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岑溪市水汶华侨中学 543204
摘 要: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聆听笔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果欠佳,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数学科,它的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特点使得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阻碍其它素质的发展,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素质教育顺理成章承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传统模式 素质教育 主动性 创造性 生命力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一把口一支粉笔行天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的课堂统治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不难想象,数学的抽象特点,给数学学习者带来一定的麻烦,有些人对数学敬而远之,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太抽象了。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困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完成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素质”,所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获取知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重点。
一、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凝滞,而且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一布置作业”这种模式下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更不要谈学习兴趣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一味地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不变革、不创新教学就没有出路,教育就没有未来,现代教学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结构等也快速更新和发展。特别是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对数学教师来说,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计划更多的教学任务。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 “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构建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应对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生成良好“共振”,让师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学后教,学案设计要有梯度、有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把其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加强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主动提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良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开放性教学方式可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利用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自身和学生的特点及学科特点相融合,达到既体现素质教育,又能灵活自由地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水平,从而构建一个适合现代要求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
三、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完善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数学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的,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不能生搬硬套,甚至强制复制固定的课堂格式。比如不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与别人的相同,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就拿别人用的套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做法就如削足适履,很难使教学富有成效。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一步步实施,对一种模式的完全服从,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所以数学新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邱才训 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日。
[3]孙启民 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
论文作者:黄尚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数学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主动性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