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58例行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58例患者,无围手术其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6%,术后4~8d内出现3例肠梗阻,术后5~10d内4例尿漏,术后6~13d出现5例切口开裂与感染,经针对性治疗与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促进患者实现早日康复。
【关键词】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术;并发症;护理
膀胱癌属于泌尿系统的恶性肿瘤,在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中位居榜首[1]。目前,膀胱癌的发生率在逐年递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在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膀胱部分切除。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优势日益显著,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与治疗效果佳等优点,但其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手术时间较长,并且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不仅影响着预后,还延长了住院时间,因此,患者行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其护理目标便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了58例行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分析了其治疗与护理的临床资料,明确了术后常发生的并发症类型及护理的方法,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了58例行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2.5)岁,其中50例移行细胞癌,(分化Ⅰ级18例、Ⅱ级27例、Ⅲ级13例),5例腺癌、3例鳞癌。所有患者诊断后均符合膀胱癌诊断标准,行腹腔镜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1.2手术方法
气管内全麻,患者仰卧位,臀部垫高10cm,头部降低约15°,在5个穿刺点置入套管,穿刺点的位置分别在脐上或者脐下边缘,左右腹直肌旁、脐下3cm,左右髂前上棘内伤3cm。手术操作通道为下腹部正中,切口长在5~7cm,切除膀胱,利用手术操作通道切口,在距回盲肠交界15cm的近端切取40cm回肠,纵行剖开后行折叠,形成贮尿囊,并行双侧输尿管,它与贮尿囊与尿道均要吻合。
女性患者的手术,利用手术操作通道行膀胱、子宫卵巢附件切除,从子宫直肠窝向下分离,阴道断端用Dexon线缝合关闭,其他步骤与男性患者基本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无围手术其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6%,术后4~8d内出现3例肠梗阻,术后5~10d内4例尿漏,术后6~13d出现5例切口开裂与感染,经针对性治疗与护理后,均康复出院。
3讨论
3.1肠道并发症
3.1.1肠梗阻
它主要发生于术后4~8d,其表现为患者未出现肛门排气与排便,并伴有腹胀与恶心等症状。
护理方法:术后患者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并给予营养支持;使用中药制剂,行气通便贴24h外敷脐周;温水足浴,2次/天;患者坚持床上活动,半坐卧位。本组患者,术后4~8d内发生3例肠梗阻,采取针对性护理后,均有肛门排气,并减轻了腹胀。
3.1.2肠瘘
它的发生率偏低,主要发生于术后5~7d,其表现为腹胀、腹痛与腹部切口有黄色分泌物渗出等,情况严重下,会出现切口感染。
护理方法:术后,严密观察患者腹部特征,特别要注重腹膜刺激征的有无,如果存在此特征,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对其进行处理;切口敷料的及时更换,观察切口周围的皮肤。胃肠减压管与盆腔引流管要保持引流的通畅性,以便利于肠管的愈合,此时要对引流液的量、色及其性质进行观察。同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根据医嘱,展开抗炎与全身支持治疗。本组未发生。
3.2尿漏并发症
在术后,尿漏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较高,如: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与新膀胱自身漏等。此并发症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为:新膀胱重建吻合技术、病人年龄、营养状况与其他基础性疾病等。它的表现主要为盆腔引流管引流液的渗出液突然增加,颜色呈淡黄或者淡红色,并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护理方法:注重患者的主诉,确认其是否有腹痛、腹肌紧张,保证造瘘管、输尿管支架管与尿管的通畅,定时进行离心式挤压,利用生理盐水缓慢低压冲洗新膀胱,如果分泌肠粘液过多,则可以利用5%碳酸氢钠进行冲洗,也可以增加冲洗的次数,直至冲洗液无粘液即可;同时,患者保持一定的饮水量,使尿量>2500ml/d。本组患者,术后5~10d内出现4例尿漏,延长了引流管的留置时间,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
3.3切口开裂与感染
此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为较长的手术时间、患者自身情况较差等,通常情况下,患者伴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慢性便秘等。
护理方法:坚持无菌操作,对于禁食患者,行静脉滴注,给予患者白蛋白、贺斯与丙种球蛋白等,在此基础上,患者的抵抗力将有所提高,同时,创面的水肿与渗出等情况均将有所缓解;对腹泻、便秘与咳嗽等进行积极的治疗,尽量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并且要注重肠胃功能的恢复。对于进食患者,行饮食指导,保证低脂、高蛋白、高热量与高维生素等食物的饮食,以此改进患者机体的营养状态,使其免疫功能有所提高。本组患者,术后6~13d出现5例切口开裂与感染,经二次缝合、腹带加压包扎、抗感染支持治疗后均痊愈。
3.4尿失禁并发症
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在夜间与日间均可见,其出现的原因为正常排尿与控尿机制失调,在术后,早期膀胱的容量较小,患者未能适应新的排尿方式,新膀胱感觉功能相对较差,在此情况下,便出现了尿失禁。通常情况下,夜间尿失禁发生率高于日间尿失禁,通过临床观察与术后随访可知,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日间尿失禁的发生率为由19%逐渐降至1%,而夜间尿失禁的发生率为由33%逐渐降至8%[3]。
护理方法:采取功能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贮尿功能、控尿功能、排尿功能,术后7~10d拔除输尿管支架管,夹闭患者尿管,定时放尿,时间间隔由短至长,直至每次排尿液在250mL即可。此方法实现了患者对新膀胱的体验,贮尿功能训练得以实现。控尿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训练盆底肌,保持盆底肌的放松,收缩与放松肛门,分别坚持5s与20s,30min/次;排尿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腹压排尿。
【参考文献】
[1]关健仪,曾采采,刘和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68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慢性病学杂志,2010,10:1352-1353.
[2]曾祥玉,袁晓丽,梁鸿莲.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手术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03:365-366.
[3]李霞,陈茹妹,蔡云英等.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配合[J].海南医学,2012,05:151-152.
论文作者:吴敏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膀胱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回肠论文; 并发症论文; 原位论文; 腹腔论文; 《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