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政策须近中远期兼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期论文,就业政策论文,须近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就业机会的扩展依赖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基本能力的提高。但是如果不实施某些辅助的政策,经济增长是不会主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的。”扩大内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对增加就业是有利的。然而,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才能保障就业机会的增加。
失业问题往往涉及到的是社会底层问题,而通货膨胀问题涉及面更普遍,经济损失也往往是社会高层最大。所以,反失业比反通货膨胀更能体现人类关怀。政府要帮助脆弱群体或是处在不利地位的群体实现再就业。当前的脆弱群体是下岗职工、长期失业者和残疾失业者。
预计到20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有可能接近4%,城镇登记失业者人数有可能接近800万人。
面对如此紧张的就业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扩大就业政策。近期应考虑着重于调节劳动力供给和市场供需平衡结果,长远应着重于调节劳动力需求。
1、以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工变成城里人。 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以后,由于良好的教育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劳动力的参与率要明显下降,可以降低劳动力供给。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扩大劳动力需求。城市化首先是把原有的就业“蛋糕”做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分配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树立这个观念对于缓解整个就业形势非常重要。城市化不仅是现代化的要求,而且可以促进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该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2、从2000 年起大学招生规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每年递增10%,可以延缓248万适龄青年就业。这样就可以调动家长、学生、 学校和国家多个方面的积极性,效果可能比正在推行的劳动预备制更好。
3、今后在产业类型和企业类型的调整上,要注意兼顾劳动密集、 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既能保证有足够的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又能兼顾大量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4、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社会保险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低水平、广覆盖”。“低水平”是指在进行有关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时候,保险水平要量力而行。失业保险的待遇水平要切合实际,既要能够保障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再就业培训,又要使劳动者不要产生过分依赖社会保障的行为,从经济收入差别上保持劳动力重新进入市场的动力。“广覆盖”是为了尽量消除由于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形成的劳动力在市场上流动的制度障碍。
5、对特殊困难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必要扶持和帮助。第一,提高在困难地区的投资比重,扩大公共投资规模,尽快实施就地产业转移(如森工行业向造林、环保及现代农业转移),或地域性整体转移(如煤炭行业的老矿向新矿区实施人力、物力等生产能力转移),全部或部分解决投资项目的资本金的筹集。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地区协调发展基金、再就业基金等支持困难地区发展经济和实施再就业工程。
6、近期经济发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就业压力, 这样失业率水平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提高。出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近期城镇失业率的控制目标可以定在5%。 这个失业水平既可以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调整空间,又可以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是一种现实和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