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利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000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性承载着文化育人的使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可进一步挖掘和创新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让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本文拟对高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开展本源性研究,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等方面奠定理念和思想基础。
【关键词】高校校园 文化育人 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003-02
一、文化、文化育人与校园文化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缩写,源自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民族传承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塑造的人与社会却能产生无穷的力量,文化的变化可导致民族与世界的重大变化。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2、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性承载着文化育人的使命。
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文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落后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通过文化影响和培育一代代新人,将文化不断传播、传承和发扬光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性承载着通过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而使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使命。
3、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文化也可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传承者和创新者。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更要不断地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
高校作为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应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文化育人为抓手,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引领学生精神追求,激励学生尚德求真,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本质与意义
1、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发展理念与目标、校风、传统习惯、人文史;以教师为代表的育人理念与价值观念及其言行影响力;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
2、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它呈现出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位,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三、校园文化蕴含独特的文化育人与隐性教育价值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指 “引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使人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书就知识而言,只是教育的表象,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通过育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二者相辅相成。成才先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
2、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可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教育的个体发展、政治、经济等功能均属于教育的显性功能。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隐形功能的显著标志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例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社会环境。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3、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隐性教育是指学习过程中没有确定的施教主体,也无需明确的教学目的、计划和固定集中的学习场所,由潜在于班级、学校和社会中的隐含性教育因素及外在环境潜移默化地引起心理情感知觉改变和建构的一种学习过程。隐性教育的兴起最初是为了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随着隐性教育优势的显现,不再仅仅是显性教育的补充,而是与显性教育一样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隐蔽性:不是直率的说教,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诱导,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积极健康的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平等性:隐性教育是无讲台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感觉不到“我听你讲”的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又都是被教育者。在隐性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愉悦性:苏霍姆林斯基有名名言:“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我们要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比作音乐的影响。”愉悦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增强人的思维敏捷性,使得人解决问题迅速以及活动人的创造性思维。
4、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认识层次,第二个是运用层次。通过充满正能量的师生群体互动、思想理念的渗透、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等形式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育人的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与情操,提升理念与素质
校园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培养目标以及校园精神等广大师生共同认同并接受的价值体系。如“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等等。校园精神文化深深影响着广大师生,引导师生崇尚道德,提高品德修养,勉励师生博学的同时有着高雅的情趣,拥有高远的理想,胸怀大志,以诚信待人且充满自信,敢为人先。高校大力宣传学校校训和办学理念,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时刻在激励广大师生勤教力学、立己树人,同时也在塑造以素质为核心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格。
(2)引领学生成长,激励成才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自身发挥着文化传承的功能,通过高等教育使师生汲取文化价值,获得人生蕴意的体验,进而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校园文化中良好校风、学风等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崇德厚道,弘扬学术,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校风使得整个校园沉浸于勤教力学、立己树人、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中,通过教师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作风上的勤勉,校园文化所透射出来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习惯。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能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能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能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愉悦身心,提高实践、审美能力
不论是校园建筑布局、环境建设与维护还是师生群体的行为风范、高校的理念、目标与制度执行以及后勤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应给人以真善美的身心愉悦感,能滋养人的心灵。特别是高校学生社团、协会以及各类学术、文体、艺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开放的参与方式,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术、艺术、文体活动,新颖的形式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尤其是其中一些专业社团、兴趣爱好者协 会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隐性育人功能的挖掘与创新,而隐性教育的功效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开展,让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德行、引领风尚、展现独特魅力,不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https://wenku.baidu.com/view/ba46ec91240c844769eaee63.html?from=search
2、什么是校园文化 https://wenku.baidu.com/view/56572b2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5c.html?from=search
3、 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_贾克水
4、郝玉梅•高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3).
5、龚雪 《今日湖北(中旬刊)》[J] 2013年第01期
此论文为201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湘教通〔2019〕90号] 立项课题《高职校校园文化隐性育人功能的强化及建设》(立项编号:18C154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文利、1967年11月、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思政专业副教授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潘文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0
标签:文化论文; 隐性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功能论文; 精神论文; 显性论文; 学校论文; 《中国教师》2020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