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_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论文

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_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论文

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进展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坚持把体制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消除影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8.2万亿元,同比增长8%,外资外贸、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呈现出健康向上的景气局面。

一、国有经济改革和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国有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实施。国家采取兼并、破产、关闭等措施,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进行了调整改组,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2002年共实施关闭破产项目533项,涉及核呆616.7亿元。出台新政策,进一步鼓励外资和国内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深圳市五大行业国有企业股权转让面向国际招标,迈出了利用外资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一步。结合行业调整,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有11家大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加大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力度,相当一部分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520户国有重点企业改制面超过84%,国有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面已超过86%。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积极推进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聘任制,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监督机制。着手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及开展收入分配改革试点,进一步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垄断行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电信一分为二,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网通集团正式成立。三大航空集团公司的联合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六大集团脱离了与民航总局的隶属关系。出台了电力行业改革方案,电力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和电力行业调整重组顺利推进,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及四大辅业集团正式挂牌运营。铁路行业改革正在抓紧制定改革方案。垄断行业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格局开始被打破,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上海、深圳、珠海等地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取得积极成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实行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和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调整的积极性,这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按照“自上而下,依法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好于预期,跃上历史新台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实现利润平稳增长,全军实现利润2636亿元。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趋于宽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非公有制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并提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地位。全国人大对界定和保护产权关系或财产关系的《物权法》也进行了审议,此法对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具有实质性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较大比重,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最大,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根据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结果,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部企业的43.7%,从业人员占近1/5。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进一步落实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对国内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对外资实施优惠的政策,也都对国内民间资本适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新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一年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民航、保险的股权准入等,着手在市场准入、融资便利、土地使用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

非公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快。民营企业进一步转变经营管理机制,开始改变传统的家族制、单一产权的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仅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2002年就已经超过100家。民营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完善了治理结构,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三、市场体系趋于健全,市场规范化建设取得成效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主产区坚持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基本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主销区加快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建设了500多亿公斤的储备粮仓容。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按照国务院有关通知要求,放开棉花收购和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籽棉收购市场的竞争,棉花收购多渠道竞争局面已经形成。开始建立中央储备棉垂直管理体系,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棉花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供销社与所属棉花企业脱钩改制工作逐步展开。

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入。改革了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了石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深化了电力、洪水、电信、民航、铁路运输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建立了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进了药品定价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定价行为,修改《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整顿价格秩序,制定价格反欺诈法规。

现代流通经营方式积极推行。重点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流通领域网点规划、行业标准和信息发布工作,1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加快发展流通现代化进程的扶持政策,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方面有了较快发展。国务院新发布的《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了连锁经营发展的步伐。

要素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外资进入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总数达1224家,总股本5875亿股,市值规模达3.8万亿元。土地市场交易量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等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快。据调查,农村外出就业人口超过9400万人。人才流动政策进一步宽松,一些地方实施了居住证制度。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要素市场格局正在被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格局正在形成。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一年来,围绕集贸市场、加油站、税收征管专项整治及旅游市场打假打非等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衔接的机制,进一步改进综合执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共清理各类集贸市场48520个,取缔无照经营户63594个,查补税款、罚款及滞纳金共5.73亿元。积极完善法律法规,注重从体制上规范市场秩序。与食品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卫生质量信息采集、监测、管理和发布机制初步建立,27个省、148个地市出台了治理“注水肉”、“病害肉”等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取消向企业不合理收费8494项,涉及金额241.3亿元。

四、财政收支管理体制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财政金融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开。中央和省级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中央各部门按照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进一步细化中央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更加科学、规范和透明。地方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也加快了步伐,省级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推开,部分地市、县也实行了部门预算。同时还改革了国税、海关经营收支挂钩的做法,实行“预算制”管理。报送全国人大的部门预算,从2001年4个部门扩大到16个部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力度加大。在继续深化和规范水利部等6个中央部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新增了人事部、外经贸部、外交部等32个试点部门,使中央试点部门扩大到38个。目前,这些试点部门及其所属795个基层预算单位共计577亿元资金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安徽、四川、福建、重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地也积极进行了改革探索。

“收支两条线”改革积极拓展。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对34个中央部门进行收支脱钩改革试点,各地也普遍加大了改革力度。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开始起步,15个中央部门率先参加了试点。通过改革,进一步遏制乱收、乱罚、截留、挪用行为,从制度上保证了公正执法。

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正式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从2002年1月1日起,除少数特殊行业或企业外,对绝大多数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的能力。2002年中央通过这项改革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达100亿元左右。适时发布了《关于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意见》,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府采购覆盖面迅速扩大,地方基本上扩大到县(市)一级。采购范围拓宽,采购规模明显扩大。2002年全年集中采购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单位达200亿元。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政府采购法》,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货币供应增速加快。市场货币流通(M[,0])余额为1.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2002年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589亿元。企业存款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外汇储备增长强劲,达到286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国有银行、保险机构改制工作积极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改制工作,各自设定五年改革计划,实行“三步走”的改组上市方案,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四大国有保险公司(人保、寿保、再保、联保)正在积极准备改制上市工作,其中人保公司、人寿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改制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信贷风险监管进一步强化。继续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方法,加强对信贷风险的严格监控。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从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定,维护了存款人和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商业银行安全、稳健、高效经营。金融机构贷款效益明显改善,不良贷款额比上年减少9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

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2002年末,我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181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47家,外资银行发放的外汇贷款占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全部外汇贷款的20%。

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银联一卡通开始启用,推动了我国银行卡联网通用,打破了银行卡市场各自为政的局面,标志着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

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和规范化建设推出了新举措。黄金市场正式挂牌运营,填补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一大空白。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按照新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先后对1175家上市公司、813个国有控股股东进行了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出台,保护证券投资者权益有章可循。明确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进一步推动了机构投资的对外开放。开始实施QFII机制,为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证券市场提供了条件。适时停止了对国内上市公司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关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全国保费收入为3053.1亿元,同比增长44.7%。由中国保监会统一制定的现行车险条款费率停止使用,新车险条款费率将由10家经营车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自己制定,此举打破了统一格式、费率、险种的计划模式。航空意外保险业务改革也迈出重要步伐。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和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工作积极推进。继续推进江苏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法人,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省农村信用社联社。中国人民银行将温州列为全国性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积极推行建立小额信贷营销制度,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制,重组改造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等7项改革措施。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展开,社会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下岗和失业并轨工作积极推进。至2002年末,下岗职工人数进一步下降到4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0万人。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开辟就业新路,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为下岗失业职工自谋职业提供优惠,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失业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收入达210亿元,比上年增加20多亿元。

“两个确保”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基本做到了给下岗职工按时足额发放生活费并为其代缴社会保险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进一步扩大,2002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1亿人,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达2110亿元,创历史新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9%,其中15个省份达到100%。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进展顺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1100万人。适当调整和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退休人员人均提高39.5元。“两个确保”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相互衔接。全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人数迅速增加,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

“医、保、药”三项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同步推进“医疗保险、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三项改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2002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将达到900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400万人。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幅度得到初步遏制,药品生产质量有所提高,流通秩序有所转变。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试点成本低于预期,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完善基金管理制度,严查挤占、挪用基金行为。为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制,劳动保障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改善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经济市场化进程有所加快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继续完善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农村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了几千万农户的生产经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对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主体、收益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促进了农户承包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新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用法的形式确立下来,并规定耕地承包期为30年,也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种形式做出了规定。广东、浙江等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取得较好效果。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目前试点省已达20个。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有效遏制了“三乱”,维护了农村稳定。改革后,试点地区农民的减负率一般都在30%以上。

小城镇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快。继续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县)以下的小城镇户籍基本放开。目前,小城镇已发展到2万多个,城镇比率进一步提高。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有力地保障了城镇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加快了农业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了以公路、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农村教育、卫生设施及水利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整顿了农村金融秩序,面向农时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受到各方面重视,并得以稳步发展。

七、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对外开放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大幅下调了5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降至12%,取消了粮、棉等8类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办法。进一步开放了服务贸易市场,出台了外资进入规定,包括金融、通信、民航、旅行社等方面。全面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出台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透明度原则要求,外经贸部设立WTO通报咨询系统,WTO咨询网正式运行。作为WTO正式成员国,积极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加大了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力度,较好地维护了我国贸易权益。2002年全年受到国外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调查案件同比减少20%,同时积极参加应诉,平均应诉率达79.3%,涉及美国、欧盟的反倾销诉讼案件的应诉率达到100%。应诉获得较好效果,有些案件应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如对美国大蒜出口获得了零关税率。同时我国也对别国提起反倾销调查9起,实施了对部分钢材的保障措施,维护了我国公平贸易环境。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外贸领域,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积极推进。把对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的行政审批改为登记和核准制,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外贸领域的准入限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从事外贸经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多种资本参与国有外贸企业改制与重组,增强了国有外贸企业的活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投资办厂,境外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设立境外中资企业350家,使我国境外中资企业总数达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达137.8亿美元。“走出去”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我国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合作开发项目200多个。有关部门发布了境外投资联合年检和绩效评价办法,以此逐步减少境外投资的行政审批,向登记备案制过渡,进一步推动了“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区域和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果。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部长会晤机制和贸易投资便利化谈判进程。与港澳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努力维护港澳经济繁荣稳定,加快“两岸三通”步伐。

随着外贸领域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改革的稳定实施,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进出口总额6207.85亿美元,增长21.8%,实现贸易顺差3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实施。65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国务院部门和单位全部进行了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并实施了严格、规范的审核相论证。首批宣布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事务62项。此举标志着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目前仍有3000多项的行政审批项目正在研究、论证中,相当部分需要取消或调整。各地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行政许可的立法工作积极进行,《行政许可法》(草案)已经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

对企业收费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中央和省级涉企收费目录已向社会公布,一大批不合理收费项目被取消。2002年全国供取消向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8998项,涉及金额355亿元。查处“三乱”案件19041件,2541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行政法治化建设取得成效。一年,国务院近30个部门已清理法规2300多件,其中废止830件,修订325件;废止、停止执行或修改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积极推行了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授权省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内自主决定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改革促进了行政管理权的统一配置,进一步遏制了部门利益的不合理膨胀。

“行政三分制”改革试点积极进行。深圳市进行“行政三分制”改革试点,对行政机构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的设立模式,力求构建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协调高效运转的行政机制。

本届政府市县乡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市(地)级政府机构由平均45个左右减少到35个左右,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左右减少到18个左右。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编制19.4%。改革精简了财政供养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

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稳步进行。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稳步实施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精神:除按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及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外,其他事业单位都将在3~5年内逐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回顾2002年的改革历程,有5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了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顺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以开放促进改革的深入。二是坚持了改革与发展的紧密结合,围绕发展中突出问题有针对性推出改革举措。三是改革更多地关注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协调突破中推进改革。四是正确处理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注重相关保障制度建设。五是正确处理了改革与规范的关系,及时将好的改革经验法律化。

2002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新的一步。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任务仍很艰巨。突出的问题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尚未完成,政府职能还未实现根本转变,收入分配关系还没理顺,“三农”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等,都需要在今后的改革中予以重点解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2002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_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