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应该做些什么?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阅读训练应该做些什么?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阅读培养应何为?——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省论文,何为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诗文阅读——是沉稳,是老成,还是活泼?

陈国杨:2012年福建高考填写题考查目标明确,均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题目难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题中所考查的句子并非全是名句,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只记名句,而要全面掌握。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明代陶安的一篇散文游记——《游龙鸣山记》。对考生而言,作者不为人所熟知。文章以作者游览行踪为文章线索,内容层次鲜明,条理清晰,虽然存在个别字句不易理解的情况,但文章内容并不艰涩,大多数考生能较好地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从考题设置上看,重点考查了实词理解、信息筛选、文本内容分析评价和翻译句子等能力。三道客观题的难度适中,有一定文言文功底的考生易于准确作答;翻译题有一定难度,可以考查和区分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体现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总的来说,文言文的考查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阅读难度不大,能较好实现既定的考查目标。

卢燕:我认为,诗词鉴赏题所选词的格式化痕迹过于明显,缺少古诗词的古典美感,少了古诗词本该有的灵性与活力。是否有必要为了出新、避围题而专挑些无代表性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以手术刀式的眼光去解剖一首读来无甚美感的古诗词呢?文学赏析能力考查的前提在于文本本身给读者以美的冲击,少了这个前提,试题也就仅止于试题。个人以为,选材的关键点还在于试题形式及内容设计应力求更贴近学生古诗阅读的本真状态,而非作品的知名度。

戴娇娜: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卷中的一大难点。今年诗歌选择了宋词,作者李纲是福建邵武人,选材上体现了地域特点。近三年福建高考诗歌的类型主要都偏向风格清新明丽的诗作,今年考查了学生对描写技巧和诗歌的情感的把握,题目中规中矩。从答题情况可看出考生诗歌鉴赏能力参差不齐。

陈国杨:我倒认为今年诗歌鉴赏考查颇具匠心,有特色,有亮点。考题材料内容明朗,考生能在大体上把握词句的意思。“图画若为工”一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并不影响考生答题。词中的意象对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含义丰富,颇有内涵;意境清新悠远,耐人寻味,考生想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词的内涵,则要求有较好的诗词素养。从题目设置上看,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考题有一定的难度。第一题要求赏析词中两句描写精妙的句子,综合考查了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二题考查下阕内容所体现的诗人情感,考查诗词的思想内容。总之,词作精美,设题巧妙,既能够实现对考生多角度的能力考查目标,又能区分考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体现高考选拔功能,值得一赞。

名著经典阅读——特色在褪色,想说爱你不容易

戴娇娜:今年福建高考文化经典的考查涉及了《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命题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重点考查了有关君子人格的定义和评述。所考查的内容属于德行修养方面,答案就在题目中,但强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基本上符合高中生的实际。今年的经典题不仅取消了选择题,甚至取消了两小题的方式,直接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这是在形式上的一大改革。但是这一突然的改革导致考生答题时层次不清,增加改卷教师改卷的难度,实在是没有必要的一种改革。这道题完全可以分成两小题来问,答题会更清晰;同时,应强调考生答题的层次性。

陈国杨:文学名著考查经过五年的实践,今年的命题显得更加成熟。命题点的精细化,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积极引导考生去读文学原著的用心;但由于所选题材均为文学名著中的主要情节,且主观题又有二选一的机会,考生相对容易答题;命题者虽用心良苦,却未必能够真正实现其目标。是否该考查名著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但命题者积极引导考生读原著的做法,却体现了一位教育者的用心。文化经典考查题目难易适中,但该考点历来不为广大师生所欢迎。两部经典著作尤其是《孟子》一书,让广大考生陷入艰涩的阅读泥潭之中,苦苦挣扎。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本出于引导考生阅读经典,热爱经典,最终却让考生憎恨经典,值得反思。建议高考命题应考虑中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对经典阅读的考查应该建立在通过精选而形成的精华读本之上,这样既可以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兼顾引导中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目的。

卢燕:我以为文学名著考查可以休矣,理由如下:其一,语文魅力的直接来源应是阅读,因而我更喜欢将文学阅读称之为“悦读”的过程,而愉悦的阅读过程便来自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美的享受。文学名著题出现的初衷在于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名著,然而,这六年福建高考名著题型,却走向了一条只考查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不归路。当我们要求学生记牢高达几百万字的名著情节及关键细节时,如何要求学生亲近文学名著?更有甚者,很多一线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这只考“死记硬背”、能力考查层级最低的题型中拿高分,甚至在课堂上逐回地讲解名著内容。当文学名著的功用退化到故事情节与细节的识记时,便背离了文学阅读的第一诉求——审美需求。远离审美需求时,阅读便无法达至“悦读”的自然状态。其二,为了记牢如此繁多的名著情节及细节,占用了高中生过多的课外阅读时间。在福建省语文高考考查文学名著之前,一线语文教师往往会自选一些经典文学书目供学生在节假日或寒暑假期中选读。但在2007年福建省宣布考查文学名著之后,更多的教师无奈地选择让学生只读这些高考必考的文学名著篇目。其三,高中生课外阅读时间的减少导致课外阅读面的日渐狭隘,从阳春白雪式的文学名著到下里巴人式的小报都在一步步远离高中生课外阅读,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认真翻阅近几年福建高考作文样卷,不难发现学生正日益远离“独立思考”,更多的学生人云亦云。简单地摹仿散文名家的老成文笔或苍白无力的无病呻吟,无论是“少年老成”还是“童言无忌”,都让阅读者忧心青年一代日渐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现实状况。

现代文阅读——三文本各具特色,选考类有点失衡

卢燕:今年福建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颇有特色。所选文章来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论述内容为当下社会生活思想道德状况。选文体现了贴近时代生活、观照道德精神层面的特点。它要求考生平时能多关注社会生活,多思考社会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有正确的道德评判。从考查形式上看,试题由一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组成,与往年考试比较,体现了考查形式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考生答题时的心理稳定。从考查目标上看,重点考查了综合分析能力,包括信息筛选能力、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适中,能考查出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差异性。

陈国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当代小说作品,梁晓声的《双琴祭》。作品构思精巧,采用双线交合式的叙述方式,暗示了琴与人具有共同性的命运,可谓别具特色。文章内容深沉,意蕴丰富,充满了人生的哲思意味和悲剧色彩,能引发读者对命运的深刻反思。就文本而言,考生要想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其主旨和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就试题命制的目标来看,重点考查了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第14题要求概括“造成悲剧”的原因,难度适中,考生能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但部分考生容易出现概括不全面的情况。第15题考查作品蕴含的情感,该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考生能否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却能较好地考查一个考生的文学素养。总的来说,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较成功,有层次性,难易度的设置较为合理,就题目命制而言,的确能较好实现其所预期的考查目标。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夏丏尊的作品《蟋蟀的话》。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平实,文字明白如话,内容条理性强,考生易于读懂。在试题命制上,该文本重点考查了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第13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设误点主要表现为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不相符,难度不大,考生易于甄别选项的对错。第14题要求考生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难度适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章第⑥~⑧自然段内容,加以整合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第15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考生答题时,除了要明确科普文章共同的语言特点——平实、准确外,还要依据文章语言的具体表达特点作有针对性的分析,难度适中,考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戴娇娜:每年高考阅读中,选择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都是考生谈论的一个热点。这两种文体不同,阅读难度不对等,导致不少考生放弃文学类文本,直接选择实用类文本。今年高考甲类文本选用了小说,乙类文本选用了说明文,可见命题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谓是用心良苦。我认为,即便如此,今年的乙类文本的题目依然是比较容易拿分数的题目。同样是阅读的第15题,甲类考查的是“探究作品蕴含的感情”,乙类考查的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考查的难度上说,探究小说的感情比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更难。考生在探究小说情感时答案五花八门,得分不易。

语言运用——试验田地小,难有大作为

陈国杨:2012年,福建语言运用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在总分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时文评说的分值,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考点的分值,其目标在于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补强语基。第16题总分6分,分3个小题分别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和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难度适中。第17题为时文评说,考题贴近时代生活,旨在引发考生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命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以鲜明的观点、简明的语言评说材料中所提及的事情,答题时,要求能做到语言连贯得体。

卢燕:语言文字运用题分值应加大。基于此类题目的实用性及语言表达的基础性特点,这部分题目的分值应加大,题量要增设。实用性应是此道题目设置的关键点,语用题的考查应更贴近生活的需求,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并且灵活地运用汉语。

戴娇娜:语基考查分值的增加应该是一个趋势。近几年福建高考取消字词句等语基考查后考生语言基础能力差的弊端已经日渐明显,今年增加3分语言基础题依然被认为是增加得还不够多,看来高一高二的学生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做训练,以适应今后语基分值的增加。今年语言运用第一题的漫画题,考查的是读图的常识和成语的运用,选项具有迷惑性,有一定的区分度,是一道不错的试题。第二小题考查语言的连贯,第三小题考查修改病句,体现出试题的多样化,难度不大。时文短评作为福建高考的一个特色,从质疑声中走出来,今年的考题呈现的是一种比较理性化的姿态,材料贴近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开放性大。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得分比较高,但也存在提出的观点简单粗暴、说理武断绝对的问题。这也是议论文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道题的设置在文体上与议论文的考查重复,考虑可能转换为其他文体的考查。

作文——审题立意不难,欲得高分见学养

陈国杨: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材料作文。命题要求考生根据冯骥才一段话写成一篇作文。冯骥才的这段话为:“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文体上,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与去年保持一致。个人认为,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有三大亮点:其一,作文题中的材料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它能够引发考生对当下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反思,引导考生去追寻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其二,作文材料能够引发考生进行较为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思维空间广阔,可以让大部分考生有话可说。其三,作文题材料富有生活哲理,人生与运动都是一段路程,但二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作文材料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分析能力,展现不同考生的不同思维品质,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

卢燕:今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审题难度降低,值得肯定。毕竟作文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非审题能力。不足的是,选材的开放度不够,此则材料引自冯骥才作品中的两句话。从两个句子的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表意的重点在第二句。也正基于此,学生的思维便易于受到束缚,立意时更多地着眼于第二句话。如果命题者对题目稍作改动,在引述材料之后加上“你是否认同冯骥才的观点?对此,你有何看法”这一引导性的话语,也许就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选材的思辨性突出,但新颖性不够。由“时间”和“路程”两个关键词引申出的立意角度很难出新。

戴娇娜:今年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0年、2011年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有更高的要求,可以有效地避免考生套题和宿构。但是,材料作文审题难度太大也一直是考生头疼的问题。材料读不懂,审题的门槛太高,那么对接下来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极大阻碍。今年作文的材料由冯骥才的两句富有哲理的话组成,体现人生观的价值取向,符合高中生的思考深度,较前两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已经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从改卷情况看,大多数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基本到位,能扣题展开写作。但是材料中的人生观的价值指向相对明确,很难体现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在试卷中大量出现千篇一律的唱高调的作文。

从文体选择上看,据改卷统计,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比例大概是1∶9,约有90%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文写作。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记叙文无论是从扣题还是写作技巧上看,都比议论文要来得难。而在短短一个小时内要不作修改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文更是难上加难。于是试卷中的记叙文充斥着大量的粗糙的不加雕琢的家庭对话和高中学习生活场景,或生搬硬套地把冯骥才的话强加在人物对话中,很难得到高分。

关于写作训练有一个建议:议论文写作训练依然要加强。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和指导。比如对一般写作能力的学生,规范的议论文体和事实论证应该是学习的重点,特别强调论证的语言和例后分析。对写作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倡他们多质疑多思考,多积累富有文化内涵的素材,引导他们在议论中体现层次性,语言上凝练和概括是训练的重点。

标签:;  ;  ;  ;  ;  

阅读训练应该做些什么?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