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审计、信息化与科研绩效_内部审计论文

文明审计、信息化与科研绩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化与论文,科研论文,信息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教领域的违规、违纪问题使科研经费审计的重要性受到重视。内部审计具有增值和免疫作用,能够促进科技经费投入的绩效。但在实务中,科研经费审计的实施却很困难。一方面,我国的科研人员具有多重角色,导致其工作压力大,容易把审计介入当成科研工作的干扰因素。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提倡文明审计、改造传统审计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维护科研工作的稳定。另一方面,我国研发经费将提高到GDP的2.2%,科研经费规模增加。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力量还较弱,传统的审计技术将无法承担大规模的科研经费审计任务。这样基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考虑,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因此,有必要立足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探讨审计与科研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文明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在内部审计促进科研经费投入绩效的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文明审计、审计信息化及组织绩效研究现状

(一)文明审计文明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式,遵循行业文明礼仪公约和职业道德,按照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原则,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反映个人内在素质、展示审计队伍外在形象的一种优秀的自律行为。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审计文化由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审计形象、审计知识、审计行为准则、审计组织、审计设施等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的实现,多与文明审计有关。审计价值观最主要的特质是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和奉献,这也是文明审计的基本内涵。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路径是:吸收传统文化和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利用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力,把国家审计制度融入国家审计文化建设中;在绩效考评中落实、完善国家审计文化建设,调动国家审计人员对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当前形势下,免疫系统论是审计文化新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审计文化新的价值指向,审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审计制度创新。

(二)审计信息化早期的审计信息化是手工审计的辅助手段。审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进行根本的变革,实现审计工作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网络审计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审计信息化的主要推进方式是实施IT审计,建立审计信息系统。在IT环境下,审计面临审计线索、审计证据、数据安全、利用专家工作、审计人员知识与能力更新等新问题;审计工作重点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功能与控制审计、远程审计和独立审计等四个方面转变。随着SOX法案的颁布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推动,普及基于IT的连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国应建立考虑CA的审计规范体系、基于IT技术进行CA的研发、制定推进CA的步骤和顺序、开展人员培训等四项主要工作。更多的研究则围绕专门审计人才、计算机审计风险、数据采集技术、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展开。

(三)内部审计与组织绩效(1)两者关系:一是增值作用,内部通过改善组织治理机制、主要服务于公司治理层(董事会)发挥增值作用。IIA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以价值增值为代表的研究为内部审计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内部控制等与审计有关的因素能够为组织带来增值;内部审计从传统的监督,发展为确认和咨询,并明确其功能为价值增值;借助“内部审计质量”概念,运用类似DeFond et al.(2002)的审计费用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对管理内部审计在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功能进行考察,发现其实现形式是合理保证和咨询。二是免疫作用,内部审计通过加强组织的管理功能、主要服务于公司的管理层(经理)发挥日常的免疫作用。审计是评价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包括受托财务责任、尤其是受托管理责任,这是审计免疫作用的理论基础。审计免疫作用的方式(或内在职能)体现为预防、揭示和抵御。黄震和孙小鸿(2010)把免疫作用的研究引入到内部审计领域。内部审计免疫作用受观念、法制、环境、工作模式和审计方法的制约;内部审计具有预防、监视、自稳和修复等四大免疫作用,并形成由“内控机制、风险预警、持续监督”等构成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的增值与免疫作用在增加组织绩效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内部审计同时服务于治理层和管理层,难免产生角色冲突,未来应着重于内部审计角色冲突的形成机理和后果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内部审计增值的量化评价研究。理论上,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能通过绩效评估来发现,并进行量化,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借助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评价指标的构建。基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率,提出三个标准(数量、质量、反馈),能够归纳出用于效率评价的23个决定因素;在1997年IIA网络调查中,提出了84个指标,从中可以精炼出最重要的25个指标。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可提出四维度指标;运用AHP方法,可构建出分为3层的35个指标体系。二是评价工作的实施。审后调查、客户访谈和数量指标一样能够确认内部审计的增值;借助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揭示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两种工作模式间的显著绩效差异,代表了内审增值量化研究的新趋势。通过比较,研究了目标责任考核法、标准差异法、因素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民意测验法、平衡计分卡等七种主要的内部审计增值评价方法及其组合运用;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有内部评价、外部评价评价两种实施模式。在网络审计环境下,可运用AHP方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获得绩效评价模型和实施计算等四步骤实施联网审计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对审计理念(文明审计)和审计技术(审计信息化)都很重视,对两者的内涵和实现机制也进行了探究。但是,缺乏针对有效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的研究,即对内部审计促进组织绩效的量化评价研究。本文以科研经费审计为例,考虑内部审计作用,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研究,有利于通过量化评价,揭示出内部审计促进科研组织绩效的机制。

二、基于文明审计和信息化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一)文明审计的实现机制(1)科研领域文明审计的要求主要包括: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实质重于形式;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审计自律;等等。(2)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贯彻文明审计理念的机制。包括:组织保障机制。除了建立相对独立内部审计机构和经费保障,还要加强思想政治领域的组织建设。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两手都要硬。教育培训机制。除了要设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门槛,保证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还要建立后续教育机制,既要更新业务知识、提高技能,更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此外,还要建立科研系统内部之间、科研系统与外部审计之间的业务交流或沟通机制,总结文明审计的工作经验、探索文明审计的工作规律。监督约束机制。建立文明审计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惩戒来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激励指引机制。树立文明审计的正面形象,运用精神和物质激励手段鼓舞内部审计人员实施文明审计。

(二)审计信息化的设计与实现机制科研领域的内部审计力量正在形成规模,审计信息化对传统审计组织的“触动”作用并不显著。正因如此,在科研审计力量组建之初,就应通盘考虑审计信息化的要求,以与之相适应。(1)审计信息化的设计。审计信息化的实现,在软件方面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配置、办公场所的建造等;硬件方面包括各类审计软件的配置、审计人员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等。在功能方面表现为:控制、管理和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安全、风险和控制。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应用、开放和全员参与。因此,在审计信息化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有:组织治理;风险管理;监控;IT技术;技术管理模式(是否外包);连续审计。(2)审计信息化的实现机制。一是金审工程提供的经验。正在实施的是金审二期工程。一期工程中试点先行,先对核心审计业务实现信息化、审计智慧和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审计署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机制、探索审计信息化的良性循环。有分析认为,一期工程的整体规划不足,资源共享有限,缺乏规划标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信息化应予避免。二是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信息化。以中科院的环境为例,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信息化分为8个主要节点逐步实现。

组织领导。审计信息化工作由院统一领导、分院和研究所分级实施。中科院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审计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不相容IT职能应分离,如计算机操作和系统开发职能、数据库管理与其他职能、系统维护和新系统开发职能、数据库文件库与操作。应建立计算机控制中心,进行日常保护、应急备份或恢复。计算机控制中心可以与科研管理系统整合在一起。

硬件设施。计算机中心选址很重要,物理地点应选在不易为自然或人为灾害所直接影响的场所;所在的建筑物应构造坚固并限制外访,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公用设备和通信线路应埋设于地下;应有完善的安保、消防系统;电力保障可靠。除了公共设施,各级内部审计用户也应配备相应的设施(个人计算机系统),便于协同开展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

信息平台。一是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二是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互联平台。三是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访问平台。四是科研经费审计成果信息共享平台。

软件配置。由审计信息系统获得、实施、维护与控制三个主要环节组成。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获取有内部开发和购买商用系统两种方式(中科院是前种方式)。实施时,要建立数据库结构、装入数据、编码测试、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整理系统文档和安装新系统,审计、技术、数据管理、用户和会计师参与实施过程;实施的过程是对审计信息系统的时间、成本和效益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系统的适当维护能够提高寿命周期;审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包括系统授权、用户说明、技术设计、内部审计参与、程序测试、用户测试和接收等六个方面的活动。

人员培训。主要培训审计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人员,主要内容:审计信息系统维护、使用方面的知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相关的业务技能(如数据采集、审计分析模型构建);审计信息化中的安全管理。

项目实施。科研经费审计主要包括收入审计和支出审计。在信息化环节下,收入审计运用顺序文件的批处理功能来实现,进行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实施准确性、完整性、存在性方面的测试。支出审计也是通过批处理技术、支出业务流程控制方面的测试、现金支付系统的测试来实现,进行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实施准确性、完整性、存在性、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测试。

审计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管理包括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织、审计工作实施、审计报告与数据档案管理等等。

数据安全。主要的要求是确保科研经费相关数据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靠技术、组织和管理来加以保障,同时重视信息安全教育和规划。在技术上,要防控逻辑访问的风险和物理访问的风险,重视网络架构的安全,并控制环境风险。

三、基于内部审计作用的科研绩效及评估机制

(一)科研项目与内部审计整合内部审计能够促进科研绩效,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要对内部审计的贡献度进行量化是不容易的。这里为使问题得到简化,假设科研经费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投入的。

(1)科研经费运行机制与内部审计的整合。我国财政性资金投入的科研经费运行机制,由科技战略计划、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组织结构和支撑体系等六个构成要素下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所组成(见图1)。

(2)科研项目与内部审计的过程整合。简言之,科研项目是创造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内部审计必须围绕和服务于此过程。这意味着:要建立基于科研项目的内部审计理论模型;要准确识别出科研项目审计的边界;要实现预防或免疫作用,内部审计必须与科研过程整合;要实施科研绩效审计(见图2)。

(二)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内部审计因素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与科研项目的性质有关,这里参照周寄中(2008)、以中科院的科研基础研究项目为例来说明影响科研项目绩效的因素。

(1)共同因素。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的产出;科研活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对学科贡献度;对国家贡献度;重大标志性成果;重大创新性进展;等等。

(2)析出的内部审计因素。孙青霞、韩传模(2010)系统总结并析出了内部审计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总结出4类35个指标所代表的影响因素。这里与中科院的环境相结合,对内部审计因素加以取舍,确定如下4类影响科研项目绩效的内部审计因素;第一,审计人员资质与能力情况。一是内审人员受教育程度,包括学历教育和后续教育。二是内审人员构成情况,包括专职人员比例、资质情况、专职工作时间情况。三是内审工作情况,包括实施科研经费审计项目的数量、年度审计计划完成情况、新增审计项目类别的情况、质量控制情况、被动审计情况、外部评价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整改率。第二,内审定位情况,包括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组织治理情况(含内审决策参与度)、风险及风险应对情青况、审计期望、其他部门对内审的关注程度。中科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财务、科技等部门,科学院及社会公众对内审的期望值正在提高。第三,内审流程情况,包括科研组织各部门间沟通情况、对审计发现的审核、审计发现的披露形式和范围、审计计划的及时性、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和审计信息化情况。中科院在分院和研究所层级的任职公示或任职、离职评价时,由内审机构作审计评价;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信息化程度正在提高。第四,审计成果情况。包括促进科研经费节约或避免科研经费损失的金额、重复发现问题的数量、审计建议执行比、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科研组织内部对审计的接纳与自律情况、科研组织总体评价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变化情况。

(三)基于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考虑内部审计因素时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主要关注评估模式的评估方法。

(1)绩效评估模式。以往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不考虑内部审计因素的作用,与公众的期待、实际情况均不相符。在考虑内部审计因素时,有综合考虑和单独考虑两种模式可供运用。综合考虑时,将内部审计因素拆解为上述具体因素,与影响科研绩效的其他因素一起,分别设计评估指标,纳入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实施评估。单独考虑时,将内部审计作为科研项目绩效的一个影响因素,并据以设计反映内部审计因素的评估指标。因此,要先行计算内部审计因素的指标值。

(2)绩效评估方法。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文献计量法和综合评价法。考虑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应基于综合评价法,运用分层法将评估对象分解为不同层次的指标,计算指标值并确定权重,用综合评价模型求得评估值。实施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前,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获取专家对影响科研项目绩效的诸因素重要性做出的评判,通常借助打分表实现。如,周寄中(2008)确定了4类7项19个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指标、5类9项22个战略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指标,并分别运用问卷调查法确定了类、项、个指标及指标间的权重。获取基础判断数据后,再按如下程序处理。一是重分类。即影响因素的分层处理,运用因子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对基础判断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的目标是提取公因子,建立二级分类(如借助因子旋转系数矩阵,对因子进行重新排列,据以识别同类因子)。二是指标化处理。给公因子命名,并以指标的形式呈现,得到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或三级以下指标也是用类似的方法获得。列出可直接量化指标的计算公式。三是建模。即包含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其中,依此类推。A为某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值,i为各层指标的编码顺序号,n为i的最大值,Fi为第二层的第i个指标值,为第二层第i个指标对应的权重。相应地,为第三层的第i个指标值,为第三层第i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四是确定权重。即指标间权重的计算,借助公因子标准差系数之间的比值关系,可以确定大类指标之间、大类指标的下级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五是给指标赋值。定性指标的赋值依靠专家评议、打分表等形式来实现给指标赋值。定量指标通过计算获得指标值。六是计算评估值。即包含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值的计算,确定权重和给指标赋值后,利用上述模型即可计算获得包含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值。

四、结论

文明审计、审计信息化能够促进科研绩效,是由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命题决定的。科研组织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科研绩效。文明审计的基本功能是减少组织内部的摩擦所产生的损耗(绩效损失),审计信息化则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问题的难点在于,内部审计促进科研绩效的作用如何计量?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内部审计作用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考虑内部审计因素的两种科研绩效评估模式,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含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

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的基础信息和足够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案例,难以对提出的包含内部审计因素的科研绩效理论和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随着中科院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审计案例的增加,未来在条件许可时,可实施如下的基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科研绩效实证研究工作:(1)对科研项目实现较为精确的分类,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借助科学分类来实证考察审计因素对科研绩效的影响。(2)内部审计促进科研项目内部绩效的经验证据。(3)内部审计促进科研项目外部绩效的经验证据。(4)内部审计与科研绩效相关性的总体研究。这些实证研究所提供的经验证据,将为科研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从而最终为提高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绩效服务。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文明审计、信息化与科研绩效_内部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