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 王志华, 徐昕, 王秀琴, 王明荣[1]1997年在《人食管癌中缺失基因片段的分离和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克隆食管癌缺失的基因。方法采用简化的基因组消减杂交方法,从食管癌细胞系EC8712和EC8733中分离缺失的DNA片段。继用Southernblot和PCR技术检测这些片段在20对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的缺失。结果获得7条食管癌细胞系缺失的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12H1、12H2、33H3、33H4、12B1、33B2和33B3。克隆测序后确定12H1为512bp,12H2为428bp,33H3为509bp,33H4为355bp,12B1约为680bp(部分测序),33B2为519bp,33B3为425bp。同源性比较发现12H1与33H3互补同源,且与人基因组中定位于4P一新的核苷酸序列98%同源。33H4与定位于人17号染色体上的α卫星序列87%同源。12B1与人L1家族中具有转座功能且带有开放阅读框的成员90%同源。12H2、33B2和33B3在基因库中尚无同源序列。这些片段在食管癌组织中的缺失频率为20%~60%,癌旁组织中为10%~20%。结论33H4可能伴随食管癌中关键基因的缺失而缺失,12B1通过转座作用抑制肿瘤的发生,而12H1/33H3、12H2、33B2和33B3为食管癌的候选抑癌基?
侯萍[2]1996年在《人食管癌中缺失基因片段的分离和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15年来,我室及国外许多实验室对食管癌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做了大量的研究,表明食管癌涉及数条染色体的畸变,在某些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内存在较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LOH)和微卫星序列不稳定(MIN),提示在这些区域内存在抑癌基因。 代表性差异分析(RDA)是一种新的基因克隆技术,通过正常基因组与突变基因组DNA之间的比较直接分离出存在差别的基因片段,与国际上通用的连锁分析一定位克隆技术相比,不需对众多的疾病大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以确定基因的位置和功能,因此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经济等优点,但是RDA策略的实验步骤繁琐,同时采用核酸酶富集和分离缺失的基因片段,可能导致许多遗传信息的损失。 我们依据RDA的原理,改进和简化了实验程序,建立了简化的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以正常胎盘DNA为检测DNA,食管癌细胞系(EC8712和EC8733)DNA为驱赶DNA,通过三轮消减杂交、PCR富集和Southern杂交验证,获得7个食管癌细胞系中特异缺失的基因片段,命名为12H1、12H2、33H3、33H4、12B1、3382和3383。克隆测序后发现12H1为512bp,12H2为428bp,33H3为509bp,33H4为355bp,12B1约为680bp(部分测序),3382为519bp,3383为425bp,同源性比较发现12H1与33H3高度同源(94.9%)且与定位于4p的人基因组DNA中一段串联重复的新序列98%同源。33H4与定位于17号染色体上α卫星序列87%同源。12B1与人LI家族中具有转座作用且带有开放阅读框的成员90%同源。12H2、3382和3383无同源序列,可能来自新的未知基因。分别
闻燕[3]2006年在《mRNA荧光差异显示筛选肿瘤中高表达的基因》文中认为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有关中国人口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死因位居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有食管癌、肺癌、胃癌、白血病和肝癌等。为了探究恶性肿瘤中表达特异的基因,本研究利用荧光差异显示的方法,对比研究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胃癌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高转移肺癌细胞系(95D)和肺癌细胞系(LTEP-a-2)中高表达的基因,取得了下列几方面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在食管癌、胃癌组织和相对应癌旁组织的对比研究中,应用荧光差异显示技术,切取了30个差异片段。二次PCR扩增,得到差异条带21条。对这些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克隆到了9个cDNA片段,其中有6个差异条带来自食管癌组织,3个来自胃癌组织。应用定量PCR的方法对其中的7个片段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中有5个差异条带在癌组织中表达量远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差异在5倍以上,另两个无显著差异。对食管癌中表达差异比对结果对应人类钙结合蛋白(同源性达96%)的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与家鼠的同源性最高,达88.7%。同时研究了其在不同来源的六种肿瘤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食管癌细胞株TE1中表达量远高于其他五种肿瘤细胞(p<0.05)。钙结合蛋白在食管癌组织及其细胞系中的高表达推测其在食管癌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比研究高转移肺癌细胞系(95D)和肺癌细胞系(LTEP-a-2)中,在高转移肺癌中切取了转移相关的差异条带7条,克隆到了3个较感兴趣的cDNA片段。荧光定量PCR验证表明,2个为阳性差异条带,它们在高转移肺癌中表达量高出肺癌细胞9倍以上。对其中一个对应人类3号常染色体的开放阅读框1(C3orf1)的差异片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克隆到了该基因的全长,读码框长为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六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其在高转移肺癌细胞株(95D)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他五种肿瘤细胞(p<0.05)。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3orf1和杆状病毒表达转移质粒HTB-C3orf1。SDS-PAGE表明基因C3orf1在原核和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得到了特异条带。
许智雄[4]1999年在《人食管癌表达下调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文中提出食管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生的第四位。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我国。食管癌遗传流行学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至今尚未发现食管癌的易感基因,食管上皮的癌变分子机理仍未明确。当前肿瘤分子遗传学的研究重点已逐渐向基因表达研究转变,即从着重质(结构)的改变转向质和量(表达)的改变并重。研究基因表达的外遗传学(epigenetics)亦己成为目前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肿瘤表达下调基因分离是筛选侯选肿瘤抑制基因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倍受重视。目前,国内外对食管癌表达下调基因了解甚少。鉴别和克隆更多的食管癌表达下调基因并了解其在不同个体食管癌组织与正常食管粘膜的基因表达差异状况,不仅可以加强对食管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阐明,而且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有针对性的个体治疗以及设计新的抗食管癌药物。 1.应用改进的uRNA差异显示技术分离食管癌组织表达下调cDNA片段 本文首次应用三条锚定引物等摩尔混合物(GT_(15)N,N代表A,G和C)进行mRNA差异显示。采用40个10-mer随机引物(OPA-1至OPA-20,OPB-1至OPB-20)与3条锚定引物的等摩尔混和物(GT_(15)N,N为A,G和C)组合,共获得同时在三对人食管癌组织中均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同一病人癌旁食管粘膜都高表达的差异表达带30个。经Northern杂交和PCR分析证实,我们已获得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9个,其中有4个是新基因片段。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三个即已知基因Ma1和新基因DRC1和DRC2。本文结果显示此方法重复性较好而且可以加快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速度。 2.两个食管癌表达下调新基因DRC1和DRG2全长cDNA的分离和克隆 应用Marathon RACE技术,以食管癌旁cDNA为模板,分别经过两次和三次RACE反应扩增出DRC1和DRC2基因的5'cDNA末端,从而拼接得到新基因DRC1和DRC2初步的全长cDNA。最后,应用PCR技术从胎儿食管cDNA扩增而得到新基因DRC1和DRC2的全长cDNA。DRC1基因全长cDNA具有51bp
苏涛[5]1997年在《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位于全国恶性肿瘤的前列,因此,食管癌一直是我国肿瘤防治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多年的研究表明,多种抑癌基因及癌基因与该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尚未发现某个基因与食管癌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即该基因的失活或缺失将在食管中发生肿瘤。对这种基因的探索,在食管癌的基础理论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们选用高效、灵敏的mRNA差异显示技术,并在本实验中将其加以改进,用自己设计的长引物替代了该方法中使用的短引物,以2例正常食管上皮、1例癌旁上皮、2例高癌家族的食管癌组织互为对照,通过对其基因表达的比较,找出差异条带,进行RT-PCR、Northern印迹杂交鉴定和DNA序列分析,并以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方法探索其全长基因,期望分离出与食管癌的发生高度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如下: ① 在实验中,分离、鉴定了18个差异片段,其中包括正常组织表达而肿瘤不表达的正常食管基因(Normal Esophageal Gene,NEG)13个,肿瘤表达而正常组织不表达的突变食管基因(Mutated Esophageal Gene,MEG)5个。 ② 4个NEG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同源的已知基因或片段,可能是未知的新基因,将其分别命名为食管癌相关基因1-4(Esophageal Cancer Related Gene,ECRG 1-4)。 ③ 其他14个cDNA片段分别与GenBank中的12个已知基因或片段同源,
李峰[6]2008年在《mRNA荧光差异显示筛选食管癌中高表达基因的研究》文中提出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者约15万人。目前食管癌的手术切除或放射性治疗或化学治疗尚无显著成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食管癌的发病机理不甚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管癌机理的重要性。目的:本研究应用mRNA荧光差异显示技术筛选食管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初步探讨其在食管癌中的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mRNA荧光差异显示的方法筛选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断;运用RT-PCR(Real-time PCR)技术对荧光差异显示得到的食管癌差异片段进行验证;对其中高表达的差异基因片断进行全长克隆与测序。结果:1、荧光差异显示技术进行FDD-PCR反应,获得有明显差异的条带6个,对这6个差异条带进行PCR二次扩增,其中4个条带获得阳性结果,对阳性条带进行TA克隆和测序得到可信度较高的3个cDNA片段,它们大小在144bp-227bp之间,分别命名为16-0(144bp)、16-2(216bp)和16-3(227bp)。2、荧光定量PCR对这3个片段验证结果表明,它们在癌组织中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相对应的癌旁组织。在NCBI中用discontiguous megablast方法进行同源比较,16-0与人类omega蛋白(Igll3)mRNA(accessionnumber NM_001013618)3'端高度同源;16-2与人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2(STAT2)mRNA(accession number NM_005419)3'端高度同源;16-3与人类第10染色体上开放阅读框99(C10orf99,accession number NM_207373)高度同源。3、对其中高表达基因片段16-0克隆得到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分析显示,其读码框长为711bp,编码236个氨基酸。结论:mRNA水平上筛选出来的3个cDNA差异片段是食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基因片断。结合其中主要差异基因片段16-0全长的克隆、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结果,推测16-0(Igll3)可能是与食管癌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为进一步阐明其在食管癌发生、演化中的相关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郑峰[7]2013年在《抗原呈递元件基因甲基化对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发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食管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6~20万人死于此病。新疆是食管癌高发区之一,其中哈萨克族发病率最高,比其他少数民族高2~3倍,病死率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占第一位。食管癌作为新疆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哈萨克族生活习惯及居住环境特殊,是较好的研究人群。利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疾病资源,开展食管癌的基础研究,建立肿瘤分子标志物体系,结合临床研究来明确食管癌发病原因,对于新疆食管癌的预防、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食管癌的病因复杂,目前普遍认为食管癌是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展的疾病,然而其发生和发展的确切机制仍不太清楚。在对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发现哈萨克族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并且遗传免疫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 leukocyte antigenclass Ⅰ,HLA-Ⅰ)表达低下或缺失,可导致肿瘤细胞逃逸宿主免疫监视,从而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HLA-Ⅰ类分子是机体免疫应答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基础,主要功能是将细胞内源性抗原肽呈递到细胞表面,实现CD8+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免疫监视。而此内源性抗原肽呈递过程必须在抗原呈递元件(antigen processing machinery,APM)的协助下才能完成。APM成员蛋白是一组抗原呈递相关蛋白,负责协助HLA-Ⅰ类分子组装、负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介导抗肿瘤的T细胞免疫功能。APM成员蛋白表达下调可影响正常的抗原呈递过程,使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而增加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风险。DNA甲基化是肿瘤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肿瘤细胞基因组整体水平低甲基化和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已被公认的肿瘤表观遗传性机制。APM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可引发基因表达沉默,导致功能蛋白的表达下调或缺失,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在宫颈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中已有报道,但有关食管癌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拟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以HLA-Ⅰ和APM成员基因为候选基因,利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变资源,从基因表达调控层次,分析APM成员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1)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ate sequeneing PCR,BSP)法检测人食管鳞癌ECa109细胞DNA中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位点。利用在线数据库提供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资源,对HLA-B、TAP1、TAP2、LMP2、LMP7、ERAP1,Tapasin和ERp57等8种基因启动子区设计特异性PCR引物,经基因启动子区目的CpG岛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相关的序列和CpG位点信息。(2)收集新鲜哈萨克族食管癌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标本50例,提取组织DNA。选取前一步研究中筛选出来的HLA-B、TAP2、LMP7、Tapasin和ERp57等5种基因,利用MassARRAY甲基化检测技术,对候选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明确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总体及单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差异。(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MP7、Tapasin、ERp57和HLA-Ⅰ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以上4种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LMP7、Tapasin、ERp57与HLA-Ⅰ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检验LMP7、Tapasin、ERp57基因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P值取双侧,以a=0.05为临界值。结果:(1)在人食管鳞癌ECa109细胞DNA中,HLA-B、TAP2、LMP7、Tapasin和ERp57等5种基因启动子区的目的CpG岛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发生甲基化的CpG位点占所有CpG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14、8/8、2/22、5/12和18/18。而TAP1、LMP2、ERAP1等3种基因启动子区没有发现甲基化位点。(2)根据MassARRAY技术对50例哈萨克族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甲基化定量检测结果,发现LMP7、Tapasin和ERp57基因在食管癌中的甲基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HLA-B和TAP2基因在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无差异(P>0.05)。进行单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分析显示:LMP7基因启动子区CpG_5、CpG_9、CpG_20、CpG_21、CpG_22位点;Tapasin基因启动子区CpG_1、CpG_6位点;ERp57基因启动子区CpG_1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在食管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3种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发现LMP7和ERp57基因甲基化与食管癌患者TNM分期有关,Ⅰ期+ⅠⅠ期组的甲基化水平高于ⅠⅠⅠ期+ⅠV期组;LMP7、ERp57基因甲基化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中、低分化组的甲基化水平高于高分化组;ERp57基因甲基化与肿瘤的血管侵袭性有关,侵袭血管生长组的甲基化水平高于不侵袭血管生长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HLA-Ⅰ、Tapasin、LMP7和Erp57蛋白均有明显的表达下调或缺失,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Ⅰ蛋白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侵润深度密切相关;LMP7蛋白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侵润深度、肿瘤血管侵袭性生长、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Tapasin蛋白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侵润深度密切相关;ERp57蛋白表达下调与淋巴结转移、肿瘤血管侵袭性生长、肿瘤侵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癌组织中,HLA-Ⅰ与LMP7、Tapasin、ERp57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23、0.721、0.378,P值均<0.05)。LMP7、ERp57基因在不同甲基化水平之间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增高,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而Tapasin基因在不同甲基化水平食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人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HLA-B、TAP2、LMP7、Tapasin和ERp57等5种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CpG位点甲基化,可能是导致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2)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标本中,LMP7、Tapasin和ERp57基因甲基化水平异常增高,并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是导致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的高危因素。LMP7基因启动子区的CpG_5、CpG_9、CpG_20、CpG_21、CpG_22位点;Tapasin基因启动子区的CpG_1、CpG_6位点;ERp57基因启动子区的CpG_1位点与基因的甲基化密切相关,可能是调控相应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关键位点。(3)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标本中,HLA-Ⅰ、LMP7、Tapasin和Erp57蛋白出现明显的表达下调和缺失,并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说明HLA-Ⅰ及APM成员蛋白协同参与了食管鳞状上皮的免疫应答,可以防止食管癌的发生,对机体有保护作用。APM成员LMP7、ERp57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蛋白表达,影响HLA-Ⅰ分子的组装和呈递,造成HLA-Ⅰ在肿瘤细胞表面的下调或缺失,使肿瘤细胞逃避了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杀伤,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可能是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刘煜[8]2003年在《Annexin Ⅰ和CASK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研究及重要功能蛋白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食管鳞癌是中国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许多蛋白质在食管癌中表达发生改变,如annexin Ⅰ的表达发生下调,而CASK则表达上调。本研究通过RT-PCR、Western-blot、组织微阵列、间接免疫荧光、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从功能基因组学角度研究了CASK和annexin Ⅰ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定位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食管鳞癌annexinⅠ蛋白异常丢失,在癌细胞膜上定位减少,分布紊乱,并转位到核膜。CASK在食管癌中表达上调,在癌细胞中的定位也发生改变:在核膜及核膜周围的胞浆中分布增加,在胞膜上的分布紊乱并相对减弱。双免疫荧光标记鉴定CASK和annexin Ⅰ在食管鳞癌配对组织及人食管癌细胞系中的定位关系时发现在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CASK和annexin Ⅰ存在共定位,而在食管鳞癌中这种共定位相对减弱。在食管癌细胞系中,共定位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CASK与annexin Ⅰ在食管上皮中存在相互作用,与正常食管上皮相比,在食管鳞癌中这种相互作用减弱,在恶性程度较低的食管癌细胞系中也存在CASK与annexin Ⅰ的相互作用,而在恶性程度高的另一个食管癌细胞系中没有发现这种相互作用。这些结果提示CASK和annexin Ⅰ与食管癌变过程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蛋白质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前沿技术——抗体芯片技术,分析了376种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抗体芯片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内低丰度蛋白,并发现20种以上参与细胞周期和信号转导过程的重要功能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发生改变。
李卫东[9]1997年在《中国北方食管癌的遗传流行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第四位,世界上70%的食管癌均发生在我国,研究食管癌的病因和发病原理,进而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先前的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性,遗传流行学研究亦显示在林县、阳城等高发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及其亲属的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染色体脆性部位等高于正常人群,对食管癌细胞系的研究发现了某些有规律的染色体改变;在此基础上,运用杂合性丢失分析找到了一些在食管癌中较多见的的染色体缺失部位,并采用消减杂交的策略获得了一些在食管癌中缺失的基因片段。 一、阳泉市十分之一人口食管癌遗传流行学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病因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山西省阳泉市进行了十分之一人口,六个乡、共十三万人的食管癌家族遗传流行学调查。阳泉人口130万,食管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40%。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1989-1994年的食管癌新发病例,户主(男性)年龄在55-65岁之间。选择与户主年龄相差在5岁之内,同村居住的男性作为对照。记录户主的配偶及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叔、姑、舅、姨及他们的配偶、子女的患病情况、死因、临床及病理诊断、出生及死亡年月、共同生活、生活习惯(包括烟酒、酸菜热食等)等内容。 共调查六个乡的132039人,共得到228个食管癌家系和同等数量的对照家系。性别、职业等方面食管癌病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1)食管癌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52.62%,二级亲属遗传度为31.16%,一、二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度为49.22%,说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存在环境因素的作用;(2)分离比P=17.59±3.32%,
李晓昀, 苏敏, 黄天华[10]2001年在《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食管癌的癌变机制仍不很清楚 ,值得关注的是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本文一方面介绍了可能与食管癌相关的一些已知基因的研究进展 ,包括参与致癌物代谢的相关基因 (GST、CYP、NAT2、ADH2、ALDH2 )、参与DNA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 (MGMT)、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相关基因 (MTS1、cyclinD1、Rb、p5 3)和几个新的相关基因 (FzE3、FHIT、DMBT1、FEZ1) :另一方面介绍了用削减杂交或差异显示等技术筛选的食管癌候选基因片段的研究进展。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和癌变机制。
参考文献:
[1]. 人食管癌中缺失基因片段的分离和鉴定[J]. 侯萍, 王志华, 徐昕, 王秀琴, 王明荣. 中华医学杂志. 1997
[2]. 人食管癌中缺失基因片段的分离和鉴定[D]. 侯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6
[3]. mRNA荧光差异显示筛选肿瘤中高表达的基因[D]. 闻燕. 江苏大学. 2006
[4]. 人食管癌表达下调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D]. 许智雄.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9
[5]. 人食管癌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D]. 苏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6]. mRNA荧光差异显示筛选食管癌中高表达基因的研究[D]. 李峰. 江苏大学. 2008
[7]. 抗原呈递元件基因甲基化对哈萨克族食管鳞癌发生的作用研究[D]. 郑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3
[8]. Annexin Ⅰ和CASK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研究及重要功能蛋白的筛选[D]. 刘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9]. 中国北方食管癌的遗传流行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D]. 李卫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10].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李晓昀, 苏敏, 黄天华. 癌变.畸变.突变. 2001
标签:生物学论文; 肿瘤学论文; 食管癌论文; 甲基化论文; 食管肿瘤论文; 同源基因论文; 基因位点论文; 启动子论文; 肿瘤论文;