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用砷”财政赤字中通货膨胀风险的规避_财政赤字论文

论“善用砷”财政赤字中通货膨胀风险的规避_财政赤字论文

“砒霜妙用”财政赤字的通胀风险规避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赤字论文,砒霜论文,通胀论文,妙用论文,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砒霜”处方——问题的由来和提出

1998年,我国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实现了7.8%的年经济增长率,但是宏微观经济运行中却又出现了新的难题,主要是市场需求不旺,难以启动;重复建设与工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并存,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有企业困难与财政困难并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通货紧缩与金融风险并存等诸多矛盾现象。对这种矛盾现象曾有一种矛盾性的说法,即“宏观经济乐观,微观经济悲观”,或曰:“宏观经济有成绩,微观经济有困难”。暂不去深入辨析矛盾性经济难题所产生的矛盾性说法,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90年代末期我国宏微观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难题”,其中以财政赤字最为引人注目。

据统计,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总收入5483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6443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960亿元。1999年中央财政总收入安排5886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403亿元,增长7.3%。中央财政总支出7389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946亿元,增长14.7%。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财政赤字1503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加543亿元,即中央财政赤字1999年肯定会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果断地在1998年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1998年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一措施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财政赤字由此成为积极财政政策最为重要的内容。在特殊经济时期将财政赤字作为最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变量而加以运用,这是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最为重大的变化和行为特征。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分析看,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可以将其控制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经济形势看好,国力增强,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然而以财政赤字为集中表现的财政困难却越发严重,财政赤字成为摆脱不了的“附体幽灵”,一直困扰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因此,消除财政赤字,逐步实现财政收支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内财政工作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赤字的通胀风险观测

1.理论认识

前几年,赤字与通胀的交织出现,造成了人们直觉地认为财政赤字就是通货膨胀。理论界对这一敏感问题的研究观点也不尽一致。我国经济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主要是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坚持这种观点。但也有些同志多次告诫同仁,不宜轻率地对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通货膨胀这一命题做出武断的定论,而应采取辩证研究的态度予以具体分析。

诚然,在信用制度尚不发达,国家直接发行钞票纯粹就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财政赤字必然引起过量的货币发行,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经济生活日益货币信用化进程中,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作为两个经济范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至少不能等量齐观。如果出现财政赤字,动用真实的财政结余,发行公债或通过银行相应地扩大存款和紧缩贷款来弥补,考虑到银行增发现金量中为经济周转所必需部分这一因素,财政赤字就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经济生活中有时财政没有赤字或赤字数额不大,但物价上升幅度却较大;有时赤字数额很大,而物价上升幅度却较小。这实质上又回到了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中来,涉及到银行自身信用膨胀对通货膨胀影响这一问题。

资金短缺在长期内将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整个社会资金供求不平衡的条件下,尽量缩小资金供求之间的差额成为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首要任务。夸大财政困难,过于乐观地高估银行资金潜力,混淆财政银行分工界限,都不利于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的实现。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可等量齐观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大于实际商品可供应量,这只是通货膨胀的直接成因。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是形成总需求膨胀的两个主要渠道,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则是我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毫无疑问,在银行信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在国家信用尚未全面发展的今日,持续时间较长、累计数额较大的财政赤字当然会迫使银行扩大货币投放,促成和加剧通货膨胀。

首先,从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的内生性联系来分析。货币流通作为周而复始的货币运动过程,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面镜子,凡是影响PQ和V的因素都与财政收支活动有关,财政赤字自然会与货币流通发生某种联系。财政赤字的数量、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无不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长期性过度的财政赤字容易打乱正常的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的运转,使相关经济主体的货币收支失去平衡,最终会引起货币流通的震动,使财政赤字与货币流通中的变异现象交织在一起。财政赤字既影响现金流通量又影响存款货币量,既影响货币必要量又影响货币流通量,对货币必要量向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转化起推动作用。财政赤字扩大,一般会造成利率提高,货币供给压力增强,中央银行难以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随之而来的汇率上升和经常项目的逆差,都有可能扩大货币流通量。至于透支和借款等赤字弥补方式对货币流通的影响更为直接,甚至较为理想的国债发行也会造成货币扩张。

对货币流通而言,财政赤字并非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而是存在着某种内生性联系。因此,以货币流通为出发点的财政信贷综合平衡理论,必然要通过货币流通量变化去研究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

其次,就国家预算收支及其管理来分析。国家预算是在现行价格体系的基础上编制的,而且预算收支也就是货币收支的运动,因而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其管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或紧缩,影响物价的升降,自然和通货膨胀发生联系。

统计资料表明,十年前我国预算支出增长与次年物价变动呈同一态势,说明财政支出增长对物价具有直接影响,而其滞后期约为一年,财政支出每增加1亿元,导致零售物价的指数上升0.0069%,财政支出每增长1%,零售物价指数上升0.11%。国家预算作为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无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预算支出可以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这一点来说,中长期内必须牢固地树立以限制政府财政开支来反通货膨胀的思想。因为政府开支规模膨胀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赤字开支与通胀压力大小呈正相关,寄托于扩大开支就能立刻创造“经济神话”,这只是一种梦幻。当前以及今后时期的一项任务是如何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在经济复苏后限制政府开支,从国家预算这个环节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

再次,就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来源来分析。弥补财政赤字方式的不同,对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影响。用举借外债来弥补赤字,虽然对国际收支会产生有利的补偿性影响,但对总需求一般具有扩张性影响。如果弥补赤字的资金来源于非银行部门(如居民个人)借款,则对总需求具有抑制性作用,当弥补赤字的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以增加信用的方式参与对中央银行的承购时,对通货膨胀会产生扩张性影响,由中央银行直接以发行货币方式来弥补赤字,会对总需求产生扩张性影响并加剧通货膨胀。

当然,政府借款状况的变化能够对金融体系的运转发生重要的影响,但是,赤字弥补方式的选择并不是连结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唯一纽带,也不是政府财政行为导致通货膨胀的唯一渠道。相反,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结构、支出结构以及财税的行政法律效率等都与通货膨胀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是平衡的,就可以消除因赤字弥补方式不同而对通货膨胀的催化作用,而且,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一定数量的赤字还有利于在短期内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就我国财政赤字诱发通货膨胀的特征来分析。我国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主要表现为信用膨胀,长期实行的价格管制使通货膨胀表现为强迫储蓄、票证供给以及价格上涨的时滞拉长。在我国实行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过程中,以公开的或隐蔽的财政赤字进行国民收入超额分配,一般是通过信用膨胀形式实现的。由于信贷具有可能无限扩张特征,使国民收入的超分配成为可能,为各支出项目的超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因总量失衡造成零售物价水平上涨方面,信用膨胀比财政赤字的扩大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在目前货币发行量难以成为一个完全可以控制的政策目标条件下,虽然财政赤字可以造成一定的通货膨胀的缺口,但是关键还在于宏观经济的总体决策。从这种意义上说,前些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财政和银行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对通胀风险源的再认识

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下,通货膨胀对财政赤字的影响也不尽一样。一般说来,在税制弹性较高(如实行累进税制)的发达国家,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在税制弹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支出的调整快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收入,特别是那些管制价格色彩较浓的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对支出的影响较大,价格调整的落后往往使通胀时期的财政补贴呈无限发展态势,僵死的利率使政府收益部分小于其支付更多利息的损失。

前些年,人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货膨胀中的涨价收入究竟流到那里去了,国家财政在通货膨胀环境中是如何恶化的?这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的风险源问题。历史时钟回到1988年,这是我国通货膨胀最为严重的一年。通货膨胀成为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陷井和加大财政赤字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通货膨胀吞噬财政收入。工业企业流转税税率固定化,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边际税率不能得到相应调整,企业增收而国家不能相应多收。仅因偷漏税款财政损失就在120亿元以上,其中涨价收入为70亿元左右。(2)通货膨胀加大财政支出。它不仅使国家财政补贴的包袱越背越重,丧失资金累积效应,而且使国家财政支出陷入恶性膨胀的怪圈之中。每一次通货膨胀,国家都被迫紧缩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增加补贴尤其是物价补贴支出。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的消极影响难以通过国家财政的平衡机制予以消除。

实际上,信用膨胀与通货膨胀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两个方面。信用膨胀侧重从信用资金运用角度去理解,而通货膨胀则是从货币流通角度来说的。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不是两种孤立的现象。财政赤字是引起信用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信用膨胀影响通货膨胀。人们往往重视财政赤字的影响,而忽视信用膨胀的危害。当通货膨胀日趋严重的时候,信用膨胀的影响才充分显露出来。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并共同构成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目前,信用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已被众人所认识,但是,仅仅有了认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中长期内,下大气力遏制信用扩张势头,消除通货膨胀隐患。

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分析表明,信用膨胀造成的货币扩张,是产生通货膨胀的前提,银行贷款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相关,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有着必然联系。据测算,前几年因财政支出所引出的货币增量逐年缩小,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地低于货币量的增长速度。相反,由于银行自身原因所造成的信用膨胀和金融业风险,愈来愈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祸根,使我国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反弹的挑战。

据测算,我国贷款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相关系数为0.6126,而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6256。在我国,通胀的根源只能是超经济需要的货币供给的增加,而绝不是财政赤字,至少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能划等号。在我国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过多的货币发行也并非完全是为了弥补赤字,失误的货币政策也并非完全是由财政赤字引起,相反,它更是由面对混乱的金融秩序无能为力以及“乐善好施”而又欠独立性的中央银行自身素质决定的。同时,相互矛盾的货币政策目标所造成的价格水平提高,又会使财政收入贬值,财政支出的刚性更强,从而使“增收节支”这一消除赤字的通常手段更难以运用和达到目标。

金融调控以总量调控为主,财政调控以结构调控为主。财政收支不过是社会总供求的一个部分,财政收支平衡并不意味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一定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本质上是商品总量与货币总量的平衡,作为社会货币总循环中一个组成部分的财政收支不能决定社会上的货币流通总量。与金融相比,财政对总量调节的能力有限,而总量平衡的任务主要是由金融调控来承担,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总量决定对社会商品的总需求,进而决定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所以,金融调控必须注重为经济运行的稳定提供一个健全的支付机制,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财政调控则注重经济的增长和改善经济利益的分配。从这一点说,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难题更多的是由金融调控自身引发并使之加剧的。传统体制下“财政收支平衡是关键”的说法,已被现时经济格局下信贷收支日渐强劲的地位所取代。稳定货币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几次为稳定货币而实施的货币紧缩政策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经济增长,当我们意识到过紧的货币政策会损及企业“天然的生存权”而采取温和的扩张政策后,往往又创造出了通货膨胀。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

我国政府已经承认,财政赤字目前在我国是可以承受和控制的,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也存在各种相关风险。实施以赤字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最根本的是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决不可以敞开口子花钱,要保证重点建设支出。进一步说,我国目前是在特殊经济发展时期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在中长期经济发展进程中,我国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

1.理论上重新明确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不能单纯地以政治上的定论取代经济分析

在改革前的20年中,否认财政赤字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往往对财政赤字作出官样化、表面化和公式化的定性评论,忽视对赤字进行透彻的经济分析。财政实践工作过分强调盈余的积极作用,往往局限于静态平衡,视财政赤字为异物,在实际中出现的比公开赤字具有更大危害性的虚假平衡又往往被人为地掩盖起来。登峰造极的做法曾经是,绝对地将“财政赤字无害论”这一理论争鸣观点,简单定性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学中的十大表现之一。研究财政赤字,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经济工作中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也就难以有效的发挥。

2.实践上充分发挥财政赤字政策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国家预算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一旦出现赤字则备受社会舆论的严厉指责,被认为是财政管理上的失误。以财政赤字为政策工具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现实,在特殊经济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经济政策,政府是可以加以选择和利用的。目前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事实上就是赤字财政政策,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这决不是讲财政赤字绝对无害,况且对其危险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对策上的防范。绝对地排斥财政赤字,这意味一个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又有可能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3.从经济运行全局角度规避财政赤字可能带来的通胀风险

财政赤字运用不能仅侧重于政府部门的预算收支,或局限于财政与银行信贷收支平衡,忽视企业和家庭部门货币收支对政府财政活动的影响,以宏观分析取代了微观分析,以财政信贷收支取代了整个国民经济货币收支系统。在孤立的财政信贷平衡已经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社会资金的平衡,也不能保证社会物资供求总量平衡的情况下,排除了企业和家庭部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变动、汇价的变动、民主法制程度等对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中,财政收支仅仅是其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财政收入的源泉,金融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又不仅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的象征,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内在联系。因此,财政赤字政策运用和风险防范必须要顾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

4.长期坚持反通货膨胀思想

由于我国价格弹性较低,支出的调整又快于通货膨胀带来的收入,税制弹性甚至比价格弹性还低,通胀对赤字的消积影响不能低估。通胀时期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断调整,公众实际存款损失会影响储蓄行为,企业经营受利率信号失真引导会自发地产生涨价行为,金融机构行为短期化,这一切最终以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发现通货膨胀可能引起的某些扭曲情况。当然,通胀对财政赤字的影响有时误差很大,并这并不影响分析和判断财政赤字与通胀的内在联系。如果将信用膨胀因素引入这一分析过程,可以进一步从理论和现实的高度,全面地洞悉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的危害程度,树立起遏制信用扩张势头以防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思想。

5.不断规范和完善财政赤字政策,明确财政赤字在国民经济中内生变量的地位

财政赤字不仅是一个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的问题,而且还是政府全部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反映,是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状况的晴雨表。由于我国国内筹资的余地较小,生产要素价格长期偏离价值,政府由众多拥有不同自主权的机构组成,造成我国的财政赤字容易引起国内物价上涨或对外收支的不平衡。既要进一步消减赤字,又要避免陷入一更深的衰退或反复经济调整,使得财政赤字成为经济运行中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经济变量和综合性统计指标。在财政赤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考虑在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基础上,运用权责发生制概念去评价财政政策,以收付实现制概念去评价赤字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选择科学的会计方法,充实财政统计资料,以全面体现赤字定义的量度方法,估价财政赤字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6.中长期内建立平衡稳固的财政预算

财政赤字是任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都必须加以充分估计的经济变量,为了克服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固有的缺陷,达到人类为之努力的既定社会目标,对危害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各种“经济魔难”进行彻底的根除和有效抑制,任何一位经济理论工作者均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对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和风险规避不外乎是为了有效限制它、合理地运用它及最终消灭它。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果断实行可控的适度的财政赤字政策,这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明智选择。进一步说,在新旧体制磨擦不可避免、各种利益集团间矛盾增大的经济制度变革中,以短缺和过剩相互交替为基本特征之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彻底抛弃“财政赤字幻觉”,更不能寄托通过财政赤字给我国经济带来任何“通货膨胀红利”。希望通过长期性财政赤字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起飞的任何主观想法和理论设计,都具有毁灭改革前程的极大危险性。相反,在理论上弄清财政赤字的基本成因以及它与各经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适时地运用可控的财政赤字政策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进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则实属当务之急。当然,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探求解决赤字风险问题的方案都不一定尽善尽美,运用和解决财政赤字的根本出路还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尽快确立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

7.构建我国新型的财政银行体制

财政和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两大关键部门,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显得分外重要。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财政赤字固然是形成或加剧通货膨胀的因素,但一个与财政赤字毫不相干的金融体制尚未发现,通货膨胀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或危机的例子却屡见不鲜。无论是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技术上的失误,还是商业银行微观金融运行的扭曲,都是造成财政赤字的重要金融成因,一个健全的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对有效运用和根除财政赤字显得极其重要。长期过于偏低和僵死的“资金价格”难以为整个社会资金的正常流动提供准确的信号,财政赤字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当前在充分估价通货紧缩隐患、继续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新确立我国健全的货币政策,真正实行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适时地将部分保险基金归财政所用,重新启用财政透支杠杆,这是理顺财政银行关系、协调财政货币政策进而综合治理和运用财政赤字的客观需要。研究和把握社会资金循环过程中财政与银行的关联机理、有效配合的决定基础,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衔接点,缩小财政银行间的资金矛盾与磨擦,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体制,为我国财政赤字的合理运用及资金弥补源泉探寻新的融汇点。只有这样,规避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才能成为现实的可能。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论“善用砷”财政赤字中通货膨胀风险的规避_财政赤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