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邓红平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邓红平

摘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践,着重论述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教学容量;微观教学;生物实验课;教学效率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给教师驾驭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但它的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如细胞结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细胞代谢过程,细胞分裂过程,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等知识。学生认为它们看不见也摸不到,更是难以想象,久而久之对生物学科失去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创设微观情境,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将微观领域宏观化,这不仅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另外,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生物实验教学,将生物实验的时空压缩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可显著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从而为以实验为中心的生物学科的教学手段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整合生物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生物课教学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增加信息量、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如何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增大信息量,这是每个一线教师每堂课都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大信息、全开放、多媒体、高效益”也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模式的要求。因此,积极运用标本、挂图,尤其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是当前增大教学容量的必然选择和手段。因为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比图形更生动形象,利用文字闪烁、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所以,以图像动画代替语言的描绘,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极强的直观性、活泼性和大容量性。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增加了信息量,为学生积累信息,开阔了视野空间。例如:减数分裂教学时,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动画地呈现分裂过程,不仅直观、形象,更重要的是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为后面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数量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减数分裂的特征,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异同点的比较留下充足的时间。这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一堂课的知识点容量明显增大,而且知识呈现的更加连贯和完整,教师亦成为高密度的知识传授者。

二、信息技术课件特别适合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可以使抽象事物直观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官冲击

利用图形、动画等各种软件制作的信息技术课件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微观的细胞结构、生物分子结构、细胞代谢过程和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以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功能同时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兴奋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生理调节过程。教师不仅用语言难以描述,更难以用板画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若在课前通过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好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传递的动画过程。课上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再将该生理过程动态的一呈现,让学生直观的看到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局部电流如何形成,膜内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无需赘述。再比如,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的等微观结构和生理过程教学,都可以通过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加深印象,突出重点,助其理解,又解决了传统教学直观性差的难题。还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调动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可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大显身手

生物学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老师在台上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即使是进入实验室,学生也只是对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机械的重复,既缺乏趣味性,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些实验即便是同一植物做材料,由于所取部位不同或制作过程中的微小差异,都会导致显微镜下观察内容的改变,而对于实验经验少的中学生而言,很难区分这些异同。如今,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将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照片和视频演示给学生,对一些异常现象做出解释,会使学生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够正确的操作和分析,并区别一些易混淆的现象,减少盲目观察和分析。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又节省了实验时间。可以说信息技术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在常规教学条件下我们无法真正实现的实验操作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可以极大地降低生物实验教学的难度。尤其是演示实验的展示、经典实验的再现、实验操作的规范等方面发挥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如:重现经典实验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家的发现历程,促使学生用辨证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学习生物学。如: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通过动画再现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巧妙和严密,讨论生物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联系,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再如: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对于程序性强的实验往往特别注重步骤的先后顺序和关键细节,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可见度高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程序的规范和重要细节都了如指掌,从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和正确性,提高成功系数。

四、精用、巧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实验过程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信息技术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突破重难点。

人教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两个经典的遗传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其实验设计之精巧,令人叹服!但由于这两个DNA转化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不可能亲自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教师若口述+板书,不仅耽误时间,更难以表述清楚,学生很难理解这两个实验的思路和精妙之处,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这两个实验动画过程,分步演示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侵染小鼠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利用分离思想进行的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既形象直观又可让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轻松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成为生物教师手中教学的一把利剑。但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如何使用这项工具,要用心思考,切不可盲目夸大其作用。尤其要注意摆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起辅助性作用的特点,切不可本末倒置。所以,合理有效地把握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课上合理引导,课后认真总结,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方能使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灵活化,更能使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忠战.生物高效课堂与多媒体的有效整合[J].教师教育,2012(15).

[2]张 伟,沈燕,王春华.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712(4).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200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龚大洁,严 峰,俞诗源.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5]王雪松,李 铁,王 艳.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2⑴.

[6]贾志燕.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05(1).

[7]林 和.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生物学教学实验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

理,2002(2).

[8]刘光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作者单位:安徽省望江中学 246200)

论文作者:邓红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邓红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