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创业论文

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管理论文,导向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背景与意义

1.1 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温家宝总理也指出应“坚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国家战略方向、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要求、地区经济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等结合起来,不能人云亦云,流于空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和支撑此体系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未来的生力军,为此,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广州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均明确指出:要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要求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这些规划和措施正在抓紧落实,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正是学校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重要平台和依托。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见,以改革创新、适应发展、增强学生“四种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在高等院校深入开展。从广义上说,大学教学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四种能力”的要求出发,构建以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十大振兴行业之一,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九项政策措施之一,具体表述:“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要“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物流发展十分迅速,有巨大的创业空间,对应用型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我国物流发展十分迅速,有巨大的创业空间,有巨大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据测算,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7.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这个比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创造3000亿元的经济价值。物流业每增加6.06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一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

从2002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至2011年,我国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1000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目前物流专业在校生大概在50万人左右。可以说物流专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中,但我们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其他相关的专业转到物流教育上,缺乏扎实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缺乏工程应用背景的教师队伍,因此很难对学生进行物流技术、物流操作与物流企业管理的指导。

其次是重理论、轻应用,教学体系不成熟。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从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基础上新增、转化而来,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滞后,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优先考虑专业的高实务性和应用性,设置的课程缺乏技术性、工程性,学生得不得物流技术与工程的基础方面的训练。

第三,缺少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条件差。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缺乏,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致使各高校目前的物流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根本,也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打造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现代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与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物流教育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形成的背景与学科体系的不完善,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较为普遍。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发达国家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物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科体系主线,以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为学科理论与方法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为方法和手段,结合贸易、运输、储存等实务和相关法规知识等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与培养体系。国内物流管理专业几经起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在学科的体系上,基本遵循物流学科的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基本分为四块:基础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20世纪八十年代强调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将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归纳成6个方面:①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②具有很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商业和行政领导能力;③懂得如何去设计和开发复杂的技术系统;④了解工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⑤胜任跨学科的合作;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等。由此可见,在重视加强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更强调的重点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终生学习能力等。[1、2、3]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这一大的背景之下,开展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对进一步推动广州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创业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我校及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2 改革目标与思路

2.1 改革目标

提出有针对性的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教育理念,以先进培养标准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立足点,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校内创业教学平台为立足点,借鉴相关行业标准、高等教育通用标准和创新创业人才标准等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跨专业的校内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平台。达到以下目标:

①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②建立国内一流的物流专业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

③建立具有创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2.2 基本思路

①修订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科学安排各类实践环节,确定合理的实验与实习内容、时间及学时数,保证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配合;同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第二课堂,设置几类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②开发实践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物流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项目,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物流专业校内仿真实习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和物流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③开展课外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利用各种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创业大赛活动,并组织开展校内特色课外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④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各项教学环节的执行者、是培养学生的主体。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各项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来,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上述思路可简单概括为是大环节:培养方案(Plan)、培养平台(Platform)、课外实践(Practice)、全员参与(Participate),四个环节之间有互相衔接并形成良性互动,其服务的对象就是具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Talent),即4PsT。如图1:

图1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上图中,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培养方案是总纲,属于顶层设计;培养平台与课外活动是基础,也是培养手段;全员参与则是实施的主体。

3 实施方案与效果

3.1 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科学设计人才培养定位

针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考虑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特性和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知识能力方面,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物流管理运用、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实操和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五大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体系方面,相对应的开设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的方面课程。其中在专业课模块方面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课程:(1)物流管理运用能力: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知识,能根据物流的规律,应用相关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2)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具有系统观,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3)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能力。而实践教学模块则定位在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体系的制定和优化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具针对性,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操能力得到锻炼,为将来创业训练提供基础。

3.2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人才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在教育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关文件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交互、数据库、云计算、模糊识别、垂直搜索、移动通讯等前沿信息化手段,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区域经济信息、行业信息与职场信息,所构建的集社会背景认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辅导与跟踪、就业创业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应用基地[4]。

为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该基地按专业实验级、跨专业综合级、创新创业级三个层次,在原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优化,并新建跨专业综合级和创新创业级两个层次的部分实验环境,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新建实验课程与项目对场地具体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实验室的架构和功能,构建具有全新功能的、充分满足项目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见图2)。

图2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体系

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自身认识,了解所长所缺对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进入职场能够快速准备的定位并发挥最大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强调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快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企业所需。在通用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管理、人际关系、思维、态度、内驱力、行事风格、应对风格方面进行多点、多方位的评价与总结。

3.3 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教材应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配备合适的教材。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真知灼见的专业教材,针对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如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系列教材,同时也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材作为参考。

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教学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就开始了物流专业相关教材的编写,先后编写了《物流系统规划原理与方法》(2004)、《物流系统规划》(2007,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2008)、《物流技术仿真教程》(2009)、《冷链运输技术与方法》(2012),这些教材均注重应用性,并开出了对应的课程。同时,选用最新的优秀教材作为其他课程的参考教材。

3.4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有创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课外活动,包括课外科技作品与创业设计大赛、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其他模拟训练活动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例如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全国创业设计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用友ERP大赛、全国物流技能大赛、模拟招聘等等,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年来,本专业有40多名同学参与到了老师的科研课题中,承担市场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工作;从2011年12月开始,我校又率先设立了又企业赞助的物流创业设计大赛,吸引了200多名学生踊跃参赛,其作品充分体现了物流行业的特点,多个项目具有创业实用价值,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赏。

3.5 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学校的功能包括培养人才、创造新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产学研合作则是实现这些功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和实习基地协议,承担了近30项横向合作课题(包括企业和地方政府),解决了一批物流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物流园区设计、冷链物流技术方案等实际问题,并吸收了近50名本科生参与到课题调研和数据处理分析工作中;同时聘请了20余名本专业领域的政府与行业主管、企业负责人、知名教授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召开座谈会,为我校物流管理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部分委员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加深对物流行业的了解,及时跟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本专业所在的“物流与运输研究所”2008年即被中国物流学会首批授予“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

3.6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除了到企业实习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实验室进行体验和实验。目前,高校的学生实习普遍的问题是经费紧张、实习单位有限、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等等。因而建设校内实验室就非常重要。就全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类专业来说,大约50%以上均建设有功能齐全的物流实验室。我校自2004年以来先后投入近400余万元建设了物流实验室,包括物流管理流程模拟(主要是企业物流流程的信息管理)、冷链物流技术条件模拟、物流作业仿真模拟和物流中心仿真沙盘等模块[6],基本上可以满足校内教学实验的要求;与此同时,从2005年起就开始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将原来分散在多门课程里的实验整合成四门实验课程,对应四个实验模块,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整体效果。

3.7 开展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自身的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复合型的有机整体,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就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的传递,更涉及教师专业生活习性的改变和个体深层认知结构的重建[5]。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历提升、进修提高以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同时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采取课程社会实践报告、课程论文及论文报告会、课堂讨论与辩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本专业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总体优良率达到90%。

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在学校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专业主干课《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获学校精品课程,2010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所有的教学视频已全部上网;并已有6门专业课建成了网络课程。

3.8 重视教学与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和承担科研课题,并及时将可以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本学科与教学团体长期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已经先后承担了学校和教指委的物流教研课题,其中教指委的物流教研课题题名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已经结题,目前承担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已经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16篇;近年来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校企合作课题30余项,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特别在冷链物流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这些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也于2008年评为了校级特色专业。

4 展望

物流专业在我国既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又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依托学校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在国家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具有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标签:;  ;  ;  ;  ;  ;  ;  ;  ;  ;  

基于创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