似于文献综述方法。但是前者与后者是根本不同的。文献分析有普遍的广泛性特点,而内容分析则有强烈的针对性;文献综述是从事一项研究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而内容分析则是一种独立的专门研究方法,包括档案研究法和二次分析法等。
实验方法是一种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取得研究结果的方法,它是一种干预方法,它能对人类的行为作出精确的说明,所以又叫做因果分析方法,用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
但是实验法要能够获得精确的研究结果,就必须首先解决实验设计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信度是表示实验可靠性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测量对象和测量器具的前后一致性问题。只要测量是前后一致的,就能保证实验是可靠的。信度包括测量信度、个人内在信度、人际信度和复制信度四种类型。
效度是表示实验有效性的一个概念,它表明实验者正在测量他们打算要测量的东西,做的是有效劳动,而不是无效劳动。效度是比信度更难评价的一个概念。对一个度量来说,它可能是可信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因为正在接受一致性方法测量的变项不一定是实验者所要测量的变项。
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大类别。内在效度是表明实验内在质量的一个概念,它表明,研究者的发现是他们控制变项的唯一结果。实验者采用随机方法把人们分配到实验群体和控制群体,对自变项和依变项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不会有其他未被测量的或未被控制变项来混淆这一结果。
外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结果能够被推广到较大总体的程度。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实验室研究的结果往往不能被运用到实际生活领域之中,就是因为它缺乏外在效度,即实验缺乏“世俗现实主义”。因为外在效度和内在效度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内在效度愈高,即表明实验控制条件愈严格,其结果,愈不适用于自然环境,即愈缺乏外在效度。不过,研究者已发展出种种方法来增加实验的外在效度。
对实验法的另一个批评是说它缺乏“实验现实主义”,这是霍桑效应的一种反映。当被试知道自己正在被实验,并知道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他们就发射出实验者所期待的行为。这样不仅影响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而且影响了实验的内在效度。在这个意义上说,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又是统一的。研究者采用向被试甚至研究助理隐蔽真实假设的方法,来增加实验中的现实主义和内在效度。不过这又提出了一个伦理学问题,研究者可以欺骗自己的研究对象吗?为了做到对研究者的尊重,研究者已经发展出在研究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专业伦理准则,用以保护被试。例如,要取得研究对象的“同意书”,在不得已需要采用欺骗方法的时候,要经过专业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且在实验过后要向当事人进行“释疑面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