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开放性作业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开放性论文,新课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历史作业是指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基本技能的练习题。历史作业一般分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动手作业三种。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偏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成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
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论被异化为只有教而无学的“教论”,基于“教论”的作业逐渐转向了教师“教的补充”、“教的强化”。作业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作业过程与评价越来越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性,轻视人的主观作用,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即使作业评价有简短的文字交流,也生硬单一,缺乏教育性。目前,我们的作业还十分严重地存在着注重作业程式化、规范化的倾向。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甚至让学生抄写课本中的例题例句,结果作业千篇一律、工整规范,极具欣赏性,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问题、困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需要等应是作业的主要生长点。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在应试教育下,作业演变为“教的补充”、“教的强化”,自然也就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历史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的历史作业已不再完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是个体的活生生的人,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喜欢的是搜集资料型作业;调查、访问型作业;观察、体验型作业;汇报、表演型作业;喜欢手工、绘画型作业;想象、联想型作业;喜欢朗读型作业。
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这些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何谓开放性作业,通俗地说就是给学生以较大认知空间的作业。好的教学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那么,根据新课程要求,究竟应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新课程突出的理念,就是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才能找到解题的方向,获得自身的发展。设计开放作业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上的开放题,更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开放题。此类题目的设计一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集中专断走向自由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列举以下作业题型:
(1)根据本节课的一部分内容画一幅漫画或写一副对联或一则谜语。
(2)当堂出一期板报,让学生当堂出一期纪念司马迁的板报。
(3)当堂出一期关于某些内容的报道。如中共一大的报道,写一篇纪念李大钊的悼文,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等。
(4)写一段模拟当时人物的对白或历史小剧本。如当堂写小剧本《杯酒释兵权》。
(5)课堂小辩论。如曹操是奸臣还是英雄?
(6)历史小论文(评价人物、事件、展现研究成果)。如评价孔子。
(7)一封书信。例如:假如你是一位北宋时赴京赶考的秀才,给家人写一封叙述当时国都——东京衣、食、住、行的家书等。
(8)一段导游词。例如:长安名胜古迹很多,请你为长安写一段导游词。
(9)把历史内容绘制成图形。例如:画出清朝的疆域图。
(10)画说《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描绘了汴河及其两岸地街景市貌。下图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能为这幅图配上一段生动的解说词吗?或者能为画中几个人物配上一段有趣的对话吗?
(11)小小评论家
你有幸首次使用新教材,与新教材相识已经一学期了,你喜欢它吗?你对它还有什么要求?你喜欢你的历史老师以及他(她)的教学方式吗?你对他(她)还有什么要求?
你喜欢现在的考试方式和题型吗?你是不是有更好的创意?请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以《我看历史教材》、《我看历史老师》或《我看历史考试》为题写一篇小短文,相信你们都是诚实的好孩子。
(12)历史诊所。皮皮:我非常想知道远古人类的情况,你能告诉我一些北京人的事情吗?
咪咪:当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们用磨得光光的石锅做饭。
皮皮:噢!你还能告诉我我国原始部落的情况吗?比如半坡部落?
咪咪:那就更没有问题了!他们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陶器可好看了,底色是红的,上面绘有人、动物等图案。他们住的房屋呀,是干栏式的!
皮皮:唉,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咪咪:是夏朝吧?
同学们,你认为咪咪的回答怎么样?你能诊断出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吗?请写出错处并简单说明理由。对咪咪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13)碑文设计: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武则天病逝了。她为自己设计了一座无字碑,武则天为什么不在自己的碑上不刻一字呢?历代学者为此众说纷纭,争执不休。那么,你认为我们该怎样评价武则天呢?如果请你为无字碑撰写碑文,你会怎样行文呢?
总之,设计教学开放性作业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锐性和严密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作业:
1、充实、丰富了作业的内容,优化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特别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首先不全是单一的书写作业了,而尝试布置了学生的一些调查、制作、实践等形式的作业;而这些作业的完成往往都需要与人合作,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训练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也应该体现训练与他人合作;作业完成的方式不应该只是局限于用统一的书写纸或作业本书写作业,应该提倡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用电脑去完全作业,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2、作业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已经证明了,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于是,我就采取让学生看、听、触、摸、嗅、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进行学问探讨。
3、把握控制好作业难度。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难易程度,不能以主观盲断为依据,而必须以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同时还应该预测学生所能够完成作业的程度。这里也就是必须体现出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4、作业应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即教育”,历史从根本上是为生活、为现实服务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外延。把历史作业仅仅封闭在课堂教学中,切断学生与生活、与现实、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学了日本法西斯以后,让学生搜集历年来日本军国主义亡国复活迹象,写一篇评论稿。用现实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更有效吗?
5、这些作业体现了体验式自主性理念。传统的灌输性作业,因学生没有参与知识发生过程和处理过程,学生对知识缺乏体验,因此常出现学生对于教师反反复复甚至考评过的知识点依然陌生的“怪”现象。学生需要做中学,在体验中感受知识,这些作业即体现了这一原则,每个题目都必须学生进行分析后完成。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业将变成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当然,这种延伸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则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对教学的深化过程(而非强化)。新课程下的作业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标签:过程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