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若干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新理论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工人阶级执政党来说,主义是灵魂,理论是根本。有了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路线。有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才有可能把革命和建设引向成功。一旦主义失真,理论错误,党心必乱,队伍必散,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招致失败。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谷。伴随21世纪的历史进程,未来的中国面临十分复杂的国际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正逐渐显露。面对国际国内的种种变局和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要从容应对,有所作为,必须竖起。面能够有效统一全党思想、达成民族共识的理论旗帜。因此,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建设,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实为悠悠万事之首,决不可等闲视之。
1.创新理论体系的可能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整整走过57年的奋斗历程。若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后正好各为28年。怎样科学地评价这两个28年的建设成就和理论成果?目前理论界看法尚有一定分歧。根据胡锦涛同志在建党8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笔者认为:
在实践发展上,前28年为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奠基时代,其主要成就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开辟了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后28年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其主要成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理论建设上,前28年的理论成果集中凝聚在毛泽东思想之中,后28年直接体现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以革命为灵魂,其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革命的精神和英雄的气概,组织动员人民群众重整河山、改造社会,以求进达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为旗帜,其主旨是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全力以赴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又各具不同的理论要素和理论风格,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整体。例如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倡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外交方略以及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重要思想,都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原则,共同构成了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过57年的建设历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经过上两个历史阶段和前三代共产党人在同一条大道上的奋力开拓,特别是他们在各不相同侧面上的艰难探索,已经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足够的启示。这就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可能站在前辈的双肩上,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更加准确地把握它的演进脉搏,从而以更高的境界和更自觉的努力,把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因此,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时代胸怀,全面继承和汲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分析和综合,并着重在解决当代重大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新的阐发、提炼和创造,形成统一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已经摆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面前。
2.创新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理论建设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一阶段理论发展的非完善性。集中表现就是:一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改革和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重大问题,尚正处于深入探索之中。因此,人们对改革的方向、发展的路径和前进的坐标时常存在种种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20多年来,围绕改革的争论从未停止,如农村大包干与集体经济的争论、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国企改革方向的争论、发展路径选择的争论、先富与共富的争论、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争论、苏东剧变原因的争论、全球化性质与利弊的争论、当前是否存在剥削的争论、阶级与阶层的争论、指导思想一元化和多元化的争论以及姓社与姓资的争论等等。尽管各种争论聚讼纷纭,概括起来始终不外乎三个问题:一是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历史,二是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三是怎样选择中国的未来方向。历史证明: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为旗帜。这个科学理论要发挥旗帜的作用,必须能够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概括当代实践,正确引领未来发展。否则,便不能统一全党的思想,取得人民的广泛认同。目前,理论界的种种争论和党内思想分歧,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尚未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只有切实完成了这一任务,并用以武装了全党的思想,我们才能够以清醒的头脑、正确的方略,从容应对新世纪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取得改革和发展的新胜利。
强调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并不是离开前人的思想基础另起炉灶,而是以科学的态度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立足时代的高度提炼出规律性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得出的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新的理论综合和体系创造。这个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和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为根基、以十六大以来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原料,熔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这个理论新体系不仅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建设,为解决这一阶段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够阐明初级阶段后中国的出路和前景,为中国社会主义将来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直至同其产主义的接轨提供理论纲领和战略思路。
二、创新理论体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里的“结合”包含四层含义:(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普遍规律。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取向,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2)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为后人提供的理论价值主要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前进方向,它没有也不可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提供现成的建设模式,没有也不可能为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要靠中国人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规律,独立自主地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质的社会主义新理论。这里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毫不犹豫地拒绝本本主义。否则,就会陷入空谈误国的境地。(3)结合是内在的统一。这种结合并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外在拼装,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统一。在这里中国特色就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在中国特色中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结合是科学的统一。理论体系的建设要讲层次、讲逻辑、讲科学。要严格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概念的差异。既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特有的体制和政策上升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也不能以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有结论去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则,就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方向上的迷惑。
2.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统一
诚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前后相继关系。但由于它们又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共同基础,因而又具有一体兼容的相互渗透关系。例如: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既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分为“两板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段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式的结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长此以往,不仅在称谓上甚为不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分割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体系。因此,集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精华,在新的实践过程中熔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体系,是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
3.全面反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理论新创造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这些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已经体现了对党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提炼和综合,并且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具有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对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科学总结。例如: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奋斗目标,执政为民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准则,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的高度概括,自主创新作为民族振兴的根本之策, “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等,已经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框架的重要支柱。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既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也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着这一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个兼具总结历史、概括当代、指导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就会应运而生。
4.正确汲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
20世纪初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曾经给饱受资本主义蹂躏之苦的人类带来了一片希望的曙光。正是在社会主义的牵引下,俄国这辆几百年来始终缓慢运行的旧式马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迅速飞奔。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所有新老资本主义国家都望尘莫及。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它用不足20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40年代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世界法西斯头号强国,50年代一跃成为和美国这个世界霸主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在苏联的带动和示范下,欧洲和亚非拉一大批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在60年代至70年代形成了“东风压倒西风”的特有世界格局。但是,“其兴也忽焉”的苏联并没有摆脱“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70年代似乎还是如日中天,80年代末已是乱象环生,90年代初即土崩瓦解。令许多人意料不到的是,毛泽东那句在中国颇为流行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断言竟在十多年后得到神奇般的验证。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反复告诫的阶级斗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和党的演变蜕化的可能性也再度引起国人的共鸣。20世纪虽然已经过去,但十多年前连续发生的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一系列悲剧不应成为过眼云烟。其中的惨痛教训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长鸣警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宝贵资产。
三、创新理论体系的框架构想
创新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首先要研究它的基本框架,其次才是其基本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四个问题展开。这样有利于从更深入的层次和更宽阔的视野阐明其理论逻辑和实践依据。对于这四大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可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基本部分。
1.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或者说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所在。要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世界历史的实际进程,讲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讲清现代化是世界性的时代潮流,讲清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根本局限,讲清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相结合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宿和理性选择。讲清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愿,是客观必然性和人民自主性的高度统一。讲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历史过程和实践例证,坚定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信心。
2.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所在。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理论阐述,着重从理论上讲清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性,讲清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讲清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讲清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讲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讲清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和战略策略,讲请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讲清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建设任务,讲清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1)要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成就,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独立自主地开辟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既要叙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阐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铺垫;又要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主线,阐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公平有序的改革观、自主有度的开放观、和谐共富的社会观、崇尚创新的人才观、荣耻分明的道德观、立党为公的党建观、权为民用的执政观、尊重群众的路线观、选贤任能的干部观、求真务实的知行观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意义和内涵,确立其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理念。(3)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论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现行基本经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4)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第一,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和统领作用。第二,分别论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自地位及其辩证关系。第三,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党的建设为枢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强国富民为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自主创新和努力奋斗,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第四,要讲清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分别阐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际环境建设(包括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主要内容。阐明从事上述建设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保障力量以及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
4.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所在,也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和信心所系。(1)讲清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不可跨越性。我们应该遵循规律、脚踏实地、因势利导、逐步推进。(2)分别对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体制特征和发展水平尽可能作出明晰的理论概括。既要讲清其中的社会主义共性,也要说明各个阶段的特性。(3)讲清社会主义的长远奋斗目标。主要有:物质资料充分涌流、生产资料公共所有、生活资料按劳分配、资源配置计划调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城乡差别基本消除、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依法治国社会有序、人人平等团结互助、科学技术领先世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最后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在其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中,错误、挫折、挑战、风险,甚至局部失败和暂时倒退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及时修正错误,始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开拓前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脚下和后人的手中变为现实。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