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社会主义_恩格斯论文

论实践社会主义_恩格斯论文

论实践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2-0005-04

实践社会主义表现为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理论——实践形态,即马克思恩格斯在思 维领域建构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观,完成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另一种是 现实——实践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后来者在现实领域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 推进社会主义的创新。对这两种形态社会主义的探讨,目的是在历史与现实的张力之间 ,探索社会主义在实践的实现形式,反对教条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解。

一、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形态

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形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它诉求实 践对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回答社会主义是怎样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从而开 创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新纪元。

第一,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观。空想社会主义从唯心史观的理性原则出发,揭露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主张用新的更合理的社会来代替现存社会。但是他们不能对 社会历史作科学的分析,把资本主义社会看做是理性迷误,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 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这种根据个人头脑 对未来理想社会和实现道路进行空洞的设想,虽然不乏其合理因素,事实上是不结果实 的乌托邦花朵。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 反映了工人阶级力图用自己的实际斗争来改变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状况,把资本主义改造 为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这种“改变世界”的创新思维,把物质生产作为全部历史的发 源地,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揭示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置于 现实之上,从而结束了空想社会主义所作的种种唯心主义假说,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命运,开创了人类思想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新纪元。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从 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 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1](P311-312)马克思 从唯物史观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话语阐述实践与共产主义的内在逻辑,即“对实践的 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 变事物的现状。”[2](P48)

第二,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革命观。在改造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手段上,科学社会 主义创始人把实践看做是“社会革命”的行动或运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 实证分析,特别是对1825年以来,每隔十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的 分析,指出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到来,至少在欧洲主要发 达国家是这样,“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 能是经验的”[2](P39)。寄托于发达国家的社会革命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终 生期待的。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他们首先睹目于英国,后来又把视线转向法国,1848 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失败后又把注意力集中在德国。19世纪90年代初,恩格斯 分析欧洲正日益接近它的1845年,类似1848年的革命风暴可能来临,革命的中心在奥地 利、比利时和俄国。需要指出的是:(1)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寄托发达国家社会革命 的同时,也曾寄托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革命,指出革命可以不先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 ”发生,而先在资本主义的“四肢”发生,“在资产阶级机体中,猛烈的震荡在四肢自 然要比在心脏发生得早一些,因为心脏得到补救的可能性要大些。”[3](P488)(2)革命 中心的不断转移是由资本主义的变化决定的。恩格斯1891年在写给德国一个青年作家的 信中说,这是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最难解决的一个,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例如,随着 每一个新托拉斯的出现,情况都要有所改变;每隔十年,进攻的目标也会全然不同。

第三,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发展观。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 理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他们总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斗争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一再告诫人们他们 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革命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一直期待工人阶 级的社会革命爆发,成为夺取政权的直接手段。但是,当他们看到资本主义有抵抗经济 危机的能力,每次经济危机后都能带来新的一轮经济繁荣时,经过冷静思考和分析,改 变了原来认为世界革命即将来临的观点,承认自己有些观点已经过时并主动给予说明、 补充或修正。1848年至1850年法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对于革命主要讲了以下两个观点 :(1)“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 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3](P488)(2)“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 才有可能。”[3](P488)马克思不赞成1871年的巴黎工人起义,认为时机并不成熟,条 件还不具备。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给《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序时,指出由于情况发 生了变化,“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指出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 命措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

对资本主义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停留在已有的结论上,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断 观察,注意研究它的每一重大新变化,不断获得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并用以 指导当时不断发展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实践。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开始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马克思敏锐地注意到这一新现象并作了深 入研究,洞察到股份公司所蕴涵的社会革命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这种股份公司是通向 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过渡点”,亦即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点。恩格斯在晚年 重新思考他和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命运的判断时,承认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潜力估 计不足。“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 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4](P597)资本主义“还具有很大的扩展力”,而工人阶级自身还没有成熟到足以 实现社会改造并进行政治统治的程度。应当说,这种坦率的语境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实践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形态

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地平线上的出现,结束了资本主义一 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反对 教条主义中推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列宁指出:现在根据书本来谈论社会主义纲领 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他把实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的决定作用 提高到这样的高度:“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 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P208)

从总结历史经验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期待的社会革命至今没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爆发,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立的,它本身不是马克思设想的资 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马克思论述过的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建 立的新社会,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前苏联社会主义还是我国社会主义都产生于 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封建社会后期,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的四肢”。在 这样历史条件下,进行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革命并获得成功,贡献归功于列宁 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各国革命“同时发生”论的理论突破,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 论,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 论到实践的飞跃。应该指出,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乃至苏俄社会主义建立和中国等一 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相继发生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同两次世界大战 有着相关联系。这一历史现象是受某种必然性支配还是历史偶然的巧合?这是马克思恩 格斯所不曾论及值得研究的课题。

社会革命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内外矛盾复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和 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这种不平衡急剧地改变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 对比,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帝国主义战争使交战各国彼此削弱,从而在帝国主义链条 中造成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这个薄弱环节爆发并取得胜利。第一次世 界大战,使当时俄国成了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集合点,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 薄弱环节,引起当时俄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全面危机之中,为社会主义首先冲破资本主义 战线创造了条件。“就十月革命而言,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俄国社会全面危机的 形势;没有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软弱无能,对人民群众要求和平、土地、面包等迫 切问题一个也不能解决;没有1917年7月事变临时政府对工人游行使形势的急转直下; 没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握时机,发动进攻,一举推翻临时政府;最后,没有布 尔什维克之外的许多政党误以为推翻临时政府不过是为了召开立宪会议制定宪法而不予 抵抗,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十月革命就不能发生并取得胜利。”[6]同样,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抗日使共产党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得以发 展壮大;没有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极度腐败无能造成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没有毛泽东在 与国民党进行和与打的反复较量中英明决策和指挥若定,1949年的胜利至少要推迟许多 年。”[6]两次世界大战给予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决定性的条件。没有这两次大战提供 的机会,无论是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不可能,或至少要推迟许多年。马克思主 义是条件论者,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发展、灭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问题是 如何把握条件发展自己。列宁针对考茨基、普列汉诺夫拘泥于抽象的原则和理性预期, 坐等资本主义自然而然成熟再去革命的所谓“十月革命早产论”提出了严肃批评。在中 国革命的道路上,毛泽东反对“城市中心论”的本本主义,提出“乡村中心论”的武装 夺取政权的道路,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发展革命的良机,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胜利。这说明:(1)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革命最 终孕育出社会主义具有必然性;(2)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时机的准确把握,善于审时度 势进行社会革命,以及制定、运用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灵活性;(3)敢于解放思想, 创新理论,如果列宁、毛泽东从本本出发,那就不可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动一场 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事业, 没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善于在探索中吸取经验教 训矫正自己的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按照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理论,现时的社会主义就 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实证,把现实社会主义看成资本主义之 后的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必须在各方面都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于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威 慑力,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最高理想来构筑现实。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 模式的社会主义”(包括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反映了这种脱离现实社会发展阶段,超越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虚拟性质。

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现实服从理论的错误做法,使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列宁针对国内战争结束后沿袭“战时共产主义”观念和体制与农民、工人、士兵的利 益相左,导致一系列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及时做了反思和调整,决定终止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 义。”[7](P301)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敢于突破那些符合本本或旧经验但在当前环境和 实践中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试行那些任何理论和著作都没有探讨过, 任何国家包括自己都没有实践过,但当前实践需要、群众欢迎的理论、政策和措施。新 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新生政权面临的社会危机,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场扎根现实的选择和改革告诉我们,列宁的 伟大不在于他不犯错误,而在于他敢于承认错误,善于在改正错误中探索和创新。他在 1922年根据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7 ](P367)这句话,既包含着列宁对过去实践中成功与挫折的清醒估计,也包含着对未来 深邃的思索;既包含着对建设社会主义现实起点的看法改变,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主义 社会看法的某些改变。

列宁领导的“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实际是以国情、实践、人民群 众的利益为权威,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求真务实的实践唯物主义 。它的当代价值和启发意义直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1985年邓小平 在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 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化了。”[8](P139)“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马克思主 义者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理论回答,是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实践突破 。它的立足点是对我国现实的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准确地把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彻底纠正了那种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社 会形态的不切实际的“超阶段论”,在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上使社会主义得以清 除那些空想成分回到现实的基地上。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其母体是资本主义,它是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冲突,爆 发资产阶级革命,并经过革命转变时期以后进入的社会。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身,却是 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由封建社会变形而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来应该由资 本主义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基础都比较贫乏。历史的辩证法迫使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 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完成了的社会的工 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对此,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为社会主 义下了一个崭新的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从根本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内涵不是空 幻的精神世界,它“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 理论中带有根本性质的论断,许多其他论点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系列重大方针政 策的制定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同这个初级阶段论分不开的。

从“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虽然 其间经历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曲折,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 全面创新,表现了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精神。实践社会主义 开启了社会主义由贫穷走向发达,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进程。

三、实践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世界历史证明,现实的社会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是与资本主义同处于同一历 史序列的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这是当代世界历史的最大 实际,也是实践社会主义的最大课题。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包含两个 方面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性和特殊性;一是在 实践上,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怎样通过国家资 本主义探索当代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

第一,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发展自己,而不是封闭自己的有效形 式。以计划和市场经济为例,它们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没有任何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的属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 把计划经济看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看做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本特征。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不再把计划和市场看做制度性范畴,而是看作体制性 范畴,它们不是某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计划与市场是 社会化大生产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社会共有经济形式。这种对市场经济属 性的明确界定,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社会生产的共性,在不同制度 下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从落后的经济起步,对于过去有些被人们认定为 社会主义的东西,实践证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我们要坚决改变;对于那些反映客观规 律、实践证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的,则不能因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形成的而加以拒 绝。“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大胆地采用。”特别是在当代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面对许多诸如反对恐怖主义、可持续发展、治理生态危机等一系 列共性问题,为维护共同的利益需要在和平共处中发展自己。

第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在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等方面处于强势,对社 会主义国家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 义,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自己的最佳途径。列宁认为,俄国是“欧洲一个最落后的国家 ”,在本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是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最大障碍。 因此,号召共产党员“向德国学习,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并在苏维埃推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泰罗制。他为社会主义 概括了一个著名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 + 普鲁士的铁路秩序 + 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 + = 总和 = 社会主义。”[9] (P520)并说:“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 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立足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把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概括为对外开放。对于我国 来说,学习、引进、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避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走过的 弯路,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是列宁的一个重要思想。十月革命后 在列宁领导“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必须把党和国家政权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上来,并且提出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是实现 国家资本主义,并采取租让制、租赁制、合作社、代购代销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针对当时人们提出:“怎么把本国的剥削者赶走了,又把外国的剥削者请来呢?”一 些老工人表示再不想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的问题。列宁指出,“只要稍微想一想, 在俄国,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将意味着什么,那么任何一个没 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 救星。”[9](P236)

在我国目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党一方面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另一方 面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把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推动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两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把社会主 义运动推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际上,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与私有化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坚持的标准和信奉的理念是,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 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到过,在他们的著作里也找不到关于这 个问题的现成答案,但是,根据“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和“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它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前途,把社会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收稿日期:2004-01-15

标签:;  ;  ;  ;  ;  ;  ;  ;  ;  ;  

论实践社会主义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