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李 燕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法学专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中应当积极利用科技的发展,把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民族地方法治特色,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手段培养更适合民族地方法治建设的法学人才。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民族地方法治特色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让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习得情趣、掌握学法的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措施。[1]对于教学手段的含义,学界虽有分歧,但也形成了以下共识:第一,教学手段是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第二,教学手段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运用目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训练学生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形式,包括各种教学工具(仪器、设备、材料、机器等)。
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珠江水运取得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达到了9880万吨,同比增长42.1%,创历史新高;2018年,截至10月14日,长洲船闸货物通过量首次突破亿吨,预计全年货物通过量将超过1.3亿吨。
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物质工具,如同劳动资料,是社会生产方式和教学方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教学手段经历了言语表达阶段、口头语言阶段、文字阶段、印刷书籍阶段、直观教具阶段以及高技术阶段。而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人类的教学水平也随之不断增强。近几年来,虚拟仿真作为一种高新技术被运用于教学手段中,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民族地方高校的法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
一、法学被列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计划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个虚拟的环境空间,然后通过头盔、触感装置、体感设备、立体声设备等,为用户提供虚拟空间视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通过人体行为动作,如转头、手势等,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通过计算机处理将响应反馈给用户,从而为用户营造出完全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的沉浸式真实体验。[2]
虚拟现实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虚拟现实技术热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芯片计算能力等技术因素的限制,第一次热潮很快消退,但虚拟现实技术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2015年,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对虚拟现实设备的研发引发了第二次虚拟现实技术热潮。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进行了实践。[3]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部分重点大学的带领下,我国展开了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在虚拟校园、虚拟实验室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果。
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我国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就是将虚拟实验技术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由学习者借助人机交互界面调节虚拟实验中的参数变量,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从而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4]
首先,根据有关的理论知识建立一个 “因果关系”的结构模型,绘制全模型的路径分析图 (The path diagram of full Model),找出模型中所有变量之间尽可能有的因果关系,然后用计算线性回归系数的方法求出路径系数[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方的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培养了大量的法学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当地的人大、行政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不仅充实了当地的立法、执法和司法队伍,而且对当地普通民众的法律素养的提升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要求,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研究,决定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建设将更好地弥补该地区高校优质法学教育人才缺失的不足,将更有力地促进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
2019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据此,法学被列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计划。
在逐步累积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在2014年2月发布了《关于批准北京大学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在2017年7月发布了《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提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经研究,决定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于2017—2020年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
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中的意义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基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实现民族地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幸福,民族地方高校的法律工作者除了需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外,更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高的公民素质给予支持,这就对民族地方高校培养法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社会生活中,法律已经渗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组成,民族地方亦不例外。但是在一些民族地方,由于民族习俗、历史、语言、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法律的普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要想提升民族地方人民的法律素养,民族地方的法律教育问题就是个关键的突破口。
2.3.4 多条肽链的形成 一个mRNA分子结合2个核糖体,是否可以同时合成2条肽链;每条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通过探究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图3)。将观察的内容转化成操作的内容,使静态信息呈现动态化,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乐趣。
但是,民族地方的法学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这种落后既表现在“软件”方面,也体现在“硬件”方面。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会极大地提升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一)打破校校、校社壁垒,促进资源共享
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落后有“软件”方面的原因。由于民族地方的经济欠佳,很多优秀的高校法学教育人才不太愿意在民族地方高校进行法学教育工作,导致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但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会减弱“软件”原因对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民族地方高校法学院通过学习发达地区高校法学院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对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项目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把发达地区高校的优秀法学教育人才“请进”了民族地方高校。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网络实验平台教学,主要适用于法学虚拟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直接通过LETS平台仿真模拟进行法学实验。该中心有165个实验项目,不仅涵盖了法学专业的各个方向,而且包括了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事务。
此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校外优质教学资源进入校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传统法学教育中,校外优质教学资源进入校园主要是通过嘉宾或校外导师开展讲座或类似于“庭审进校园”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受到限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不需要引进校外优秀教师资源到高校进行现场教学,这就突破了民族地方高校传统教学中的限制,能更好高效地利用了校外优质教学资源。
广泛的兴趣来自于你的好奇心,你的尝试、探索都在扩大充盈你的世界。相反,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直接拒绝而不去尝试,也就丢失了探索的时机,失去了丰富自己的机会。
(二)提升法学教育水平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于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渠道和路径。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将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法学专业的差距。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建设刻不容缓。
地层较简单,仅局部分布新生代第四系残、坡积物,厚度小于1m。侵入岩为元古代文登混合花岗岩。矿体长223m,厚度1.64m,延深100m,走向300°,倾向NE,倾角65°~70°,金平均品位4.05×10-6,银品位30.2×10-6,呈透镜体状。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石英脉金矿床。
虚拟仿真教学对传统教学的改变,不仅能创新与变革教学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对法律实践工作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权力和权利的运行方式和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而这也将极大地提升民族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实现全过程法学实践教学
清污水分离主要是把厂区内村民生活水及职工澡堂水汇集回收再处理复用,保证污水不外排;减少生产系统内补加清水量。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中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地方高校更好地培养法学复合型人才,为民族地方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为民族地方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法学人才。
(3)根据国内通用富硒标准对重点区进行了硒含量评价,划分出了富硒土壤区,其中高硒区域主要分布在新关镇、新铺乡与易家渡镇等乡镇。
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的路径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类似于慕课教学,核心是翻转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从以下几方面增强教学效果:第一,改变法学课程课堂教学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将其转变为类似于翻转课堂下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第二,改变以往法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无法开展课外实践的局面,将虚拟仿真实验尝试引入“实践课堂”中,开拓法学教学的课外实践环节。例如,在虚拟仿真实验中“亲自”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在虚拟仿真实验中体会立法的各个环节。第三,改变法学课程教学以往只注重知识培训的传统目标,在虚拟仿真实验模式下,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案例和法条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一)筹措经费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前提是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现实要求法学院与VR高科技技术企业合作。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核心是通过电脑制作各种虚拟实验的场景,需要高级的计算机人才。VR高科技技术企业将法学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脚本转化为虚拟仿真场景,要耗费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校企合作资金就成为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虚拟仿真实验室必需的电脑和相关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配置也需要大笔资金。
法学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处于法学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往往安排在学生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或者大学四年级上学期进行。这种安排常常会令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法学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是分裂的,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运用知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将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将法学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法学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四年级结束,法学学生都可以接触法学实践活动,并且可以在学习法学理论的同时进行法学实践学习。
由于经济原因,民族地方高校的经费相对发达地区高校来说不充裕,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资金相对也不足。因此,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就成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资金的落实成为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民族地方高校法学院在争取校级经费的同时,努力拓展经费支持的各种筹措渠道,既可以争取所在地市科研经费以及所在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还可以争取民间捐赠等。
(二)学习经验
法学专业已经被列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计划之中,但是已经建设了法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高校并不多。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建设更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列入优先建设计划中。这就需要民族地方高校的法学院向发达地区高校法学院学习,主动走出去“取经”。
民族地方高校法学院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忘记民族地方法治特色,将民族地方法治特色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民族地方高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针对什么是自治,如何自治,自治体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模式下学习这些知识。
(三)合作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是一种高端的电脑技术,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即高校与VR高科技技术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高校负责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脚本的设计,VR高科技技术企业负责将脚本转化为虚拟场景。在建设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比较关键。
第一是学校的支持。除了实验室建设经费之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还需要建设场地。只有得到所在高校的大力支持,虚拟仿真实验室所需要的场地才能落实。因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学校的立项工作就很重要。此外,在人员配备上也需要学校的支持。
第二是教师的积极性。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中,法学各专业、方向教师设计虚拟实验脚本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民族地方高校法学院要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除了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之外,还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创作场所和环境,让教师可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分享经验,互相促进。脚本设计出来以后,法学院可以组织相关教师审评,提建议,以完善脚本。
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在设计虚拟实验教学项目脚本时,一要注意虚实结合,能实不虚。在设计脚本时,要注意实验项目主题的选择,如果能建设实体项目,就不要虚拟。例如模拟法庭,很多民族地方高校法学院都建设了实体的模拟法庭。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建设虚拟仿真实验的模拟法庭项目。二要注意民族法治特色脚本的选取。法学专业各个方向的教师可以结合民族当地的民俗民风,结合现行法治,设计有民族特色的脚本,以培养更加能适应民族地方高校法治发展的法学人才。
(四)学生能动
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终端”。因此,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接受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验室建设特别是脚本设计的过程中,高校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有利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施。负责设计脚本的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兴趣点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中发现并选择适宜的知识点进行脚本设计,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马铃薯又称洋芋、山药、土豆,既是世界第4大粮食作物,又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作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马铃薯适应性广、栽培简单、产量高,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北方已经有大面积栽培。
四、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进入课堂成为教学手段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民族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建设要顺应这个趋势。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时,注意体现民族特色,发挥民族特色优势,为民族地方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法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1.
[2] 祝海英.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仿真教学环境设计与实现[J].现代信息科技,2018(10):88-91.
[3] 王懿,孙成功,钟自成,等.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观察2018(17):67-70.
[4] 李雄,孙路遥.虚拟仿真教学的内涵、设计及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6):21-2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27-0065-03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流学科背景下‘行政法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2019JGB128);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地方高校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例”(015JGA145)。
[作者简介] 李燕(1976—),女,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