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张 旭/ 齐齐哈尔大学
摘 要: 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适应当下教育改革的需求。改革传统单一的外语技能培养,依托研究性教学法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融合型外语人才,为促进“一带一路” 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融合型外语人才
2014 年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新能力。各地政府都相继出台了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刘延东(2015)指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高校教育是确保培养各类型人才自主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要想让“双创”真正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如何培养出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双创人才至关重要。
一、传统外语培养模式的弊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再到“中国智造”的跨越式转变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难题。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知识的人才更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想实现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拥有必要的话语权。
萨普承认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在其看来,当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时,就必须将理论的结构加以阐述,即承认现实世界与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图形对应的关系,理论的结构就是这种与现象之间的各种表现的模型化,这里的关系即定律,实质上萨普将理论看作是一种“关系系统”,该“关系系统”是一切逻辑上可能发生的状态的集合,物理系统拥有众多构型,而实体的状态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而所选取的少量参数值就以状态呈现,理论亦即一种“集合论实体”。[6]221可见,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实在论立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高校外语教育很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却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外语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传统教材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王银泉201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接受教师的讲解传授,认真背诵笔记上的诸多内容,不愿意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是等着老师来解答。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过于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无论是在外语专业还是公共外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注重各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习得,对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不够重视。在教学方法时,注重背诵、记忆、模仿等机械性、重复性的动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在外语基础技能运用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文化素质不高,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善于独立思考和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不用说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实现创新了。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生不能死读书,要在读完书后得出自己的、有创新的见解和观点。因此,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双创” 型外语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戴炜栋和张雪梅(2007)曾指出,所谓通识型外语人才是指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这才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而我们之前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标准化答案,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我们逐渐丧失了怀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限制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钱学森生前曾指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态势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展示中国全球治理新理念推动全球治理新格局形成的新时代,我们势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拥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双向交流的能力,向西方文化主体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魅力。
在厘清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208断裂空间关系后,水旺庄矿区深部找矿成果将使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招平断裂向NE方向延伸趋势、构造行迹和控矿特征研究上提供一个更清晰的方向。
我们现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并不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哪一位老师可以教会学生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所以高校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向是教会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继续学习,如何快捷方便的获取信息,如何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还与应试教育密切相关。无论是专四、专八还是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都在牵扯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精力。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大部分精力都在围着考试转。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极力批评这种“热衷于考证书而放弃正规课程的极端实用主义”,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些证书仍然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虽然学生们死记硬背各种解题技巧通过了这些考试,取得了想要的证书,但是并没有获得更加有实用性的相关技能,知识比较擅长寻找正确答案而已。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具备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呢?
三、培养融合型外语人才
高校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默守陈规,求新求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性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语言的交际互动,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不断习得的知识进行主动地思考,获得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了一些语言知识点。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学生会慢慢体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早已呈多元化趋势,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换代、职场上的巨大压力和竞争力,无法及时更新的知识结构,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毕业生都不能够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因此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且紧迫。首先,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人才可以及时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次,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外语人才可以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可以适应具有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各行各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性才能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和创新创业发展添砖加瓦。第三,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融合型外语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为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家父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在台湾就医术小有名气,到大陆后,医术高明加上为人谦和,诊所生意兴旺发达,到民国26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前,已扩大成一家小规模的医院。
(3)培训内容:①.理论培训:根据岗前培训计划参加科室岗前培训理论学习。所要求的理论学习内容必须有授课老师签名。②.基础技能要求:1.必须熟练掌握的6个项目:污染器械回收流程;机械清洗流程;各类器械人工清洗流程;物品包装流程;各类灭菌器操作流程;无菌物品发放流程。2.职业防护的原则和方法;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四、结语
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解放学生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更新升级的知识结构和快速发展的社会所带来的挑战。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在提升,但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全球事务参与度并不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外语人才要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全球创新创造,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综合技能,具有创新的全球化视野。只有这样的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够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恬恬, 艾洪山. 高校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16(09).
[2]戴炜栋, 王雪梅. 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战略规划的思考[J]. 外语界,2012(03).
[3]王银泉. 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 中国外语,2013(02).
[4]戴炜栋, 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 外语界,2007(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双创” 背景下齐齐哈尔大学外语人才优势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KX—201715)。
作者简介: 张旭(197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