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卫东[1]2001年在《胃癌诊断方法的综合评价及遗传性胃癌的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明了。我国是GC高发国家。GC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同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花费。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应用一定的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可以提高胃癌的确诊率并从而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目前对于胃癌的检查方法较多,包括影像学及繁多的实验室检查。如何科学地选择检查手段,使检查既能有效地检出GC患者,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经费,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建立了西京医院1982年01月至2000年12月全部疑诊胃癌的住院患者数据库,为了客观性评价各诊断指标,通过对西京医院1998年01月至2000年12月连续叁年住院同时盲法检测随机抽样的疑诊的284例胃癌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74岁,平均52.4岁。以手术及/或病理为金标准,应用了流行病学实验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纤维胃镜、X线钡餐、B型超声等方法诊断胃癌的价值,同时对已经金标准确诊的162例胃癌患者进行的肿瘤标记物(CEA、CA19-9及CA72-4)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分析,旨在对这些诊断方法的价值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用四格表法进行评价,得出纤维胃镜检查的灵敏度(Se)=96.97%、特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异度旧p)-98.68%、准确度(Ac)=97.89%;B型超声检查的灵敏度(Se)二95.45%、特异度旧)-93.42%、准确度(AC广94.36%;X线钡餐检查的灵敏度(Se)-87.12O、特异度(Sp)一78.940气准确度(Ac 一82.750。经比数积检验纤维胃镜与B超检查的准确性无显着性差异(U叫.IO,P>0.IO),纤维胃镜及 B超的准确性优于 X线钡餐(11—4.87,11—3.96,P<0刀005人研究分析认为,纤维胃镜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在检查的同时可对可疑之处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因而作为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B超检查的独到之处在于对胃壁结构有较清晰的分辨率。对部分患者胃癌发生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和范围,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能提供较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无创伤性,易为广大患者接受,补充其它诊断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诊断更准确。X线钡餐检查的准确性虽不及前者,但其优势为显示病变范围典型准确,能直接显示出病变的大体分型,可与上述方法起到互补作用,提高诊断率。肿瘤标记物CEA。*A19q及**72,4的灵敏度(S:)分另为24刀%、35.5%和21.9%:特异度Kp)云 别为 93%、77%和 100%;准确度(AC)分别为 48.8%、sl.7%和 47*%。理想的肿瘤标记物除了能预示肿瘤的存在、部位及其形态学类型外,还应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报道回顾的病例中肿瘤标记物CEA、CA19习及(:A72-4的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其中 CA72-4的特异性达 100%。作为筛选检查来说,这类低敏感性的肿瘤标记物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尽管采用几种抗原同时测定的联合试验法,也仅能将敏感性提高至50%左右。然而,由于其高特异性,若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则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胃癌组的HP IgG抗体阳性数为 54%,对照组为 22%,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23.319,P>0刀01人 胃癌组的 CagA-HP IgG抗体阳性的比数比明显大于对照组 中<0刀 1人表明 Hp感染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诊断胃癌的方法各有利弊。医生在实践中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自1982年1月一1999年6月以来疑诊的胃癌患者1402例,从中筛选出资料比较完整的3个胃癌家系。参照 一3一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CGHGC(遗传性胃癌国际协作组)筛选遗传性胃癌最低标准n,我们结合实际病例调查状况制订了国人胃癌家系筛选标准:1.一家系中至少有3名直系成员罹患胃癌;2.至少有连续的2代受累;3.至少有1名成员发病年令不超过50岁(450岁人 以上3点符合其中任2点即中选。提出家族性胃癌的新概念及开展该项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分析家族聚集性胃癌的临床特点;同时提出建议针对家族性或遗传性胃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健康咨询服务及对罹患胃癌有一定风险性的成员所应采取的必要的预防措施。通过调查发现共有7例患者的家系符合上述自定标准,占同期病例的0.575%。其中有3家系资料完整,并进行了临床特征的分析。
孙瑛[2]2011年在《与胃癌相关的掌褶纹特征的量化研究》文中认为大量研究证明,皮纹与一些先天性、遗传性以及体内肿瘤等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很多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掌褶纹纹理的差异。目前,对皮纹数据的分析缺乏全面的、定量的、数字化的特征描述和评价体系,医学皮纹学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专家主观经验判断的基础上,这使得皮纹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难以取得较快发展。皮纹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疾病患者所具有的特殊皮纹与其易患性之间的关系。通过临床实验分析,一个定量化、数字化的统一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能将皮纹学中对一些主观的掌褶纹特征的描述转换成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这个模型对与胃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掌褶纹特征进行定量描述,这不仅为皮纹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价方法和工具,而且对临床皮纹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论文中把对主观、定性的掌褶纹特征指标的描述转换成为定量的分析,实现了掌褶纹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的数字化表示,并依此建立起量化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实验中用胃癌患者的掌褶纹特征作为临床数据来源,定量地分析出胃癌患者组与对正常照组之间的掌褶纹差异,从数字角度反映掌褶纹特征与胃癌易患性之间的关系。并采用Fisher判别及Logistic回归分析,在胃癌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按掌褶纹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到适用于所建立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的分类器模型。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一个采集掌褶纹数据的平台,使这个平台可以对掌褶纹图像进行实时采集和预处理,得到实验中所需的特征数据。2、在总结已有的专家经验及中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掌褶纹所具有的特征,提取其中与胃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构成掌褶纹特征集。3、采用变量的形式对特征集中的掌褶纹进行定量描述。4、采用统计学中的? 2检验,t检验、正态性分析、相关性分析、Fisher判别等方法,对各个掌褶纹特征数据在胃癌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对照分析,得出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共计14个,以此构成与胃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5、验证掌褶纹特征指标的有效性,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掌褶纹特征在胃癌患者组与对正常照组组之间进行二类判别,证明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胃癌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并对所选的掌褶纹特征进行判别和回归分析,得出胃癌的发生与否和掌褶纹特征之间的数学模型。6、采用SVM技术,在胃癌患者组与对正常照组之间按掌褶纹特征进行分类,并比较分类结果,以确定分类器的分类效果。结论:第一,胃癌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部分掌褶纹特征的确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这为建立与胃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并将胃癌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按照掌褶纹特征进行分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统计学的依据。第二,选用正确的数学工具及合适的变量对掌褶纹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描述掌褶纹特征,并构造出量化的掌褶纹特征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第叁,通过模式识别技术和使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证明对掌褶纹特征的正确描述和量化可以实现对胃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最后,我们利用建立的特征指标体系在胃癌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采用SVM分类器进行分类,结果表明SVM分类器的分类效果较好。
崔建新[3]2016年在《端粒酶及血清游离HER2在胃癌HER2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叁位,我国是胃癌大国,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分别占全球的42%和35%。异质性较高、肿瘤分期晚、综合治疗疗效有限使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胃癌防治任重道远。HER2靶向治疗在胃癌的成功应用标志着胃癌诊疗的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肿瘤对HER2靶向治疗反应率不高,缺乏简便的监测手段等问题。探寻影响胃癌HER2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机制、寻找合适的监测手段,以及针对性开发新型干预措施,对于提升胃癌HER2治疗疗效非常重要,是当前胃癌研究热点之一。目的以端粒酶活性为切入点,分析胃癌细胞中的HER2表达与端粒酶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端粒酶活性是否对HER2靶向治疗疗效产生影响;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通过正向和反向的调节干预,深入分析端粒酶活性与HER2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观察靶向治疗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靶向治疗的内在机制;探寻新的检测HER2的手段,为HER2靶向治疗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不同HER2表达水平的胃癌细胞系为模型,以拉帕替尼(Lapatinib)为靶向HER2的主要措施,分别通过WB、rtPCR、TRAP等方法检测HER2,hTERT,端粒酶活性在胃癌中的水平及相关性:通过siRNA干扰、药物处理、稳定转染的方式正向和反向的调节干预HER2或端粒酶活性,观察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并通过CCK8实验,分析端粒酶活性对HER2靶向治疗效果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等观察Lapatinib联合化疗过程中对细胞周期、凋亡、自噬等细胞现象的影响;运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的手段分析血清HER2诊断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准确性和指导胃癌HER2靶向治疗的可行性。结果(1)胃癌细胞中HER2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Lapatinib可通过干扰hTERT的转录降低TA活化,从而抑制NCI-N87细胞生长,端粒酶活性改变影响了NCI-N87细胞对拉帕替尼的敏感性,而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能够增敏NCI-N87细胞和SGC7901细胞对拉帕替尼的敏感性。(2)高表达外源性hTERT诱导2BS细胞永生化能够上调HER2表达水平,并且在HepG2细胞中,siRNA沉默hTERT, BIBR1532处理和稳定转染端粒酶抑制因子蛋白能抑制HER2表达。(3)拉帕替尼能增加奥沙利铂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及增强对胃癌细胞S期阻滞能力。(4)Lapatinib处理过程中,NCI-N87细胞出现细胞自噬、CD44+细胞增多和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现象,增加了其耐药性。(5)Meta分析显示血清HER2诊断HER2阳性胃癌的合并灵敏度为0.39(95%CI:0.21-0.61),合并的特异度为0.98(95%CI:0.87-1.00)。合并的PLR和NLR分别为16.6(95% CI:4.5-61.5)和0.62(95%CI:0.46-0.85)。SROC下面积为0.77(95%CI:0.73-0.80)和DOR值为27(95% CI:9-81)。结论(1)端粒酶活性与HER2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在肿瘤发生及肿瘤治疗过程中相互调节和影响,联合应用端粒酶抑制剂和HER2靶向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2)Lapatinib处理过程中,NCI-N87细胞出现细胞自噬、CD44+细胞增多和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现象,为进一步理解肿瘤耐药性提供一定基础。(3)血清HER2有望成为一种筛查胃癌中HER2表达情况及指导HER2靶向治疗的便捷手段。
刘日旭[4]2013年在《基于常规检验指标对部分非选择性肿瘤联合诊断的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癌症患者血液常规、生化常规和肿瘤标记物浓度水平和诊断价值,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对联合检测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以观察基于常规检验指标对部分非选择性肿瘤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方法:采集癌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空腹血。肿瘤组共90例,其中,肺癌组30例,胃癌组30例,肝癌组30例;对照组共40例,为随机选取的体检正常人;验证组共260例,其中癌症组152例,正常组108例。血液常规项目为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检测,以上项目均使用抗凝全血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生化项目为α-L-岩藻糖苷酶(AFU)、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肌酐(Cre)、直接胆红素(DBIL)、葡萄糖(GLU)、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乳酸脱氢酶(LD)、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尿酸(UA)、尿素(UREA)、β2-微球蛋白(β2-MG)、γ-谷氨酸转移酶(γ-GT)检测,以上项目均使用静脉血清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肿瘤标志物检测包括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CYFRA21-1)、铁蛋白(FER)、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以上项目均使用静脉血清在ROCHE 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19.0软件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各检测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约登(Youden)指数,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常规检验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1.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癌症组LY#、RBC、HGB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2.生化常规检验结果:癌症组UA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ALB、CHE、TP低于正常对照组,ALP、hsCRP、TBA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3.肿瘤标志物检验结果:癌症组CA15-3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AFP、CA125、CA72-4、CEA、CYFRA21-1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4.应用ROC曲线评价联合诊断效果:以正常对照组中值为参照,选取HGB、LY#、CHE、hsCRP、TP五项联合检测,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89,当诊断阈值为阳性数3.5时,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658,敏感度为83.3%,特异性为82.5%,运用上述诊断阈值检验癌症组,肺癌组、胃癌组、肝癌组阳性率分别为76.7%、83.3%、90.0%,约登指数分别为0.592、0658、0.725。以正常对照组中值为参照,选取AFP、CA125、CA72-4、CEA、CYFRA21-1五项联合检测,AUC为0.796,当诊断阈值为阳性数2.5时,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481,敏感度为65.6%,特异性为82.5%,运用上述诊断阈值检验癌症组,肺癌组、胃癌组、肝癌组阳性率分别为86.7%、40.0%、70.0%,约登指数分别为0.692、0.225、0.525。以正常对照组中值为参照,选取HGB、LY#、CHE、hsCRP、TP、AFP、CA125、CA72-4、CEA、CYFRA21-1十项联合检测,AUC为0.937,当诊断阈值为阳性数5.5时,约登指数为最大值0.714,敏感度为88.9%,特异性为82.5%,运用上述诊断阈值检验癌症组,肺癌组、胃癌组、肝癌组阳性率分别为93.3%、80.0%、93.3%,约登指数分别为0.758、0.625、0.758。叁组诊断试验的AUC组间均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5.应用常规检验指标HGB、LY#、CHE、hsCRP、TP五项联合诊断于验证组的诊断效果:验证组敏感度为80.3%,特异性为80.6%,与实验组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癌症患者伴有血液常规、生化常规、肿瘤标志物指标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有肿瘤特征的模式。基于常规检验指标的HGB、LY#、CHE、hsCRP、TP联合检测可能提高非选择性肿瘤的诊断效果。
马高祥[5]2017年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早期、特异、敏感的筛查和诊断指标,给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对胃癌病因学、发病机制及预后因素的研究,筛选可靠的可用于预测胃癌发病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今后胃癌的预防、干预、治疗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转归是涉及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所致细胞调节和生长失控的多阶段复杂过程,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饮食因素(高盐、含N-亚硝基化合物、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吸烟、肥胖、家族遗传史等都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各种环境危险因素在不同阶段作用于不同基因,引起表观遗传的改变,继而导致相关基因活性和表达水平的改变,这些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发展。机体参与环境应答的关键调控之一是基因组调控区域的甲基化,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的甲基化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全基因组水平揭示DNA异常甲基化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很匮乏,而且基因调控区的异常甲基化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没有被完全阐明。此外,位于基因调控区CpG岛的遗传变异(主要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否可以调控表观遗传效应,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和临床转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在全基因组水平探讨表观遗传机制,以及遗传与表观遗传的交互效应参与胃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分子机制,以期为胃癌的早期预防、病因学研究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基础研究证据。第一部分高甲基化基因及CCNMA1通过调控PTK2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启动子高甲基化导致的抑癌基因失活,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全基因组水平揭示DNA异常甲基化参与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目前还很匮乏,所以在全基因组水平揭示胃癌发生过程中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研究方法本研究收取12位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提取组织DNA,亚硫酸盐修饰后,采用Illumina Human甲基化450K芯片检测胃癌患者癌与癌旁组织全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和亚硫酸盐测序法(bisulphite sequencing,BSP)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特异性CpG岛在癌和癌旁的甲基化水平差异,然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细胞表型实验,以及动物实验探索目的基因KCNMA1与下游靶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最后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KCNMA1启动子高甲基化对于胃癌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系统分析芯片结果发现,位于基因KCNMA1启动子区的CpG位点cg24113782具有最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 = 0.006),cg24113782参与调控基因KCNMA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沉默。进一步在112对组织中验证发现,癌组织中KCAM41基因启动子区发生甲基化的比例为66.7%(77/112),而癌旁中发生甲基化的比例仅为16.2%(18/112),生存分析提示KCNMA1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预示胃癌患者不良的预后结局(P= 0.036)。体外实验表明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KCNMA1表达质粒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P<0.001),采用流式细胞仪研究发现KCNMA1主要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进而调控细胞的恶性表型;裸鼠荷瘤实验也发现,过表达KCNMA1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过表达KCNMA1的瘤体生长速度明显下降(P<0.001)。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KCNMA1发挥抑癌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FAK凋亡通路促癌基因PTK2的表达,进而影响胃癌细胞凋亡进程实现的。研究结论本项研究发现胃癌组织中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基因KCNMA1通过调控PTK2的表达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它的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第二部分基于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相关SNPs(CpG-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位于基因组DNA上的SNPs可以影响其本身或者附近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导致携带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SNPs所在宿主CpG岛甲基化水平的差异。SNPs可能通过改变其所在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干扰转录因子的结合,进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转录调控,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在全基因组水平探讨遗传变异与表观遗传的交互效应,能够为揭示胃癌发生风险相关SNPs位点的生物学功能开辟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结合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数据,并通过ENCODE(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数据库,获得全基因组内的所有CpG岛的基因组物理位置,采用Illumina 660W Quad chip对这个区域内的所有SNPs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显着关联SNPs调控其宿主CpG岛的甲基化水平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结果:首先对所有CpG岛内的SNPs进行基因分型,并计算其OR值和95%CI,采用Bonferroni校正后,发现位于假基因(pseudogene)GBP1启动子区的遗传变异rs2990245与胃癌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在显性模型中,相对于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携带CT和CC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减少20%(OR = 0.80,95%CI = 0.68-0.94,P=0.0076);隐性模型的结果也发现相对于携带TT和CT基因型的个体,携带CC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显着降低(OR = 0.40,95%CI= 0.24-0.65,P= 0.000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rs2990245可以通过影响GBAP1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进而调控GB4P1的表达。双荧光实验表明,rs2990245T等位基因的转录活性明显高于C等位基因。此外,我们发现GBAP1在胃癌中显着高表达,并且其在细胞质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核内的表达。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GBAP1可以扮演"内源竞争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ceRNA)的角色,通过和其同源基因GB4竞争吸附miR-212-3p,解除miR-212-3p对GB4的抑制效应,上调基因GBA的表达。表达相关性分析发现,GBAP1与GB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现显着的正相关,且其表达相关性也被TCGA和GEO数据所证实。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rs2990245与中国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显着相关,其可以通过调控GB4P1的启动子区甲基化进而调控GBAP1的表达;GBAP1可以与其同源基因GB4竞争结合miR-212-3p,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牛省利[6]2012年在《Raf激酶抑制蛋白和磷酸化Raf激酶抑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的前列,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己属中晚期。目前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许多病人最终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30%-40%,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研究表明,胃癌不良的预后与胃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有关,而究其原因则可能是诸多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找出这些与肿瘤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并阐明其在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对肿瘤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死亡率下降并不明显,胃癌仍占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胃癌有2/3的病例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尤以日本、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高发。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40万,死亡30万,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同时也使患者乃至整个社会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重要因素。保守计算,如果每个胃癌病人年医疗费用1万元,每年新增费用即达40亿元。由于胃癌病人发现时大部分属于中晚期,临床治愈率很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外,由于胃癌病人多为男性中壮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一个胃癌病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负担和痛苦。胃癌是一个逐渐发生的疾病,一般在早期无症状,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目前我国的病人多是因症就诊,因此早期胃癌诊断率很低,不足10%,而早期胃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为90%,Ⅱ期为66%,Ⅲ期为51%,而晚期胃癌仅为14%。因此对于胃癌,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调整公共卫生资源和策略,战略前结论RKIP和P-RKIP表达的减少或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紧密相关。
穆玉玲[7]2015年在《亲环素J在原发性胃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肿瘤组织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理解。亲环素J是近年来发现的亲环蛋白家族新成员,我们将对其在原发性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做一个探索。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对18个胃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亲环素J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0个胃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亲环素J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对亲环素J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行免疫组化的50个患者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18组胃癌并相应的胃正常组织样本中,有13例胃癌样本ER>1.1(13/18,72.2%),2例胃癌样本ER<0.9 (2/18,11.1%),结果显示CypJ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比为72.2%。同时我们对cypJ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做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相关性。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显示,胃腺癌组织中CypJ蛋白呈高表达的比率为49.2%(59/]20),癌旁正常正常组织中CypJ蛋白呈高表达的比率为23.3%(28/120), CypJ蛋白在两种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ypJ蛋白的高表达状态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间均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3.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CypJ蛋白呈高表达状态与患者的生存时间也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结论:CypJ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呈上调表达状态。CypJ这种表达状体或许可以作为评估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而应用于临床。
王燕[8]2018年在《早期胃癌合并胃黄色瘤临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早期胃癌合并胃黄色瘤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伴胃黄色瘤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其在胃中的分布位置,探讨早期胃癌合并胃黄色瘤的临床意义,期望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统计2009年01月-2017年0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兵团消化内镜中心初次行胃镜检查(排除胃食管、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支架、置管、术后放化疗、重复检查、登记未检查者)并年龄≥40岁的非癌患者的例数、早期胃癌的例数,同时统计非癌患者中胃黄色瘤的例数。将早期胃癌患者分为伴胃黄色瘤组和不伴胃黄色瘤组,统计两组的年龄、性别、胃黏膜萎缩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同时探讨早期胃癌合并胃黄色瘤在胃部的分布情况。结果:收集的非癌患者共5178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179例,非癌患者中胃黄色瘤共528例。早期胃癌中胃黄色瘤49例(27.4%),非癌中胃黄色瘤528例(1.0%)(P<0.0001)。早期胃癌患者中,40岁-44岁6例,45岁-59岁62例,60岁-74岁88例,75岁-89岁23例,以60岁-74岁年轻老年人多见。早期胃癌伴胃黄色瘤组中,年龄≥65岁27例(55.1%)、男性40例(81.6%)、胃黏膜轻度萎缩22例(44.9%)、幽门螺杆菌阳性37例(75.5%),不伴胃黄色瘤组中,年龄≥65岁64例(49.2%)、男性86例(66.2%)、胃黏膜轻度萎缩30例(23.1%)、幽门螺杆菌阳性77例(59.3%)(P>0.05、P<0.05、P>0.05、P<0.05)。早期胃癌伴胃黄色瘤同在胃窦17例(14.8%)、胃体10例(30.3%)、贲门部0例,不在同一部位22例(P<0.05)。结论:胃黄色瘤常与早期胃癌并存,胃黄色瘤可能成为早期胃癌出现的一个警告信号。
林哲洙[9]2006年在《蛋白芯片技术对于胃肠癌、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C-12型蛋白芯片检测系统中10种肿瘤标志物在胃肠癌、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出临床诊断价值较高的标志物。 方法 1.采用C-12型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28例胃癌、22例大肠癌、32例乳腺癌、28例良性肿瘤患者和19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10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HCG、HGH)的表达水平。 2.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d)、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各组计量资料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胃肠癌组CEA检测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 2.所检测的10种标志物单项对胃癌的敏感性依次为CEA(28.6%)>CA19-9(21.4%)>CA242(14.3%)、AFP(14.3%)>Ferritin(10.7%)>NSE(3.6%)、CA125(3.6%)、HCG(3.6%)、HGH(3.6%)>CA15-3(0%)。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明显提高胃癌诊断效率,将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叁项指标综合评价比较,CEA+CA19-9+CA242+AFP组合为诊断胃癌效率较高的组合,敏感性为46.4%(13/28)、特异性为96.4%(27/28)、阳性预测值为92.9%(13/14),敏感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01),敏感性与CA242、AFP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CA19-9、CEA、CA242、AFP随胃癌病情进展程度出现敏感性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
参考文献:
[1]. 胃癌诊断方法的综合评价及遗传性胃癌的特征分析[D]. 宫卫东.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2]. 与胃癌相关的掌褶纹特征的量化研究[D]. 孙瑛. 第四军医大学. 2011
[3]. 端粒酶及血清游离HER2在胃癌HER2靶向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D]. 崔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
[4]. 基于常规检验指标对部分非选择性肿瘤联合诊断的效果观察[D]. 刘日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13
[5].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马高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17
[6]. Raf激酶抑制蛋白和磷酸化Raf激酶抑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牛省利. 郑州大学. 2012
[7]. 亲环素J在原发性胃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D]. 穆玉玲. 滨州医学院. 2015
[8]. 早期胃癌合并胃黄色瘤临床意义探讨[D]. 王燕. 石河子大学. 2018
[9]. 蛋白芯片技术对于胃肠癌、乳腺癌的诊断价值[D]. 林哲洙. 中国医科大学. 2006
标签:肿瘤学论文; 胃癌论文; 甲基化论文; 靶向治疗论文; 端粒酶论文; 肿瘤论文; 癌症论文; 黄色瘤论文; 特异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