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深化及其服务模式的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黄继乾[1](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王婿[2](2020)在《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革命遍及各行各业,公共图书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调整服务理念,逐渐引进智能设备,向智慧服务的目标迈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开展了智慧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图书馆的借还、检索、咨询、空间、数据平台和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高度自助、体验式的服务。本文以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基础建设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不足之处和相关原因,最后针对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笔者将全文分为七个部分来探讨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建设现状,并提出发展策略: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绪论部分,对该研究内容的背景和选题意义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创新点和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各个学者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论述引出智慧服务的概念,并据此界定智慧服务的外延内容。第二部分,设计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调查部分,说明该研究使用的调查方法、进行的调查步骤,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第三部分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将关于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分为智慧借还服务、智慧检索服务、智慧咨询服务、智慧空间服务、智能设备和数据平台应用以及资源获取的智慧化六部分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和图表的形式清晰展现。第四部分是根据第三部分的调查结果,将具有优势特色的济南市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作为正面案例进行优势分析,将发展落后的济南市第二图书馆作为反面案例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第三部分中的调查结果,分析出山东省所有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在这六个方面中每一方面的不足,分别是:智慧借还服务未充分利用新兴服务平台;智慧检索功能层次不够深入;咨询体系不完善,馆员主动性低;空间建设智能程度低;高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低;数字资源和活动参与信息获取途径少。第六部分是针对第五部分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设意见,分别是:充分利用新兴服务平台,多途径实现借还;深化智慧检索服务层次,完善检索系统功能;完善咨询体系,馆员实现主动服务;实现实体空间智能服务,加大虚拟空间建设力度;引进更多智能化设备,加强建设云端平台;充分利用服务平台,增加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希望该部分能够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提供参考性的意见。第七部分为结语,总结出整个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建设仍然在基础阶段,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并指出该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希望本次研究能带给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有价值的发展策略,在智慧服务方面加强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胡灿[3](2019)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习理念的更新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图书馆界日益关注图书馆协作学习理念、设施和技术等的共享。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始重视图书馆空间的合作、共享、交流和创新学习服务的发展,在图书馆开展协作学习已成为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也在致力于打造智能融合一体的图书馆,虽然国内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其与一些国际优秀图书馆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智能化、交互性、协同性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基于协作学习的创新理念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渠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在总结国内外协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建设背景、项目和案例分析、设施效能分析、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的研究思路,对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的主要空间——体验实验室进行了重点介绍和效能分析,介绍了该校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动态、理念和过程等基本情况,分析探讨了其模式和特点。研究表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的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文章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提出了可行建议。

温恩羲[4](2019)在《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量也不断上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图书馆应用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模式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读者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对建筑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这对高校图书馆新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新的服务职能与历史使命,以信息交流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的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法。本文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转变。明确其核心的设计内容并结合信息交流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完备的信息交流过程。由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之一,大学图书馆需要从建筑空间设计的通用方法提取的精华,还需兼顾图书馆自身的功能职责和时代定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应从图书管理模式、读者行为构成、信息交流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实践项目来对相关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从而验证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徐佳铭[5](2019)在《基于智慧服务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呈现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多样化的时代特征,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交媒体的迅速转变,档案用户群体对数字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同时又由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巨量增加和个性化服务理念蔓延,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也必然提升到智慧服务的层次。而我国目前数字档案信息服务在服务的理念、机制、体系等层面还依旧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服务深度的不足,影响用户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以将智慧服务的概念融入到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之中也就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对此,本文将围绕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第1部分为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价值、关于智慧服务与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综述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2部分对智慧服务与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概述进行探讨,包括智慧服务的概念、特征、内容,同时进行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服务的条件分析和智慧服务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中的价值探讨。第3部分结合问卷调查获取到的相关数据信息以及其它渠道的资料搜集,对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第4部分论述基于智慧服务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策略。多角度出发,深化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多方位协同,实现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查询;多管齐下,充分发掘数字档案信息的新价值;多措并举,努力营造智慧服务安全环境。其中,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条件;在智慧查询的过程中去智慧感知用户信息和智慧搜索所需数字档案信息;通过智慧分析和智慧创造来发掘数字档案信息的新价值;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来保障智慧服务的顺利进行。

陈远方[6](2018)在《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探讨了在数据驱动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及其新型服务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智慧图书馆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元素为手段,实现“互联互通、透彻感知、深度整合、便捷高效、服务创新”为特征,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进一步发展与升级,是为了全面提升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支撑其在教学、科研、社会管理、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本体、物联网、推理机等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增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功能,帮助用户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要从过去的资源驱动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资源建设上,从以图书馆为中心的资源拥有,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获取上转变;在资源形态上,表现在从以纸质资源为主向纸电(纸质和电子)资源合理搭配、空间资源再造和人力资源再造上转变。表现在服务内容上,从简单提供文献和数据向提供信息、知识和智慧的服务转变;从单一的文献提供向立体式的创客空间、学习平台提供的转变;从整册文献的借阅服务向碎片化知识的获取转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功能从以文献提供为主的服务向以信息输送、数据挖掘、空间再造、知识发现、智慧服务为主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转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供给侧的基本要素(资源、人才、服务、技术、空间等)出发,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建构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模型,并提炼出影响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因素,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各影响因素,以可靠的数据支撑结论的科学性,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需分别优化升级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互联情境、资源情境和服务情境的易用性、有用性、激励性等功能,实现从平台技术、资源内容、服务情境的关注跃迁到对用户的关注,这是本文的行文思路与写作逻辑。所取得的成果希望为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和供应侧结构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价值。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指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并进行述评,同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等内容。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本章从研究的相关概念出发,围绕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及理论基础部分进行阐述,包括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概念、技术接受模型、情境感知相关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智慧城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基本理论。清晰地阐释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延伸等内容,既传承已有的研究理论成果,又完善了新的研究框架。第3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研究。依据情境感知相关理论、知识创造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智慧图书馆等理论分析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要素及延伸机理,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第4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影响因素研究。由第3章的机理分析,从内外动力要素方面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第5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建构研究。介绍资源情境的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构建策略。第6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研究。介绍技术情境和空间情境的相关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策略。第7章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建构研究。介绍服务情境的要素与内容,并提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构建策略。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陈述了研究中还存在局限与不足,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趋势及展望。

李坤[7](2018)在《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QR码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超高速识读能力强,可靠性、保密性、防伪性和安全性较高等优点,其在图书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首先在描述QR码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阐释了QR码的特点及主要功能,并就其在图书馆管理、业务、服务这三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其后将重点放在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领域的研究,在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领域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我国图书馆QR码服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用性、可用性思考不足,对服务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构思不足,以及对用户关注度不足的三个主要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指出需要引入服务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对QR码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进行整体和系统的服务设计。本文认为,服务设计的原则、方法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能系统解决服务技术和手段应用中的有用性、可用性和有效性问题,整体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是解决存在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的主要成果是在参考“SSA”服务设计流程的基础上,结合技术分离法,遵照服务设计用户中心、共同参与、有序展示、有形展示、全局思考五大原则,在图书馆用户分析、场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服务路径设计为入口,完善相应的前、后台服务操作,给出了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用户教育服务、场地与设备服务这四类服务的服务蓝图。

胡浅予[8](2018)在《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信息知识唾手可得,关于“图书馆建筑终将走向死亡”的说法此起彼伏。这时,在高校图书馆中一种集空间、资源和服务的有机综合体——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开始出现,它像一种液态网络系统活跃在高校图书馆空间之中,使得高校图书馆在过去20多年中发生的变化远超过过去两百年。如今,人们不再担忧高校图书馆是否还将会存在,而是它将如何在数字时代中适应和繁荣。本文以武汉市为例,以此映射出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通过国内外对比来揭示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不足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阐述论文研究背景,指出当前高校图书馆正发生的空间变革和研究成果。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现状提出问题,解释研究对象和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形成研究目的、意义,提出论文研究框架。2.学习共享空间理论研究,梳理其发展渊源和发展历程。结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指出与传统图书馆空间的区别。根据学习共享空间的功能构成,提出学习共享空间空间节奏框架,为之后的案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3.解读与分析国外优秀案例,运用学习共享空间空间节奏框架,力图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借鉴。4.以武汉市六个高校图书馆为例,根据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情况,分成有名有实,有名无实和无名有实三大类,从使用者行为活动类型、空间使用情况、空间活力、读者和馆员的评价等方面研究学习共享空间的要素特征,并且运用学习共享空间节奏框架对样本进行评估。5.提出设计策略,形成设计导则。给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面积指标,学习共享空间空间节奏框架下各象限空间模式和部分设计工具箱。

陆扬帆[9](2017)在《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建筑类型,在人类智慧传承、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当中发挥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所承担的神圣社会职能,决定了公共图书馆无论何时都会受到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注。数千年来,无数优秀公共图书馆建筑应运而生,成就了不少永恒的经典。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的大门,知识载体的数字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促使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空间日趋多开放多元,由传统"藏、借、阅"的场所逐步发展成开放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在许多现代图书馆建筑作品中,读者多元的阅览行为从阅览空间中向外溢出,出现在了图书馆的各个位置中,也带来图书馆空间的泛化。绝大多数图书馆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功能与内容的泛化而转化为能够承载多类型阅览行为的新型空间场所。虽然类似的空间演变在当代图书馆中已然不胜枚举,但是目前对其能够进行详细论述与分类研究的文章依然屈指可数。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以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主体,引入"泛阅览空间"这一新概念;结合实地调研与代表性案例分析,对其进行深入的概念定义与特征描述;而后对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具体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出相应的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结论进行完善。期望以此提升设计者与使用者对该类空间的认知并指导实践,为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提供意见与建议。本文结构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简单罗列与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与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回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进程,对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角色进行剖析,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主要功能构成与空间演变,进而引出目前公共图书馆建筑中新型阅览场所逐渐普及这一现象,对其进行讨论。第三章,引入并发展完善"泛阅览空间"这一设计概念,结合公共图书馆分析其设计的对象与定位,综合分析其成因与积极作用,归纳其空间的基本特征,建立完善的概念体系。第四章,根据具体形态的差异对泛阅览空间进行合理分类,以此为基础,首先从宏观层面对设计原则进行论述,而后从微观层面对各类型泛阅览空间的具体设计手法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第五章,以笔者参与设计的涟水县公共图书馆实际工程为例,分析研究成果在该设计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夯实本文的研究结论。第六章,简单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研究反思与后续展望。

张志琪[10](2017)在《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和知识传递的重要场所,传统的知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用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中的用户主要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影响,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移动端上。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进行线上交互交流和在线学习成为用户的常规需求,创业创新的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趋势。知识服务是结合用户的学习需求,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和利用为基础,将用户置于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提供知识的获取、吸收、分享、迁移和传播服务。如何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线上学习服务与线下学习空间互联的学习平台,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用户在开放环境下多元化、移动化和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构建了基于开放架构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建设有一定指导作用。基于开放架构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是结合线上虚拟学习社区和线下学习共享空间的综合型的学习社区,将实体图书馆交流空间与虚拟网络学习空间连接起来,方便用户进行交互、交流和学习开放式学习环境。学习社区综合考虑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发展和新的技术环境,以用户为中心,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用户的知识需求,向用户提供适合进行交流交互、在线学习和个性化推送的知识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服务于用户的知识创新需求。本文的研究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中用户的知识活动与知识需求,在对社区用户交互和知识交互内在需求描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及其演化过程。通过明确学习社区用户知识服务要求:面向人际交流的服务要求、面向个性化推送的服务要求、面向在线学习的服务要求和面向创业创新的服务要求,提出了基于这些要求的开放组织模型与构架以及基于开放架构的社区知识服务流程;然后就架构中具体功能的服务流程及功能实现做了详细说明;最后,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社区基于开放架构的知识服务平台构建为例,阐述了服务的组织实现思路。

二、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深化及其服务模式的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深化及其服务模式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3.1 研究数据来源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内容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智慧服务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设计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步骤
第三章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统计与分析
    3.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借还服务调查统计与分析
        3.1.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借阅卡形式调查统计
        3.1.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办证方式和挂失途径调查统计
        3.1.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借阅途径调查统计
        3.1.4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续借方式调查统计
        3.1.5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借还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3.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检索服务调查统计与分析
        3.2.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检索系统调查统计
        3.2.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检索界面实现功能调查统计
        3.2.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检索结果排序依据调查统计
        3.2.4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图书检索详情页功能调查统计
        3.2.5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检索调查结果分析
    3.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咨询服务调查统计与分析
        3.3.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途径调查统计
        3.3.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咨询方式调查统计
        3.3.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内容调查统计
        3.3.4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咨询调查结果分析
    3.4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空间服务调查统计与分析
        3.4.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实体空间调查统计
        3.4.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虚拟空间调查统计
        3.4.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空间调查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能设备与数据平台应用调查统计与分析
        3.5.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能设备调查统计
        3.5.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平台应用调查统计
        3.5.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能设备及数据平台应用调查结果分析
    3.6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获取的智慧化调查统计与分析
        3.6.1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获取途径调查统计
        3.6.2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活动参与形式及内容调查统计
        3.6.3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信息获取的智慧化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的典型案例分析
    4.1 济南市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及特色
        4.1.1 济南市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
        4.1.2 其余特色服务
    4.2 青岛市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及特色
        4.2.1 青岛市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
        4.2.2 其余特色服务
    4.3 济南市第二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3.1 济南市第二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结果
        4.3.2 原因分析
第五章 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智慧借还服务未充分利用新兴服务平台
    5.2 智慧检索功能层次不够深入
    5.3 咨询体系不完善,馆员主动性低
    5.4 空间建设智能程度低
    5.5 高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低
    5.6 数字资源和活动参与信息获取途径少
第六章 完善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的对策
    6.1 充分利用新兴服务平台,多途径实现借还
    6.2 深化智慧检索服务层次,完善检索系统功能
    6.3 完善咨询体系,馆员实现主动服务
    6.4 实现实体空间智能服务,加大虚拟空间建设力度
    6.5 引进更多智能化设备,加强建设云端平台
    6.6 充分利用服务平台,增加信息资源获取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与探索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创新点
第2章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相关理论概述
    2.1 协作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协作学习的相关概念
        2.1.2 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2.2.1 学习支持服务与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2.2.2 高校图书馆与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第3章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分析
    3.1 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概况
        3.1.1 建设背景
        3.1.2 融合图书馆项目
        3.1.3 建设团队
        3.1.4 建设理念
        3.1.5 建设原型
    3.2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相关设施
        3.2.1 自主学习设施
        3.2.2 系统平台
        3.2.3 研讨学习设施
    3.3 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
        3.3.1 协作学习过程案例分析
        3.3.2 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及分析
第4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启示
    4.1 基于协作学习推进图书馆建设
        4.1.1 将协作学习融入图书馆建设理念
        4.1.2 发挥普适计算效能,强化协作学习紧密性
    4.2 提高整合创新和交流协作思维
        4.2.1 整合多个功能空间,提供一站无缝式学习环境
        4.2.2 加强跨机构的交流协作
    4.3 打造本土化特色服务
        4.3.1 立足本校,合理规划资源
        4.3.2 组建多元化研发团队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1.1.2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条件
        1.1.3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交流方式
        1.1.4 当代图书馆的设计思潮与发展趋势
        1.1.5 高校图书馆的新定位与新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高校图书馆及其读者空间的发展与沿革
    2.1 图书馆历史发展概述
        2.1.1 借、阅、藏空间分离的传统图书馆
        2.1.2 藏、阅空间合一的规模化图书馆
        2.1.3 信息集成、多元复合化图书馆
        2.1.4 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定位与发展
        2.2.1 信息与媒体中心
        2.2.2 展示与交往中心
        2.2.3 功能复合化发展
        2.2.4 空间共享化发展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发展特点
        2.3.1 读者行为的确定性与偶然性
        2.3.2 服务功能的多元性与复合性
        2.3.3 空间界面的灵活性与模糊性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背景
        3.1.1 对读者空间的基本研究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3.1.3 调研方法的基本探索
    3.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实地调研
        3.2.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3.2.2 四川美术学院逸夫图书馆
        3.2.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3.3.1 多元复合功能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2 读者行为模式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3.3 信息交流环境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与读者空间特征研究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信息交流理论
        4.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4.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4.2.1 读者与书本资料
        4.2.2 读者与数字媒介
        4.2.3 读者与读者之间
    4.3 读者空间行为构成模式研究
        4.3.1 高校教学模式与读者行为
        4.3.2 空间功能定位与读者行为
        4.3.3 读者基本行为与拓展行为
    4.4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特征和形式转变
        4.4.1 信息储存空间
        4.4.2 信息服务空间
        4.4.3 信息阅览空间
        4.4.4 信息交往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5.1 设计原则
        5.1.1 基于综合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原则
        5.1.2 基于完备服务职能的人性化原则
        5.1.3 基于空间复合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5.1.4 基于空间共享交流的开放性原则
        5.1.5 基于校园人文精神的情景性原则
    5.2 构建便捷的检索、借书等信息服务空间
        5.2.1 整合门厅空间的咨询出纳功能
        5.2.2 开发廊道空间的检索查阅功能
    5.3 创造多样的藏书、读书等信息阅览空间
        5.3.1 创造界面连续的信息藏阅空间
        5.3.2 架构休闲阅览的活动平台空间
        5.3.3 丰富家具设施的空间领域层级
        5.3.4 塑造视野连通的中庭式阅读区
    5.4 营造互动的研讨、展示等信息交往空间
        5.4.1 结合门厅设置开放式信息展示空间
        5.4.2 围绕交通打造过渡式休闲交往空间
        5.4.3 根据领域提供独立式小组研讨空间
    5.5 提高读者空间的环境识别度和体验感
        5.5.1 丰富空间肌理的色彩质感
        5.5.2 完善厅堂廊道的信息标识
        5.5.3 细化围合界面的比例尺度
        5.5.4 创造校园文化的空间意境
    5.6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项目概况
    6.2 设计条件
    6.3 设计策略
        6.3.1 开创整体化信息服务路径
        6.3.2 构建多元化信息阅览功能
        6.3.3 塑造人性化信息交往环境
    6.4 综合评述
7 结语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B.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C. 调查问卷回收示例
    D. 行为注记统计示例
    E.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基于智慧服务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综述
        1.2.1 智慧服务
        1.2.2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跨学科研究法
        1.4.3 调查研分法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2章 智慧服务与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概述
    2.1 智慧服务的概念、特征及内容
        2.1.1 智慧服务的概念
        2.1.2 智慧服务的特征
        2.1.3 智慧服务的内容
    2.2 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服务的条件分析
        2.2.1 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服务的物质条件
        2.2.2 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服务的社会条件
    2.3 智慧服务应用于数字档案信息服务中的价值探讨
        2.3.1 引入新的服务理念
        2.3.2 构建新的服务体系
        2.3.3 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3章 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回收情况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回收
        3.1.3 研究方法
        3.1.4 样本数据描述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网络服务不断强化
        3.2.2 服务方式有待主动
        3.2.3 服务内容有待丰富
        3.2.4 智能程度有待提高
    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1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3.2 问卷调查效度分析
        3.3.3 问卷调查的项目分析
第4章 基于智慧服务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4.1 多角度出发,深化数字档案资源整合
        4.1.1 注重收集,拓宽资源来源渠道
        4.1.2 多方兼顾,丰富资源整合内容
        4.1.3 提升效率,优化资源分类体系
        4.1.4 推陈出新,改善资源存储方式
    4.2 多方位协同,实现数字档案信息智慧查询
        4.2.1 创新方式,智慧感知用户信息
        4.2.2 建立体系,智慧参询数据信息
        4.2.3 立足馆藏,智慧搜寻相符信息
    4.3 多管齐下,发掘数字档案信息新价值
        4.3.1 择选技术方法,开展智慧分析
        4.3.2 面向用户需求,实现智慧创造
        4.3.3 提高人员素质,培养智慧馆员
    4.4 多措并举,营造智慧服务的安全环境
        4.4.1 内外结合,构建智慧服务的网络安全
        4.4.2 强化管理,确保智慧服务的物理安全
        4.4.3 抓好环节,保障智慧服务的信息安全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6)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1.3.1 数据服务
        1.3.2 信息服务
        1.3.3 知识服务
        1.3.4 智库服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1 数据服务向信息服务的演变
        1.4.2 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升级
        1.4.3 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延伸
        1.4.4 知识服务延伸之比较分析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慧图书馆
        2.1.2 知识服务
        2.1.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接受模型
        2.2.2 情境感知相关理论
        2.2.3 知识创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5 智慧城市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研究
    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与原则
        3.1.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目标
        3.1.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原则
    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关键要素分析
        3.2.1 知识服务延伸主体要素
        3.2.2 知识服务延伸本体要素
        3.2.3 知识服务延伸媒体要素
        3.2.4 知识服务延伸空间要素
        3.2.5 知识服务延伸受体要素
    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内生动力
        3.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类型
        3.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影响因素
        3.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3.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机理模型
    3.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外生动力
        3.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类型
        3.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外生动力影响因素
        3.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内生动力因果关系
    3.5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路径与动力反馈机制
        3.5.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动力反馈机制
        3.5.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优化路径
    3.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3.6.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模型
        3.6.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机理系统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因素的内在协同作用分析
        4.1.1 智慧图书馆资源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4.1.2 智慧图书馆人才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4.1.3 智慧图书馆技术创新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4.1.4 智慧图书馆管理激励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4.1.5 智慧图书馆环境建设因素对知识服务延伸的作用
        4.1.6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因素协同作用的内在逻辑结构
    4.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影响因素模型
        4.2.1 理论假设
        4.2.2 模型构建
    4.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研究设计
        4.3.3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4.3.4 分析过程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资源情境建构研究
    5.1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5.2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的构成
    5.3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的背景
    5.4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目标
        5.4.1 重视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5.4.2 完善形式多样的资源情境建设制度
        5.4.3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情境再生
    5.5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模型
        5.5.1 资源情境建构方法概述
        5.5.2 “用户-情境-资源”概念模型
        5.5.3 基于情境感知的“用户-情境-资源”推荐算法
    5.6 智慧图书馆资源情境建构策略
        5.6.1 建立全面揭示资源内容的情境本体架构
        5.6.2 实现“用户-情境-资源”的价值增值模式
        5.6.3 构建多维情境知识关联的新型资源网络
        5.6.4 增强资源情境利用的可视化与可理解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研究
    6.1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6.1.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6.1.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6.2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的主要构成
        6.2.1 智慧图书馆技术情境的主要构成
        6.2.2 智慧图书馆空间情境的主要构成
    6.3 智慧图书馆互联情境建构的背景
        6.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技术情境面临的挑战
        6.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空间情境面临的挑战
    6.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互联情境建构策略
        6.4.1 优化智慧图书馆互联设备服务的跨屏交叉融合情境
        6.4.2 关联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情境
        6.4.3 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结构颠覆性再造的创新型服务情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服务情境建构研究
    7.1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内涵与要素
    7.2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的构成
    7.3 智慧图书馆服务情境建构的背景
        7.3.1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与内容面临的挑战
        7.3.2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
        7.3.3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激励机制面临的挑战
    7.4 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的服务情境建构策略
        7.4.1 构建精准追踪用户个性化动态需求的自适应服务情境
        7.4.2 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新型智慧服务专业人才
        7.4.3 构建激励推进型的开放式创新管理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文献概述
        1.2.1 QR码技术及其应用于图书馆的研究文献
        1.2.2 服务设计方法应用于图书馆的研究文献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理论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理论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QR码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
    2.1 QR码简介
        2.1.1 QR码的产生和发展
        2.1.2 QR码的结构分区
        2.1.3 QR码的主要特性
    2.2 QR码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过程
        2.2.1 QR码的主要功能
        2.2.2 QR码的实现过程
    2.3 QR码在图书馆的应用
        2.3.1 QR码在图书馆管理领域的应用
        2.3.2 QR码在图书馆业务领域的应用
        2.3.3 QR码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第三章 QR码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1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相关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3.1.1 推广图书馆新媒体
        3.1.2 进行信息发布和收集
        3.1.3 移动图书馆推广
    3.2 QR码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推广与利用
        3.2.1 在实体藏书架中放置QR码
        3.2.2 在电子书借阅机器中设置QR码
    3.3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传统文献的服务
        3.3.1 文献检索信息的呈现
        3.3.2 文献借阅服务
        3.3.3 书库管理
    3.4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用户与机构的交互
    3.5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导引服务
        3.5.1 参观向导服务
        3.5.2 位置定位与导引服务
    3.6 其他服务
第四章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实践的几个基本问题思考
    4.1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对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用性、可用性思考不足
        4.1.2 对服务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构思不足
        4.1.3 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不足
    4.2 应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4.2.1 树立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基本思想
        4.2.2 加强以有效利用QR码技术为出发点的应用研究
        4.2.3 始终关注QR码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应用中的用户体验
    4.3 应对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服务设计
        4.3.1 服务设计可充分实现服务的有用性、可用性、有效性
        4.3.2 服务设计可整体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4.3.3 服务设计可更好提升用户体验
第五章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路径
    5.1 服务设计的原则及类型选择
        5.1.1 服务设计的原则
        5.1.2 服务设计方法的基本类型及选择
    5.2 图书馆服务设计模型及流程
        5.2.1 图书馆服务设计模型的选择
        5.2.2 SSA设计模式的流程
    5.3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思路
第六章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设计的实现
    6.1 图书馆用户分析
        6.1.1 受访用户的基本信息
        6.1.2 受访用户使用QR码的体验分析
        6.1.3 受访用户对QR码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分析
    6.2 图书馆场景分析
        6.2.1 实体图书馆场景分析
        6.2.2 图书馆网络平台场景分析
    6.3 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蓝图设计
        6.3.1 图书馆各项基础服务的基本路径
        6.3.2 QR码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工作行为对应及行为互动线
        6.3.3 QR码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中的有形展示及最终蓝图呈现
    6.4 服务效果走查
第七章 结束语
附录:图书馆QR码用户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学习共享空间(LC)理论研究
    2.1 发展渊源
    2.2 发展历程
    2.3 学习共享空间(LC)的功能构成
    2.4 教学方式的变革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2.5 学习共享空间(LC)与传统图书馆空间对比
    2.6 学习共享空间(LC)空间节奏框架
    2.7 本章小结
3.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案例研究
    3.1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
    3.2 美国伟谷州立大学玛丽·伊迪玛·皮尤图书馆学习和信息共享空间
    3.3 加拿大皇家山大学里德尔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3.4 本章小结
4.武汉市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使用现状研究
    4.1 样本选取与研究内容
    4.2 空间使用情况概述——座位扫描与访谈
    4.3 学习共享空间(LC)空间节奏框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学习共享空间(LC)策略研究
    5.1 学习共享空间(LC)空间节奏框架下各象限空间模式
    5.2 部分LC设计工具箱
    5.3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拟定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6.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1:“985”高校图书馆现状汇总
附录2:座位扫描记录表格
附录3:读者与馆员访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论文研究对象
        1.2.2 论文研究范围
        1.2.3 相关名词定义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书籍
        1.4.2 相关学术会议与成果
        1.4.3 相关学位论文
        1.4.4 建筑实践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演变
    2.1 公共图书馆发展概述
        2.1.1 西方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
        2.1.2 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
    2.2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与功能构成
        2.2.1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角色
        2.2.2 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功能构成
    2.3 公共图书馆新型阅览场所的普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概念与扩展
    3.1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概念
        3.1.1 "泛阅览空间"概念引入
        3.1.2 "泛阅览空间"概念深化
    3.2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对象与定位
        3.2.1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对象
        3.2.2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定位
    3.3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形成原因
        3.3.1 根本原因
        3.3.2 直接原因
        3.3.3 技术保障
    3.4 泛阅览空间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
        3.4.1 泛阅览空间对阅览行为的影响
        3.4.2 泛阅览空间对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影响
        3.4.3 泛阅览空间对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影响
    3.5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特征
        3.5.1 开放性
        3.5.2 模糊性
        3.5.3 复合性
        3.5.4 人文性
        3.5.5 空间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设计研究
    4.1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分类
        4.1.1 基于室内空间的泛阅览空间分类
        4.1.2 基于室外空间的泛阅览空间分类
    4.2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原则
        4.2.1 "整体统一"原则
        4.2.2 "自由开放"原则
        4.2.3 "多元复合"原则
        4.2.4 "以人为本"原则
        4.2.5 "艺术性"原则
    4.3 公共图书馆室内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
        4.3.1 以入口门厅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3.2 以庭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3.3 以水平交通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3.4 以垂直交通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3.5 以业态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3.6 以共享交流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4 公共图书馆室外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
        4.4.1 以入口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4.2 以架空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4.3 以建筑室外平台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4.4 以建筑景观空间为基础的泛阅览空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涟水县公共图书馆设计方案
    5.1 项目背景与设计要求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要求
    5.2 方案设计说明
    5.3 泛阅览空间设计
        5.3.1 基于核心中庭的泛阅览空间
        5.3.2 基于交通空间的泛阅览空间
        5.3.3 基于业态空间的泛阅览空间
        5.3.4 基于入口与景观空间的泛阅览空间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二 涟水县公共图书馆设计方案主要图纸

(10)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中的用户需求与知识服务
    2.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用户知识活动与知识需求
        2.1.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活动类型
        2.1.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用户知识需求与需求结构
    2.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用户交互与知识交互的内在需求描述
        2.2.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用户知识交互需求识别
        2.2.2 基于内在机制的学习社区知识交互需求描述
    2.3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分析
        2.3.1 泛在知识环境下知识服务需求
        2.3.2 学术图书馆社区知识服务需求的演化
3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组织构架
    3.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要求
        3.1.1 面向人际交流的服务要求
        3.1.2 面向个性化推送的服务要求
        3.1.3 面向在线学习的服务要求
        3.1.4 面向创业创新的服务要求
    3.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开放组织模型与构架
        3.2.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开放组织模型构建
        3.2.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开放组织构架
    3.3 基于开放构架的社区知识服务流程构建
        3.3.1 面向用户的开放服务流程
        3.3.2 基于开放构架的服务组织
4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设计
    4.1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的知识交流与交互服务
        4.1.1 人际交流中的知识交流与交互服务流程
        4.1.2 人际交流中的知识交流与交互服务设计
    4.2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推送服务
        4.2.1 个性化知识服务推送流程
        4.2.2 个性化知识服务推送设计
    4.3 数字学习中的平台服务实施
        4.3.1 在线学习中的数字学习平台服务流程
        4.3.2 在线学习中的数字学习平台服务设计
    4.4 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创业创新服务
        4.4.1 创业创新中的服务组织
        4.4.2 创业创新中的服务保障
5 案例分析: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
    5.1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建设
        5.1.1 服务发展现状
        5.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5.2 基于开放架构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
        5.2.1 基于开放架构的学习社区知识服务平台构建
        5.2.2 基于开放架构的学习社区知识服务组织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深化及其服务模式的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山东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调查与研究[D]. 王婿. 安徽大学, 2020(07)
  • [3]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D]. 胡灿. 湘潭大学, 2019(02)
  • [4]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D]. 温恩羲. 重庆大学, 2019(01)
  • [5]基于智慧服务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 徐佳铭. 南昌大学, 2019(02)
  • [6]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延伸情境建构研究[D]. 陈远方. 吉林大学, 2018(12)
  • [7]QR码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服务设计研究[D]. 李坤. 云南大学, 2018(01)
  • [8]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胡浅予.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9]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设计研究[D]. 陆扬帆. 南京大学, 2017(02)
  • [10]高校图书馆学习社区知识服务研究[D]. 张志琪.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