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欧静燕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欧静燕

梧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当前,城市不断扩大范围,相应增加居住人群,人们对道路给排水产生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当前市政项目出现巨大的进步,但依然出现雨季不能有效满足的问题,现有基础设施难以达到社会发展需要。海绵城市体现出较强弹性空间,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在与城市发展积极满足的前提下,将更好的居住环境提供给人们。在设计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引入城市理念,真正提升了建设水平。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呈现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积极发展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体现出海绵城市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应用中依然出现很多问题。在建设市政道路中设计给排水一定程度对使用道路情况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迫切需要高度重视设计开展给排水工作。

一、设计意义

从定义角度分析海绵城市,具体是指在降雨期间发挥聚集、渗透和净化作用,对城市内部地表水有效降低,在旱季通过不断补充水资源,发挥水循环调节作用,进一步建立全新的城市建造系统。在建设生态城市中,水循环系统提供了关键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成功转换物质能力、提高动植物生长水平,只有合理的水循环才可以保证正常运行生态系统。在建设市政道路中,要想保证安全行车,增加道路使用时间,节省建设成本,达到运行车辆需求,应保证路基和路面的平整度,提高承载能力。长时间在路面出现积水极有可能破坏路基,甚至发生交通安全问题[1]。

二、设计原则

(一)尊重自然

海绵城市对自然环境十分尊重,突出了顺应自然的特点,应科学应用和保护生态资源。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也需要遵守这个原则,转变粗放型的设计方法,结合对应原则设计系统,充分确保协调发展资源和城市。

(二)防涝原则

避免城市出现内部积水与洪涝现象,设计人员应根据科学原则,认真安排防涝工作。城市不仅要对积水科学排放,还要有选择回收应用雨水资源,减少浪费资源问题。

(三)不浪费原则

各个城市在设计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都应考虑节省问题,防止对线路做出大规模变更,科学利用原有给排水系统和现存资源。比如,通过小区绿地、城市道路对自然降水有效收集。

(四)个性化原则

由于各个城市存在不同情况,也会产生设计差异。在设计中,人们为防止套用其他城市设计,应根据城市绿化问题、水文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做好整体设计和改善环境工作,对水资源紧缺问题及时解决[2]。

三、设计应用

(一)路基排水设计

首先应注意设计是否合理。因此,市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地基情况实施勘测,初步选择排水设计的结构和规模。路基关键功能是渗水性,通常利用晾晒和碾压路段对地基缝隙有效通透,若透水性依然不理想,可以通过换填法进行疏松。当遇到较软土质时,采取堆载预压方法达到施工要求。若土质较干,针对含水量良好的路基,借助开通排水沟对储水作用有效发挥,采取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帮助土壤有效蓄水,提升土壤含水率,提升雨水系统的循环能力。对储水来讲必然需要设计排水,使用排水泵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二)路面与结构排水设计

路面宽窄紧密联系路面排水结构设计,对排水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路面的宽广表现出定向特点,避免轻易做出改变,市政部门应结合真实状况采取对应措施,保证正常运行排水系统。对宽广的路面,对其两侧开发适合的雨水口,主要功能是在地表缩短雨水停留时间,达到迅速排水的目标。并且,在道路两侧相同距离间隔安装集水井口,提升排水能力,降低雨水冲击路面的程度。反之,若路面相对较窄,则应对单坡路面排水综合思考,利用横向安装管道有效排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海绵城市路面应产生良好的通透性,但路面出现较大裂缝一定程度影响了排水,使雨水更快渗入到地面产生积水。市政部门应对现状综合考虑并采取预防手段,应对混凝土材料科学思考,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对排水面积有效扩大,向道路两旁引入积水,防止雨水冲击路面带来更严重的伤害。除了路面地质,还应强调路面结构,坡度对排水效果造成的影响。有关人员应开展实地勘测并对坡度合理计算,获得最大的排水效率[3]。

(三)车行道

车行道在市政道路施工中采取非透水性的路面工艺。如此容易发生路面积水现象,对供给地下水造成影响,发生严重的热导效应。比如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采取渗水功能的施工技术设计车行道。这项技术对地表水径流量发挥了减少作用,及时供给地下水。在具体设计中,最上一层路面选择较好透水性的沥青混凝土材料,中间与基层选择非透水性材料,降低雨水破坏路基的程度。当出现阴雨天气时,雨水出现在路面,顺延横坡向提前设计的盲沟流入,顺利进入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提高应用水资源的效率。

(四)人行道

不透水路面影响了人行道的便捷性。当历经雨洪灾害以后,若无法应用对应的排水方法,则人行道中形成的积水,容易造成行人摔倒问题,无法保证人行道上人们的安全。为了与建设海绵城市理论相符,选择透水铺装方法,保证雨水顺利渗入到地下。如此提高了排出积水的效率,还对路面温湿度科学调整。若土壤透水性不理想,将排水管设计在路基位置。

(五)绿化带设计

第一,设计雨水收集。在给排水系统中出现降雨,雨水经过地表径流进入绿化带,之后在雨水口聚集。因此,在设计中,保证雨水口在路面下方15-20cm,保证均匀分布雨水口,其高度应超过绿化带种植土,比道路低。

第二,设计水体过滤。水体在给排水系统中发挥了过滤作用,一般是采取过滤方法保证地面雨水的清洁度。因此,在设计时,根据实际要求铺设种植土,其次科学铺设砺石层,最后安装渗透管。如此就可以有效过滤雨水,不仅可以有效清洁雨水资源,还确保正常供给自然水体。

第三,设计排放。在排放施工中,应根据要求设计溢流系统,主要是有效连接排水管道和雨水。若在降水量较大的季节,造成雨水口不能科学处理大量雨水,此时较低地势的绿地可以较好存储雨水,利用溢流系统向市政管网流入,成功解决了堆积雨水问题,将剩余的降水排出。

第四,设计缓排滞蓄。这一环节具体是全面、系统分析绿化带的结构,之后根据要求科学设计导流系统,保证雨水有层次的深入到地下。同时,在雨水口位置设计明沟,强化沉淀雨水的效果。根据要求设计明沟两端的出水沟渠,达到水资源调配目标,促使雨水向明沟直流。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凭借雨水口作用在绿化带范围内适度停滞水体[4]。

(六)附属设施

第一,路缘石。这是主要道路排水设施,包括平缘石和立缘石。其中,平缘石高度与附近地表统一,保证雨水径流至雨水口发生积水;立缘石比附近地表稍高,汇聚雨水到达雨水口。但是,考虑到传统利用的立缘石特点,阻止雨水顺利进入绿化带,通过打孔、间隔式立缘石对这一问题有效解决。第二,路肩边沟。传统设计采用的是混凝土材料,但在应用中缺少美观度,影响雨水净化功能的发挥。结合这一现象,建议使用植草沟,将植被种植在地表沟渠,有效收集和排放雨水。

四、结束语

综合分析,建设海绵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对水资源科学应用,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改善环境。基于这一理论指导,在设计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时,应结合具体位置合理规划,有效衔接道路和城市绿地。

参考文献:

[1]荣燕燕,张洁.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方法及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3):89.

[2]李丽.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及其效益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6(12):17,19.

[3]董淑秋,韩志刚.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12):12.

[4]刘波.海绵城市技术是中国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起点[J].居业,2017(12):45-46.

论文作者:欧静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欧静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