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多层次、多种模式并存的工业化战略——工业结构调整要用足大国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用论文,多层次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大国论文,多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进行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这需要考虑国内外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三大趋势正改变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移明显加快,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制造业面临新一轮全球范围的大规模重组。与此同时,加入WTO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竞争态势和对外开放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是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但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多层次性。适应多层次的要素禀赋,要求我们既重视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又要涉足高技术产业,既要立足国内市场,又应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等因素。同时,国际分工也有多种形式,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又要建立以规模经济和专门化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单纯依赖传统的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是由于中国的大国特点,许多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已经占有很高市场份额,再大量、大幅度增加出口,很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起诉;其次是这些产品通常是供给弹性很大,而产品价格对供给反应灵敏,很容易导致随着出口的增加,价格迅速下降,形成“增出不增收”,使得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同时,中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中面临两种趋势:一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营销网络等资源,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达到以最低的风险,获取适当的利润,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实力;二是最大限度地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形成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在局部领域实现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两种趋势各有其利,也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因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战略应该是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
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中国市场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呈现竞争国际化的趋势,立足占领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对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食品、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而言,目前,由于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变动,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即既有对高档名牌产品的需求,也有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这些行业应强化对市场的研究,尤其是适应市场细分化的趋势,根据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以生产投资品为主的机械设备,如农业机械、大型成套设备、精密机械等,国内仍有较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应根据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增加产品的稳定性、改善服务等方面着手,提高市场竞争力。如农业机械设备,应在适用、性能稳定的基础上,尽快提高动力设备、农机关键配件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水平。以钢铁、化工、建材为主的中间原料型重工业,目前已经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关键是降低能耗、物耗,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高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多种模式并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形式,但可以有多种模式,包括:一是按传统模式对一般比较优势的发挥;二是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三是部分家电企业的跨国化经营与形成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三种模式仍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具有各自的发展空间,而且,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优劣势。按传统模式对一般比较优势的发展,优点是在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条件下,比较自主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方式;缺点是该模式通常以部门间分工为主,初级产品和密集初级生产要素的产品比重比较高,这些部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低。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能够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与跨国公司技术、资本、营销网络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该方式的优点是由于是部门内贸易,产品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即市场需求增长较快,而且纳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市场经营风险较小;缺点是由于只是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分工,所获取的报酬自然也是十分有限的,有的甚至只有加工费,高利润环节则都由外资或跨国公司掌握。形成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在技术和营销等方面都由自己掌握主动,但是往往面临竞争能力、技术水平、营销水平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
因此,在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可以也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
一是积极推动具有比较优势和自主经营的轻纺工业和机电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建立和培育海外营销网络,充分获取比较优势的分工利益。跨国公司垄断性较弱或中国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产业集中在服装、纺织、食品、皮革制品、五金工具、工业电器、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陶瓷、玻璃制品等。这类制造业,我们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应重点转向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避免单纯地扩大数量和单一市场导致贸易磨擦。同时,进一步把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设计含量,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二是利用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积极主动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承接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和加工组装环节,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能够纳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进行产业内或企业内分工将以机电产品为主,如:电子组装;阀门、管道;轴承、齿轮;机械通用零配件;精密加工等。尽管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有可能获得的增加值不高,但是市场风险较小,而且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增长性较好,可以弥补增加值不高的缺陷。同时,在向跨国公司学习、合作和竞争中不断升级。在开始阶段,接受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安排,承接其转移的一般制造业和硬件产品的加工,引进消化跨国公司的技术设备与工艺,在合作中学习,借以提高自己。在第二阶段,接受跨国公司的初级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消化和创新并举,从生产销售合作到研究开发合作,从制造业合作到服务业合作,从国内合作扩展到海外合作。通过这些合作,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第三阶段,成为跨国公司的既合作又竞争的战略伙伴,从个别产品或某个方面的竞争发展到全面与跨国公司竞争,从国内竞争发展到全球竞争。这是我国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地位的成长途径。
三是“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期阶段,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的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工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或潜在国际竞争力。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更合理地配置资源,一方面,会使我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按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主动参与并引导国际分工格局,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促进边际部门的发展,使潜在竞争优势成为现实竞争优势
要比较现实地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应该重点培育那些具有需求弹性较大、目前尚不完全具有国际竞争力,但稍加扶持即可参与国际竞争的边际部门。这是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的一种常态形式。如果用出口/生产比率接近进口依存度的部门作为边际部门的话,这类部门主要有:电子及通信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等。这类行业要在形成自己的品牌、增强研究开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也可以通过“技术外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壮大这类行业的产出比重和出口比重,能够迅速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增加贸易利益。由电子技术经济特性所决定,电子工业本身是高技术产业,是附加价值高、发展迅速的知识技术集约型产业;电子技术渗透力极强,它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所产生的融合技术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汽车电子等,将使工业产品的性能大幅度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各部门的应用,对于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及产品成本也有明显的作用。因此,电子工业将成为带动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升级的龙头。同时,电子工业又是门类较多,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层次明显的行业,既有技术密集型,也有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或者是它们之间的结合。尽管中国在集成电路生产等一些基础性电子领域比较落后,但是也存在一些能够融合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或产品,如通信设备制造;还有一些融合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的行业和产品,如家用电器,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潜力的企业,只要假以时日,加以适当的扶持,就有可能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中国未来出口的主力。
实现高技术部门局部突破,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国家发展目标、产业特点及市场结构的不同,在不同领域选择不同的发展主体和产业组织形式。在总体上采取以国际化、市场化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的促进作用来发展高技术产业。同时,在个别部门利用国防科技工业等战略性产业的特性,进行扶持,个别部门甚至可以采取“军用启动、带动民用”的战略。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核心技术领域和战略性部门,应以自主创新为主。这包括在国际上尚未产业化、而我国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领域,应以形成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政府的组织协调,集中必要的资源,力求在这些领域突破。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中高科技行业的先导力量和WTO非适应性领域。 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为国民经济高科技行业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支持,为其商业化分担风险和开发成本,随之推广运用到民用部门,体现了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这正是美国的成功做法,同时也是俄罗斯的薄弱环节。中国军品和军转民中的航空、航天、核工业和新材料等,既是涉及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未来发展的主导部门,是国家综合实力所在。在加入WTO 以后,如不采取保护性措施,它们将无力与美、欧等发达国家进行竞争。要保证上述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考虑上述行业的军工性质,采取“军用启动,带动民用”的战略,将其纳入WTO 非适应领域,在投资、研发、信贷等方面切实给予有效的扶持和支持。
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行业领域,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国内外市场融合这一条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引导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利用发达国家技术力量的优势,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通过“技术外取”,提高国内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力争实现局部突破。局部突破,只是可能性,但还存在很大的风险。不可能全面支持,关键是对那些已经开发成功、实现突破、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往往存在资金、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经验不足,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实现迅速扩张。
对那些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创新动力强的特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培育世界级零部件“巨人”,以适应跨国公司全球采购趋势
由于信息化社会和交通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下降、在国际范围内加工制造水平的提高,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有从垂直一体化向全球采购转变的趋势,出现了世界性的零部件集团,而且,零部件集团也开始参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提升了零部件行业的市场地位和增长能力。因此,传统的简单地吸引外资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在跨国公司全球采购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就必须培育自己的世界级零部件“巨人”,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
对具有高成长性而缺乏技术优势的部门,实施“请进来”的战略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某些重大装备、汽车的制造都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这些产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即使靠技术引进也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一是因为国外不会出售这些领域的先进技术,二是即使引进先进技术,由于技术发展很快,引进的技术就很快落后被淘汰。中国可以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资源,尽快改革市场准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外资在以更灵活的方式进入,通过吸引外资的方式把国外技术和资本吸引过来,逐步实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结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