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淑荣 (吉林省双辽市中医院 136400)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7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79例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治愈53例(占67.1%)、好转21例(占26.6%)、无效5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7%。结论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及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因其临床疗效显著、服药方便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 胃脘痛 方剂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267-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胃黏膜肌层变厚、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1]。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西医治疗多以对症为主,但确难以逆转萎缩性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中医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辩证、治则方药显露了独特的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的发展。本文笔者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7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79例患者均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及消化道出血者,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功能障碍者。其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最小30,最大67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所有患者就诊时均有明显的反复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嗳气、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将其辨证分型为:瘀阻胃络型7例、脾胃虚弱型9例、脾胃湿热型12例、肝胃不和型20例、脾胃虚寒型31例。
1.2辨证分型治疗
1.2.1 瘀阻胃络型:本组7例,患者证候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时持久,食后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以活血化瘀、通络和胃为治则。代表方:失笑散合并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两方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1.2.2 脾胃虚弱型:本组9例,患者证候胃脘冷痛或痞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肢软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脉沉细弱。以补气健脾、行气化湿为治则。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具有健脾益气,升举清阳的作用。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协同升举清阳;当归养血;陈皮理气消痞。
1.2.3 脾胃湿热型:本组12例,患者证候胃脘疼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为治则。代表方:清中汤加减;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怯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纳呆少食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导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4 肝胃不和型:本组20例,患者证候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胸闷嗳气,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为治则。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常用药:柴胡、芍药、郁金、川穹、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反酸较重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中和胃酸。
1.2.5 脾胃虚寒型:本组31例,患者证候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治则。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作用。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等以制酸和胃。
1.3 疗效观察:
1.3.1 用法及疗程:以上各型患者方药均采用加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服下,3个月为1疗程,服用1~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嘱其忌腥、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1.3.2 疗效评定标准[2]:①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萎缩性炎症恢复正常或消失;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腺体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增生现象已经恢复正常;②好转: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黏膜慢性萎缩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证实腺体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增生现象已经恢复正常;③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组79例患者经中医辨证治疗,治愈53例(占67.1%)、好转21例(占26.6%)、无效5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7%。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痞胀”等范畴。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理改变主要为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肌层常增厚。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感受寒湿之邪,或者是七情内伤,女性多为饮食不节等导致的脾胃功能受损,而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瘀滞,不通则痛;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因本病病程长,迁延不愈,若不及时正规治疗可发生癌变,导致严重后果。西医关于根治幽门螺杆菌后对萎缩性胃炎的利弊存在争议,而中医药治疗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争议,同时改善胃粘膜萎缩病变有效率也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胃粘膜病理改变并不一致,症状消失早于胃粘膜的改善,胃粘膜的病理改变是可以改变的,口服中药汤剂相对与西药效果更优,但应鼓励患者坚持长时间,耐心的治疗,不能因症状的改善或消失而盲目停药。即使症状缓解,也应胃镜复查和病理活检,把治疗前后做一比较以便总结。还应注意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戒烟限酒,指导患者调理好自己的饮食起居,适度加强身体锻炼,对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大帮助。
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疗7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由此说明,此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同时对炎性程度、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本病在中药方剂的选择上,应抓住每种分型的特点和主要原因,抓住病机的关键,辩证施治并正确选用合适的方剂,以健脾养胃、调气活血、疏肝和胃为治则[3]。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复杂且疗程长,治疗中一定要坚持守方,以达到最佳效果[4]。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的基本治则[5],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铁质。起居有节,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有胃炎病史者应定期复查;若遇到腹痛、黑便等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做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 周文艳.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1例.中国中医急症.2007.2.16(2):232~233.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0.5(2):77.
[3] 林果森.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下):29~30.
[4] 王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法分类研究 [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 杨增良.杨氏中医保健手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5.
论文作者:兰淑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患者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胃镜论文; 脾胃论文; 症状论文; 化生论文; 中医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