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课部
【摘 要】创新人才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等三方面的素质,而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潜在的本能,通常被称为“异想天开”。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对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一些探索,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思维 能力 途径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它具有以下特征:
1、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这种“挑剔”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思维要具有批判性。目前,正是因为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一味信奉,而力求去寻找突破,多角度思考。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3、发散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连贯性和发散性。
4、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5、综合性。思维应具有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功能,能对诸多信息进行分类、概括、加工、整理,把具体内容抽象化,把具体问题系统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推理出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1.做好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都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一名优秀的教师,往往都善于诱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刺激学生兴奋中枢,使学生大脑始终保持激活状态,以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的创新发展的目标。
比如,在讲“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一节时,首先想到了生活中过河的问题,提出怎样过河路程最短?怎样过河时间最短?
创设一个情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米/秒,一条小河宽1000米,水流的速度是2米/秒,小船过河要以最短距离过河,是垂直(于水流方向)驶向对岸吗?怎样保证船垂直驶向对岸?这样过河会用时多少?如果船头方向垂直于河岸开向对面,船的实际位移方向是怎样的?这时船到达对岸用时多少?
解决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向量的加法、三角函数、及物理学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生刚刚学习了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就会尝试解解题,探探究竟。随着解题的深入,会发现越来越有意思的问题,以最短距离驶向对岸的方式过河反而不是用时最短的一种方案,解决了一个问题,马上又面临一个新问题,这恰到好处的问题,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探究空间,对比上面两种行船方式,还有比之用时更短的最佳方案吗?会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过河时船是怎样走的?为什么和我们课堂上讲的不一样?
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相当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好奇与求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兴趣。
2. 打好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
1)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类比的习惯: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养成善于类比的思维习惯,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通过对已知知识的深入思考,触类旁通,从而在新的类似的领域内形成创造性思维。
如比在等比数列数列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与等差数列做类比,从定义、公式到性质、方法一一类比,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内在规律,借助现有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
2)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和重组信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向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变通性,变通性使得思维纵横发散,变通性既是流畅性的条件,也是独创性的前提。
再说说前面过河的例子,在人们常识中,坐船过河,船速一般比水的流速快,但是,如果我们不按常规,就假定船速比水的流速慢,船还能垂直驶向对岸吗?如果不能,那么还有没有驶向对岸的最短时间?还有没有驶向对岸的最短距离?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的发散性更加广阔。
3)巧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主要是对顺向思维而言。顺向思维主要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思考,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原因到结果。而逆向思维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当顺向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以后,容易束缚人的思维发展,阻碍创新思维的产生。如果打破常规,从事物发展的反向考虑和观察问题,就会别有一番天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或多或少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所持的态度对学生而言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学生通常比较在意老师的看法,在学生的见解有错误时,如果老师一口否决,那么学生此时自信心就会受挫,相反地,在这个时候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想法,然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在探究的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不仅老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还要告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正确面对,这样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细心求证。
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要进行支持鼓励。通常而言,学生的评价能力较弱,老师的看法是学生衡量自己思维的标准,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同与表扬,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思想与行为,要给予赞扬,并给予支持与鼓励,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在我们教学活动中慢慢积累成长起来的,它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想方法,才是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
论文作者:陈海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对岸论文; 最短论文; 过程中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